《刻骨銘心的國恥》教學反思
《刻骨銘心的國恥》這篇課文讓讀者重溫了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南京的那一幕充滿血腥的歷史,憤怒控訴了侵華日軍瘋狂屠殺中國無辜百姓的滔天罪行。這樣一篇情感四射的文章,讓我展示了一節激情四溢的課堂。課雖然結束了,卻留給了我無盡的思索。一、營造氛圍,讓學生快速進入文本。
農村的孩子,知識面不夠廣泛,平日里很少接觸到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對于這段歷史也并不是很熟悉,如何讓孩子走進文本,與文本一起對話,感受當時日寇的殘酷,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在課前,我就讓學生查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讓他們有個初步的感知;在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手段,用圖片等來展示當時的情景,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悟;并且利用音樂來渲染氣氛,讓學生完全融入到這段歷史之中。
在上課之初,我先用一段扭曲的歷史導入課文,讓學生去讀,去感受,明白國恥不可忘記,讓學生一開始就走近那段難忘的國恥當中去。在教學中,我還借助許多想像,讓學生走進文本,在這白骨中你似乎看到了誰的身影?”通過學生豐富的想象,并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一個個慘不忍睹的景象在我們眼前歷歷浮現。
二、倡導自主學習,注重個性化閱讀。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那一幕幕刻骨銘心的場面,請學生用心去讀去感悟,為什么這段文字如此地震撼著你的心靈?在這一段話中,哪些詞語刺入你的眼睛,讓你感受到了憤怒。讓學生自主地去尋找、去探究、去品味,感受日寇的殘酷。“6個星期,30多萬人、年逾古稀、剛出生不久”等等這些詞語被孩子們反復研讀,“我很氣憤。”“我恨不得把這些日本人趕出中國。”“日寇多么慘無人道啊,他們真是毫無人性啊。”這些情感從孩子的心中自然流淌。正因為愛之深,才恨之切啊,孩子們帶著對祖國深深地熱愛,才對日寇有了切身之痛啊。
三、注重讀寫結合,給孩子們一吐為快的機會。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一吐為快,既實現了讀寫遷移,又給了學生一次習作的機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深刻感悟日寇的殘暴,學生的怒火達到了極點,這個時候,再次出示日本政府的竭力為南京大屠殺開脫罪責的“事件”行為,更激起了學生的憤恨之情。此時此刻,孩子們的心中充溢著滿腔的怒火,孩子的思維被充分打開了。“請把你心中的話說出來。”這句話如同壩中之閘,此門一開,孩子的思緒立刻傾瀉,如滔滔江水奔騰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