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不容忽視的教學資源
地理解字、詞、句的意思。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低級段的漢語拼音教學中,教材中的插圖,大多貼近生活,富有情趣,與教材緊密結合。教學中要重視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如在聲、韻母教學中,啟發學生將聲、韻母的音形與插圖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將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單韻母“a”,是韻母教學的重點,而“o”和“e”的發音是難點。根據各自的插圖,可采取啟發聯想的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a”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阿姨”的發音,讀好“阿”音,并啟發學生觀察女孩梳著小辮子的頭,引導他們將女孩的頭部形象與“a”的形體進行比較。公雞是孩子們熟知的,它的啼鳴也是孩子們樂于模仿的,教“o” 的讀音,可讓學生模仿大公雞“喔喔”地啼叫。教學“e”時,可借鵝的名稱幫助記音,并以鵝在水中的倒影促進字形的記憶。如此圖文結合的教學,可以化難為易,使枯燥無味的字母音和形變得具體形象,教師教起來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2)結合插圖,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學生對文字往往不感興趣,而對具體可感的彩圖卻興致勃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利用課文插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如在教學《征服世界第一高峰》時,先指導學生看圖:從圖中人物的穿著上,可以知道他們是什么人?他們周圍是怎樣的環境?他們的神情怎么樣?他們為什么這么激動?由于學生都有好奇心強的心理,可以較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課文內容上來,也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3)結合插圖,總結課文。有經驗的教師不但可以利用插圖指導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用來總結課文,揭示課文的中心。如教學《菩薩兵》一文時,我指導學生看圖后總結:圖中藏胞們的體態和神態各是怎樣的?他們為什么這樣神情激動?這說明了什么?由此體會藏胞們對紅軍的感激之情,使學生受到擁軍愛民的教育。
二、插圖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不僅是單純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方法。要注意教學生觀察的順序、主次、細節等。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要求及訓練的重點,培養學生相應的觀察能力。如從二年級起就要培養有順序地觀察能力。即由遠及近,由人到景,從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從人物的衣著,動作到表情神態,從整體到局部等。只要堅持長期、系統的觀察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會得到長足的提高。
三、插圖有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豐富情感。
一幅圖上的事物,只有展開聯想才能真正體現作者作畫的意圖和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應要求學生透過圖畫內容想象隱含在圖畫背后的事物。同時,使畫面人物活動起來,讓學生的頭腦中有電影場面的感覺。如觀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從衣衫襤褸的祖孫,可以聯想到勞動人民所受的盤剝欺壓;從奮勇沖鋒的戰士,聯想到戰士們前赴后繼地奮勇抗敵的感人場面。因此,讓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再認真反復地體會作者作畫的意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