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饒有興趣的學習 --《風姑娘送信》教學反思
的常識,并能模仿課文說說大雁、螞蟻和蛇等其他動物接到風姑娘的信后會說什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道各種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激發學生了解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識字教學要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更有效。
大量識字成為二期課改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第一次實踐時,我設計了較集中的識字,但發現學生脫離了語言環境學習生字效果平平,而且也破壞了教學環節的整體性。如何將每一個的生字都漸漸被學生所掌握呢?我進行了思考:在第二次實踐時,我對每個生字教學時的側重點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信是小朋友熟悉的事物,教學一開始用談話的方式引出生字“信”,這既讓學生掌握了生字,又引發他們學習新知的欲望。
學生之間有差異,有的孩子在學前就認識了大量的漢字,課題中的“姑娘”一詞,課文中的“落葉”“南飛”等詞語,就讓這些識字量較大的學生有展示的機會,請他們做小老師教大家,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讓其他的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認字。
在“衣”和“服”這兩個生字的教學中,安排學生說說自己過冬時,父母準備了哪些衣服,在他們一連串的回答中,不斷提到了這兩個生字,也是不斷在正音,讓學生對生字漸碰漸熟。
風姑娘送的是落葉信。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制作的“接樹葉”游戲來鞏固學生的識字情況。隨著飄落下的樹葉上的生字,學生也興致盎然地復習了本課的詞語。
新教材重視書寫指導,本課中“寶”是要求書寫的生字,因此由媒體演示了書寫筆順,指導學生分析字形,認識新部首“寶蓋頭”,并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這樣在課堂中巧妙穿插了識字,有張有弛,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生字。
三、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層層推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盡管是一年級的孩子,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復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第一次實踐時,我也安排了較多的朗讀訓練,但由于沒有很好的指導,出現了花費時間多但效果不好的情況,一節課下來,學生朗讀課文仍然不理想。這使我意識到:入學一段時間后,學生雖逐漸能夠借助拼音認讀生字,閱讀課文,但還不熟練,于是第二次實踐時,我根據這篇短文的幾個自然段中相同句式多次反復,而“風姑娘送一片落葉給——”既是課文中四段話的頭一句,也是風姑娘送信的四個對象的教材特點。在課開始,設計了讓學生聽錄音看書,熟悉課文整體感知,并思考:風姑娘把信送給了誰?然后,把這幾句句子組合起來,讓學生逐句朗讀,是為了幫助他們將全文的主線串起來,也降低了學生整段朗讀課文的難度。
接下來,讓學生讀小動物收到信后都說了什么?再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讀,
學生自己讀,學生有選擇性的讀,這些方法都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借助拼音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我則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風姑娘送信》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