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跨越中成長——談跨越式教學的一點感受
,有的下課了還要偷偷的湊到我的耳邊對我說出他的成績。學習的積極性特別的高。這比起傳統的老師一味的傳教學生機械的記憶甚至根本就不學在效率上是不能比擬的。二、幫助理解課文。有些文章的內容背景性很強,通過上網查閱有關的背景資料,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海上日出》中,巴金在描寫了日出的壯觀景象之后,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和贊嘆:“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海上日出本來是一種自然景觀,作者為什么賦予它強烈的感情色彩,稱之為“偉大的奇觀”呢?這就得了解巴金寫這篇文章的思想和時代背景。學生通過上網,查到了許多有關的資料,如《熱情如火的巴金》、《巴金簡介》、《巴金自傳》之《文學生活五十年》……他們明白了,那太陽的光亮不僅照亮了天,照亮了海,也照亮了巴金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使他熱血沸騰,使他胸中燃燒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此刻,巴金已把自己與海上日出的景觀、祖國的命運三者融為一體了。于是,海上日出在巴金的眼中就成了“偉大的奇觀”了。這樣,學生既進行了課外閱讀,又理解了課文內容。再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學生對鄧小平的了解少之又少教師如果干巴巴的傳授根本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學生對鄧小平的認識也很淡薄,思想教育的目標就難以完成,但如果利用資源平臺與網上資料共享讓孩子從直觀上感知鄧小平爺爺的形象以及了解他的事跡,孩子再學習這篇文章時就簡單的多了。而且根本不需要老師的煩瑣講解。完全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解決問題,學生愿意學老師也減輕了很多的不必要的負擔一舉兩得。受益非淺。
三增加知識儲備。語文學習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大量語感積累獲得的。我不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計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機,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路》之前,我布置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學生了解到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一個良好的環境將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益處,反之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將會面臨著怎樣的災難。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不用我講孩子已經明白了保護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知道不美的行為會破壞美麗的環境,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什么是美與丑、善與惡,我作為一名市民應該在怎樣去做,發生了破壞環境的事該如何處理。在每個孩子的腦海中孩子利用一課的教材學到的卻遠遠超脫了一課教材所包含的容量,甚至有的內容是學生在教材中是永遠也學不到的,通過網絡孩子比同齡的孩子先是掌握了。而且是那樣的深刻。
四、大大增加了課堂知識容量,提高了課堂效果
我們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一般很重視這節課的教學知識容量,也就是說課堂效果與課堂知識容量有著重要的關系。傳統教學中課堂知識的傳播主要來源于教師的口授與黑板板書,這兩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課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初中歷史講到軍閥割據時,教師把軍閥的名稱、割據的地點、主要人物以及依*的帝國主義列成一張表,通過投影讓學生掌握,大大節約了黑板板書時間,讓學生一目了然。再比如,數學課堂中,教師通過投影組織練習,節省了板書時間,增加了習題量。
五、影音媒體的應用使課堂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