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擺渡》(精選8篇)
我教《擺渡》 篇1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彪x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因此,教《擺渡》一文,我圍繞“人們對最寶貴的東西的不同觀點和態度,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感悟‘擺渡’和‘彼岸’在文中的含義變化,領悟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這一教學目標,把人文精神灌注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拘泥于篇章詞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深入理解作者對社會、人生、文學的概括和思考!笆箤W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大綱語),收到了既教文更教人的好效果。
一、激情趣導入,言近旨遠
《擺渡》是高曉聲為其《七九小說集》寫的前言。作者運用寓言形式,通過“擺渡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現作家“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用“真情實意”感染讀者,引導人們凈化心靈,走向精神升華的彼岸的職業理想。將這篇短小精湛、愚意深刻的現代寓言選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編者是有特殊用意的。所以,一開始我就設問入境:“擺渡”是什么意思?誰擺過渡?進而造懸念激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擺渡”過,并且今天我們又將被“擺渡”一次,不信,請看高曉聲的《擺渡》。
激趣導入,言近旨遠,暗含“擺渡”的含義變化,即用船將人送到河的擺渡到思想、靈魂的擺渡。這樣,一開始就牢牢牽住學生,將其引到登堂入室的門邊。
二、掘情導析,潛移默化
“魚有兩鰭,鳥有兩翼,去掉其一,都不能行動!睂稣n文中,如何寓道于文,讓學生既輕松學文,更健康做人,挖掘學生情素至關重要。我首先要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人物形象,理解課文寓意;然后漸進發問:如果你也是一位渡客,你將給擺渡人什么?→你認為真的是作家的“嘆”比“唱”好聽嗎?→作家為什么改行擺渡?而后來又覺得“并未改行”?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表示愿將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純真、善良、愛心、智慧、勤勞、勇敢……分給擺渡人,并由感而發,“嘆”之所以感動擺渡人,完全是作者“真情實意”的體現,這也正是作者想改行而又覺得并未改行的原因。學生通過聯想、想象,悟出了擺渡、創作、彼岸的內含,輕而易舉化解了“擺渡”、“彼岸”在文中的含義變化這一難點,從而領悟了文章所蘊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知不覺中,將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三、撥情導練,言簡意豐
好的課文都有一些言簡意深的語句,要想使其中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就要不失時機的撥情導練。我趁學生還在那聲真情實意的“嘆”中玩味時,便因勢利導:文學作品真的能“擺渡”人的靈魂嗎?你有被“擺渡”的體驗嗎?于是我以身示范,結合我自己剛讀過的《永不出售的黃紗巾》,談自己被“擺渡”的體驗。隨后學生結合所讀作品聯系生活實際,滔滔不絕的暢談讀書心得。他們講保爾,講韓寒,將余秋雨,還講美國的霸權主義,中國的腐敗現象……動情處,熱淚盈眶;憤恨處,義憤填膺;忘情處,如癡如醉……課堂上掀起了意想不到的高潮,比起作家那聲真情實意的“嘆”來,學生的精彩發言更為震撼人心。兩個問題,言簡意豐,既訓練了聽說能力,更陶冶了思想情操,尤其是讓每個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和凈化。
四、開情導流,余音繚繞
“開情導流”,讓學生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增添感情濃度,形成余音繚繞的氣氛,是整個課堂教學滴荷添露的一環。盡管下課鈴已響,可同學們仍言猶未盡,我抓住時機,“既然大家都想一吐為快,我們就讀了這篇課文所受的啟發,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心靈深處的擺渡人》為題,寫一篇課外練筆,下次課全班交流,好嗎?”想不到,竟得到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贊同。
“育人心妙,存乎一心”(于漪語)。只有我們教師做有心人,抓住課文生動感人之處錘煉、生發、曉喻學生以理,學生的心靈就會明凈起來!稊[渡》的教學,讓我嘗到了教“文”更教“人”的樂趣。
我教《擺渡》 篇2
教學目標:體驗文中各色人物百態,進而走進社會,品味人生。
體會這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點
能對豐富的人生哲理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價值得到升華
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策略:播放《邊城》電影畫面,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意境,學生借此感知擺渡,以此導入新課。
2 作家簡介
二解讀文本,概括內容
1 查工具書弄懂生字詞。
2 用“這則寓言寫了一個 的故事”的形式,簡明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策略:播放《春江花月夜》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自瀆課文,概括內容,以此達到理解把握文章的大意。
三 表演故事,理解人物
六個同學上臺,一個旁白,五個角色
學生表演情景劇,要求下面學生做評委。評判優劣,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把握,對人物的理解。
四 探究形象,深刻挖掘
假設一位記者聽說了作家擺渡的故事,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素材,來采訪作家,他會提出哪些問題作家又會怎樣回答呢?學生分小組扮演記者與作家,互相質疑釋疑。 要求學生充分圍繞課本質疑。
五 體驗感悟,鏈接生活
1 你有被某位作家擺渡過的體驗嗎?除了作家還有誰在做擺渡人的工作
2材料展示: “我叫黎明,是一名初一學生,成績不好,別人都看不起我,我自己也很苦惱,現在學習沒有了興趣,我真不知這條路該怎么走了 請你寫一段話來勸慰他,鼓勵他,指導他,讓他重燃希望之火,和全班同學一起進步。
六 小結全文 提升自我
我相信,有了我們大家這么多用文字精心筑造的渡船,用真情發出的鼓勵,黎明同學一定會重燃學習的希望之火的。同學們,如果說人生是一條河流,那我們常在這條河流里被別人“擺渡”,也有時“擺渡”別人,但不要忘了自己“擺渡”好自已,衷心希望我們的同學在晉梅園里,在每一天的生活學習中,做一個文明高尚的擺渡人,拒載“假,丑,惡”,擺渡“真,善,美”,用我們的真情實意把晉梅園裝扮的更加靚麗,美好!
我教《擺渡》 篇3
[內容提要]
中學生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在生理上、心理上都發生較大變化。家長和學校老師在關心孩子是否認真完成學業的同時,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語文課堂中結合文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
擺渡 真情實意 金錢 權力 暴力
一[課前哲理小故事]
今天老師繼續為同學講一則小故事,名字叫《蜜蜂與蒼蠅》。
夏天的一個午后,有幾只小蜜蜂在天空中飛舞,嬉鬧。忽然有一只小蜜蜂看到地面上有一只側放著且瓶口敞開,瓶底向光的瓶子,它們便共同商議一同到瓶子里感受一下,于是它們一同飛進瓶中,呆了一會兒玩累了它們要出去,這時它們會一次又一次飛向瓶底,企圖飛近光源,它們決不會反其道而行,試著換個方向。困于瓶中對它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它們的生理結構始料未及的情況,因此它們無法適應改變之后的環境,最終困死在瓶中。
過了幾天,飛來了幾只蒼蠅,它們發現一只側放著,瓶口敞開,瓶底向光的瓶中裝著幾只小蜜蜂,它們很好奇,便想飛進瓶中探看個究竟,在瓶中呆了一會兒它們想離開這只瓶子,一種與蜜蜂完全不同的情況出現了,這些蒼蠅多方嘗試-----向上,向下,面光,背光,起初它們常會一頭撞在瓶壁上,但最終總能振翅飛向瓶口,不到幾分鐘,所有的蒼蠅都飛出了瓶子。
聽完這則故事,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1)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須嘗試,只有嘗試才能成功。
2)做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適應新的環境。
3)在你遇到困難時,應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扭轉局面。
4)應多角度思考,不能單一的思考問題。
教師總結: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老師呀,更想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個人實際能力是分子,恐懼心理是分母,恐懼每增一分,個人實際能力展現出來的就少一分。太多人因恐懼失敗而做起事來畏首畏尾,這種恐懼心理局限了我們的眼界,限制了我們的能力。獲致個人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愿意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你也許會犯下許許多多的錯誤,但最后終能找到一條生路。
教師提問:老師剛剛講的這則故事是屬于哪一種文學體裁?
學生回答:寓言。
教師提問:寓言有哪些特征?請看屏幕。(多媒體展示)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它是帶有諷刺或諷喻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植物或非生物。
其主旨大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通過簡單的故事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
寓言在創作中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的手法。
教師導入: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高曉聲先生的寓言《擺渡》,來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旁白、擺渡人、大力士、有權人、作家。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
三、學生充分思考討論
四人一組,互相提出問題,共同探討。
四、教師提問
。ㄒ唬
1、 有錢人過河用什么?
用錢
2、 大力士過河用什么?
憑拳頭
3、 有權人過河用什么?
用權力
4、 作家過河用什么?
真情實意
。ǘ┱n文中首尾兩段均提到“彼岸”一詞,兩詞含義是否相同?為什么?
學生回答: 課文首段中“彼岸”一詞是指客觀存在的有實際意義的河的對岸,因為那里有等待自己買米燒夜飯的妻兒;末段中的“彼岸”一詞應當指作家用作品將人的心靈從迷惑渡向光明的未來。因此說含義不同。
。ㄈ槭裁醋骷页钄[渡人不讓他上船,作家嘆氣后,擺渡人讓他上船?
答:作家唱歌缺乏真情實感,難以感人。作家嘆氣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感動了擺渡人。
。ㄋ模┖髞碜骷议_始從事擺渡,他用什么態度擺渡?
答:作家擺渡不屈從于權力,不受惑于財物,他以真情實意待渡客。
。ㄎ澹槭裁凑f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
答:因為文學作品沒有真情實意是不會感動人的,不能感動人的文章就不能與人產生共鳴,只能被歷史拋棄,被人民拋棄。所以說是無路可走的。
。┠阏J為創作有這么大的作用嗎?現實生活中還需要作家這樣的擺渡人嗎?你有過被文學作品擺渡的經驗嗎?
答: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極大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現實生活中需要這樣正直的作家作為“擺渡人”。
學生討論回答:
1)以前我讀過一篇文章叫≤先把你的帽子扔過去≥,文中說:跳墻之前先把帽子扔過去,這樣你就不得不跳過墻去,這使我明白:做事首先要下定決心,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2)我有一次考試不太理想,很沮喪,回到家中看到一篇介紹一個殘疾女孩,拄著拐杖走路,被石頭一次次絆到,然而又一次次站立起來,繼續向前走的文章。這使我很受鼓舞,從考試失敗的陰影中迅速走了出來。
教師舉出例子:“一個四肢健全的窮人,有讓人可憐的一面,同時往往有令人憎恨的一面!保ā端劳日記》陸幼青)“嫉妒往往是受到生命的近距離的遮蔽”(《霜冷長河》余秋雨)都給老師的人生以極大的幫助。我們不會去嫉妒比爾、蓋茨,因為我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可我們會去嫉妒身邊的人和事等等。
教師總結: 我們的共同經歷證明船夫是用渡船擺渡人的身體,作家是用真情實意擺渡人的靈魂。
五、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一次擺渡寫出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態,說明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作者應是一個正直的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不能移,以真情實意來對待寫作,對待讀者。
六、拓展練習
同學們剛才思考得比較充分,接下來我們把思維發散出去,不妨做一假設,假如你是一個擺渡者,你的船已裝滿了人,只剩下一個位置,此時在渡口上,站著四個人分別是有錢人、有權人、大力士、作家,你會選擇先擺渡哪一個?
學生回答:1)我先擺渡大力士,因為那個大力士一定會威脅我,我要是不擺渡他,他一定會把我揍扁的,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我先擺渡大力士。
2)我先擺渡作家,因為作家是有真情實意的人,是有正義感的人。
3)我擺有權的,有了權就可以有錢,有了錢就可以找人去揍大力士了。
4)我擺有錢的,因為有錢能使鬼推磨。
教師總結:當然你們對金錢和權力的認識會隨著你的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的程度一天天發生變化,但我覺得在你們世界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有必要在這方面對大家進行正確的引導。下面老師針對你們的回答篩選出的一些警句與大家共勉。
。ǘ嗝襟w展示)
1)金錢這個怪物可以讓人得到他們沒有的,也能讓人失去他所擁有的。
2)蒙住“理智”雙眼的,往往是金錢;泯滅“良知”生命的往往是膨脹的欲望。
3)小官有貪心,好似蟲蛀根;大官有貪心,禍國又殃民。
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蒺藜得刺,種下貪心得后悔。
5)貪是犯罪源,貪是斷命根,貪欲若不遏,遲早留禍根。
(二)
好,同學們都談到了自己對金錢、權力、暴力、文學等方面的認識,老師也為大家做了相關的引導,下面我們共同做一個小練習。
仿寫: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不一定能買到知識
學生回答:金錢可以買到房子,但不一定能買到溫馨
續寫:權力不應只是一枚圖章,他更應是(一份為民造福的責任 )
擴寫:暴力不應把拳頭砸向弱者
學生回答:暴力不應把骯臟的拳頭砸向無辜的弱者。
生命是美好的愿我們能消除恐懼心理勇于嘗試;愿我們能用真情實意去書寫人生;愿我們能正確看待金錢、權力、暴力;愿我們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未來的天空中越飛越高!
七、布置作業:
運用合理的想象續寫作家擺渡后的生活狀態。
我教《擺渡》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2.理解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寓言的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2)理解寓言的特點。
難點:理解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解釋下面的詞語。
。1)彼岸:對岸。
。2)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3)作孽(nie):造孽,作邪惡的事。
。4)受惑:受到迷惑。
。5)屈從:對外來壓力不敢反抗。
2.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入
1.關于寓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和諷刺的故事。其篇幅
大多簡短,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植物或非生物,主
題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
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奪張和
擬人等表現手法。
2.導語
大家看到過擺渡嗎?過河沒有橋,就需要用船擺渡過河。但這篇課
文借擺渡講了什么呢?
三、正深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提問:有錢人過河用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用錢。
3.提問:大力上過河用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憑拳頭。
4.提問:有權的過河用什么?
討論并歸納:用權力。
5提問:作家過河用什么?
討論并歸納:用真情實意。
6提問:課文中的彼岸是指什么了
討論并歸納:指達到某種目的、要求、欲望。
7提問:為什么作家唱歌擺渡人不讓他上船,而他嘆氣后,擺渡人
卻讓他上漲?
討論并歸納:因為作家唱歌缺乏真情實意,不會感人。嘆氣中表達
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感動了擺渡人。
8.提問:作家擺渡用什么樣的態度?
討論并歸納:作家擺渡不受感語財富,不屈從于權力;他以真情實
意待渡客。
9.提問:為什么說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學作品沒有真情實意是不會感動人的。只能
被歷史拋棄,被人民拋棄。所以說是無路可走的。
10提問:你認為創作有這么大的作用嗎?現實生活中,還需要作
家作這樣的“擺渡人”嗎?
討論并歸納: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精神生活會產生極大的作
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美
的享受,F實生活中需要這樣正直的作家作為“擺渡人”。
四、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一次擺渡,寫出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態,說明作家沒
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作者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富貴不能
淫,威武不能屈,貧*不能移。以真情實意來對待寫作,對待讀者。
五、作業
l.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簡答
1.文中的彼岸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這句話應該怎么理
解?
3。原來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边@句
話應該怎么理解?
我教《擺渡》 篇5
導入:
什么是“擺渡”?你有沒有“擺渡”過?也許交通的便捷再也不需要擺渡來過河了。但“擺渡”只有這一個意思嗎?讀了高曉聲的寓言,相信你會有更深的理解。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也許正在經歷著“擺渡”。
一、自由朗讀,交流感受。
你喜歡這篇寓言嗎?你對文章中哪個人的印象最深刻?你覺得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你讀到了什么?你能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分享嗎?
二、分角色朗讀,品味人物。
。1)剛才很多同學談了對文章中人物的看法。人物正是我們解讀這篇寓言的一把鑰匙。
作者寫的僅僅是具體的四個人嗎?你怎樣看?
。ㄟ@四個人代表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作者借此四人描繪了一幅世間百態圖)
。2)這些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曾遇到過,根據你的經驗,想像他們上船時的情景,他們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神情是否還會有一些動作?
小組內分別充當一個角色,在文章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讀表演,鼓勵想象創造。
。3)剛才他們是否讀出了不同類型人的心態?學生對角色朗讀做出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讀作家的的語言,要求“嘆”出真情實意來。(教師為學生的讀創設情境:眼看著暮色已濃,眼看著有錢的有權的人都上了船,眼看著船已經離岸了,想著自己又累又餓,想著家里還有妻兒還在等著自己想辦法買米燒飯-----)
三、體驗情境,感悟寓意。
。1)為什么說作家最寶貴的是真情實意呢?
(2)你最寶貴的是什么,如果你過河你會給船夫什么?你會怎樣對船夫說呢?
四、升華主題,拓展遷移。
1\\四個人都上了船,故事似乎應該完了,文章的結尾還有必要嗎?你喜歡“作家‘改行’擺渡”的結局嗎?你認為作家的擺渡和作家的創作有何異同?(作家擺渡是擺渡身體,而作家創作則是擺渡心靈)
2\\那你有沒有被文學作品“擺渡”的經歷?
3\\在生活中,承擔擺渡使命的除了作家還有哪些人?他們又用什么來擺渡?
用下面的句式說話:作家用真情實意把讀者擺渡到靈魂的彼岸
醫生用高超的醫術將病人擺渡到健康的彼岸。
五、小結全文
我教《擺渡》 篇6
教學設計示例
【自讀導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讀出“作家”的感情變化。
2.理解人們對“最寶貴的東西”的不同觀點和態度。
3.理解“擺渡”、“彼岸”在文中含義的變化,領悟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4.學習重點是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像,感悟“擺渡”的比喻意義。
(解說: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內涵豐富而文字精練,可以看作一則現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沒有明說。讀這類文章,應該反復研讀文本,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設身處地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情,并由此領悟作者的傾向,領悟故事蘊涵的人生哲理。)
【自讀程序】
1.自讀課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讀,要求讀音正確,感知故事情節,試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讀,要求劃分層次,畫出關鍵語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組里分角色朗讀,要求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情,思考:為什么說“創作同擺渡一樣”?
2.討論寓意,各談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個人對“最寶貴的東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跒槭裁凑f“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
③作家為什么改行去擺渡?為什么說“創作同擺渡一樣”?文章末尾的“擺渡”和“彼岸”的含義與開頭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讀,讀出韻味。暢談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韻味。
【自讀點撥】
1.了解作者
高曉聲(1928-1999),男,江蘇人。當代作家!蛾悐J生上城》獲198O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通過“漏斗戶主”(揩常年負債的窮苦農民)陳奐生進城賣“油繩”(一種油炸的面食)的經歷,反映改革開放之初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落后與進步的矛盾對立,對“國民性”進行反思,寫出了傳統文化的壓抑性,帶有“文化批判”的性質。其后高曉聲以“陳奐生”為主人公,寫出了一系列小說。先后出版的小說集有《七九年小說選》《陳奐生》《高曉聲小說選》《高曉聲小說集》等。
2.把握體裁
教科書“自讀提示”說,“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現代寓言”,但“現代寓言”似未形成獨立的文學門類。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選》、《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應看作哲理散文。從另一角度說,本文又是對作家和文學作品社會功能的一種認識,不過是用“故事”的形式來表達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創作談”亦無不可。
3.理清思路
課文共16段,按故事情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擺渡的等價物:錢、力、權。寫擺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寶貴的東西”,作為擺渡的等價交換物,有錢人給錢,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脅,有權人以權謀私。而作家無錢無力又無權,擺渡人不讓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寶貴的:真情實意。寫作家走投無路望河興嘆,不料感動了擺渡人。擺渡人認為作家最寶貴的東西是“真情實意”。作家過河后自忖: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應該無路可走。從一正一反兩個視角說明了作家最寶貴的是真情實意。
第三部分(l4-16段),創作如同擺渡:把人渡向彼岸。寫作家自動去做擺渡人,并感悟到“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4.理解寓意
①不同的價值取向。故事中四個渡客、一個擺渡人,價值取向各不相同!白顚氋F的東西”是什么?有錢人認錢,大力士使力,有權人用權,作家自己認為“最寶貴的就是寫作”。但擺渡人認為作家的“唱”,既不如有權人“說”的好聽,因為“說”的很“實惠”;也不如本人的“嘆”好聽,因為“唱”的是別人的詞,別人的曲,并非發自心聲。而仰天長嘆發自肺腑,表達的是“真情實意”?梢姅[渡人認為“真情實意”最寶貴。這一段隱喻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這五個人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谧髌返奈幕δ堋N膶W是人學,不管是反映客觀現實,還是表達主觀情意都應該追求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而不能說假話、大話、空話。因此,文學的生命在于以、情實意去感染、感動讀者,引起讀者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共鳴。
③作家的社會職責。作家自動去做了擺渡人,他“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他以真情實意待渡客,也愿渡客以真情實意報之”。并從中悟出了擺渡與創作的相似點:擺渡是把人的軀體運送到對岸去;而創作是以文學作品陶冶人的精神,使之提升到更高尚、純潔的境界。末段的“彼岸”就是比喻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
在改革開放之初,高曉聲這一代飽經滄桑的中年作家,都把文學創作當作崇高的使命,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稊[渡》中“作家”的言行不妨看作高曉聲的夫子自道,表明了他的創作態度:不為財富所惑,不為權勢所動,不為暴力所迫,愿以自己的作品,代人民立言,為時代吶喊,以推動社會的前進。這種奉獻精神是十分可貴的!稊[渡》顯然受佛教“普渡眾生”說的影響,佛祖悲天憫人,以扁舟載眾生脫離苦海,駛向彼岸的“福地”。高曉聲也愿作這種施惠于人而犧牲自己的苦役。但他多少有些高估了文學的影響力。正如佛祖“普渡眾生”只是美好的愿望,文學作品也只能影響一部分人。當然,優秀的文學作品,確有遠洋巨輪的威力,能將大批讀者渡到光明的“彼岸”——引導到崇高純潔的精神境界。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可以相機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如“作家”不能上船,仰天嘆息的神情;后來自動去擺渡,悠然、坦然的心情等,比較‘“作家”渡河前后心情的變化,體會作品蘊涵的人生哲理
5.品味語言本文語言的特點,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擺渡”、“彼岸”、“唱”、“嘆”等一語雙關,話里有話。二是樸實無華,除少數詞語,都明白如話。三是于對比中暗寓褒貶。作家與其他渡客的對比,擺渡人前后態度的對比,作家前后心情的變化,都飽含著作者的愛憎。
我教《擺渡》 篇7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遠的現代寓言,它和我們上學期學過的寓言有區別,具
有極大的多義性。對于這樣的文章,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深入
理解作者對社會、人生、文學的概括和思考。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赫爾墨斯和雕像者風蚊子和獅子》等幾篇寓言。應該說這幾篇寓
言的寓意較好理解,何況有的作者還明確地指出來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寓言就像一池清
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實好的寓言總是讓人咀嚼不盡。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擺
渡》,就是這樣一篇寓意深遠的寓言。
二、作者簡介。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高曉聲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善于在普通農民的
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
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往于諧,在新時期文苑中獨樹一幟。
三、學生自讀課文。
1.了解這篇寓言的情節。
2.標記一些自己認為對理解寓言有關鍵性意義的字詞句。
四、交代文章背景。
198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高曉聲的《七九小說集})時,高曉聲就“講了一個‘擺
渡’的故事”作為代前言。寓言故事的寫作往往是一語雙關、意在言外。這篇作為小說集
代前言的故事,自然也應該包含著一些作者對文學、人生的看法。因此,我們理解本文
寓意時,應該時時緊扣住“作家”、“文學”、“人生”等字眼。
五、討論文章的寓意。
1.采取關鍵詞討論法。
1)首先請同學們談談對這篇文章寓意的理解,哪些詞語是關鍵?(“彼岸’")
2)討論“彼岸”的含義。
參考: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語,指超脫生死的境界,后來多用來指代抽象化
的、與世俗對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開始句和結尾句都用了“彼岸”這個詞,但它們的
含義卻是迥然有別的。開始處的“彼岸”就是簡單地指實實在在的“河對岸”,對岸有家、
有妻兒、有買米燒夜飯的現實生活。而結尾處的“彼岸”卻是指超越了現實世俗的,“不
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的,以“真情實意”作為人類交往原則的純潔的精神世界。
3)“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這個“彼岸’倒底指什么呢?
參考:①理想的彼岸:沒有苦難,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爭,沒有貧窮,人人平
等,和睦相處,就像許多先哲圣賢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國。如“烏托邦”、“世外桃源”
等。②精神的彼岸:俗世間的人們困于物欲,像另外三個渡人,“有錢的”可以直接用
金錢買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質享受;“有權的”可以利用手中的
權力貪贓枉法。只有作家還沒有沉溺于物欲橫流之中,還保持精神_l的自由和獨立。作
家“不受感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用“真情實意”感染讀者,引導人們凈化心靈,走向
精神升華的彼岸。彼岸就是人類崇高的精神世界。③智慧的彼岸:人們常說文學是人
生社會的百科全書。文學名著包含著人類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多種情感形式,可以供人們
借鑒,豐富人們的人生閱歷和知識。而其中包含著的進步的文化哲學思想,更能使人們
樹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2.采取人物形象討論法。
1)文章中出現了幾個人物,他們可以歸為幾類?
文章中出現了五個人物。他們可歸為三類:一類是有錢的、大力土和有權的;一類
是作家;一類是擺渡者。
2)這三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參考:①第一類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②作家雖不具世俗力量,但也自有其超世
俗的力量,不過,這種力量來自于具有“真情實意”的作品。③擺渡者既掌握著渡河的
權利,又是權衡四個人的評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認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實意”
的“哀嘆”的欣賞者,應該說,他是一個普通群眾的代表。
3)在這三類人中存在著現實和精神兩個世界的碰撞和沖突,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
作家的意義何在?
參考:作家的“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作為精神財富
的創造者,作家肩負著把人的靈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責任。
3.采取情節討論法。
1 )擺渡人認為作家的“唱”不如“嘆”好聽,你是怎樣理解這個情節的?
參考:“唱”意味著只求輕松歡快,讓人歡娛,并沒有真正反映現實生活和真情實
感!皣@”飽含人世間的悲苦、人生的辛酸。文學應該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應該充滿
“真情實意”。
2)作家自動去做擺渡人這個情節,應該怎樣理解?
參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說明:“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
前面的彼岸去!辈⑶易鳛榫褙敻坏膭撛煺,作家還肩負著把人的靈魂指引到健康、高
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責任。
六、布置作業。
1.你讀文學作品,有沒有過被“擺渡”的體驗?請把它寫成一段話,長短不限,寫
在練習本上。
2.閱讀課文最后~段,思考:你認為創作者有這么大的作用嗎?現實生活中,還
需要作家做這樣的“擺渡人”嗎?
板書設計;‘
擺渡
高曉聲
一、關鍵詞語討論法
二、人物形象討論法
b
三、情節討論法
。ㄐ靽櫍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現代寓言?刹扇∪齻步驟進行教學。一是把這篇
寓言和初~第一冊學過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進行比較,了解寓言的特
點,明白此文的特征。二是通過討論,理解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三是通過仿
寫,進一步領會寓言的特點,并讓學生學會用文學作品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們對某些事物和現象有看法時,除了用簡潔、直接的議論表達出來之
外,還會不會運用其它的形式?其實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形式有很多,寓言就
是這樣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例如當代著名作家高曉聲,他對文學和人生,作家和社會
的很多看法,就是通過寓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不信!我們不妨看看他的《擺渡》。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緣由。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當代著名作家。高曉聲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陳
美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民陳英生上城民陳免生轉業》等)。
這篇作品的寫作由來是這樣的;ig8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曉聲的《七九小
說集》,他就“講了一個‘擺渡’的故事”作為代前言。通過講述一個作家過河并且擺渡的
故事,高曉聲想要告訴讀者們的就是什么是作家這個職業存在的理由,換句話說,就是
作家*什么來安身立命。
三、比較閱讀。
1.請同學默讀本文,然后把本文和第一冊學過的寓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
思考課后練習題一、二。
我教《擺渡》 篇8
閱讀《擺渡》中的文段,完成練習。
這時暮色已濃,作家又餓又冷,想著對岸家中,妻兒還在等地回去想辦法買米燒夜飯吃,他一陣心酸,不禁仰天嘆道:“我平生沒有作過孽,為什么就沒有路走了呢?”
擺渡人一聽,又把船*岸,說:“你這一聲嘆,比剛才唱的好聽,你把你最寶貴的東西——真情實意分給了我。請上船吧!”
作家過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覺得擺渡人說得真好,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
到了明天,作家想起擺渡人已跟那有權的走掉,沒有人擺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動去做擺渡人。從此改了行。
作家擺渡,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他以真情實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實意報之。
過了一陣之后,作家又覺得自己并未改行,原來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1.擺渡人說:“你這一聲嘆,比剛才唱的好聽”,是因為( )
a.“唱”和“嘆”都是為了應付搖船人,缺乏真情實惑。
b.“嘆”是真情的流露,“唱”缺乏的正是這一點,以真情對假意,當然“嘆”就比“唱”好聽。
c.暮色已濃之際的仰天長嘆是最能吸引人的,所以“嘆”比“唱”好聽。
d.“嘆”是乞求搖船人,“唱”是顯示自己的才能,在探船人看來,“嘆”肯定好聽。
2.作家為什么“心里哈哈笑”?
3.“作家擺渡,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他以真情實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實意報之。”這段話作者暗示我們什么道理?
4.作家擺渡同作家創作為什么是一樣的?談談你的理解。
5.文中最后一段所說的“彼岸”指的是哪里?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
參考答案
1.b 2..發現了創作的真諦,即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 3.作家寫作應該不為名利,不屈服于權力,以真情實意感染讀者!4.目的是一樣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5.“彼岸”指的是光明的未來。作者把作家喻為“擺渡人”,綜合告訴他們從真情出發,反映社會,揭示人生,把讀者引向光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