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擺渡》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離開了“人”的培養(yǎng)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因此,教《擺渡》一文,我圍繞“人們對最寶貴的東西的不同觀點和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感悟‘擺渡’和‘彼岸’在文中的含義變化,領悟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這一教學目標,把人文精神灌注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拘泥于篇章詞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深入理解作者對社會、人生、文學的概括和思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大綱語),收到了既教文更教人的好效果。一、激情趣導入,言近旨遠
《擺渡》是高曉聲為其《七九小說集》寫的前言。作者運用寓言形式,通過“擺渡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現(xiàn)作家“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用“真情實意”感染讀者,引導人們凈化心靈,走向精神升華的彼岸的職業(yè)理想。將這篇短小精湛、愚意深刻的現(xiàn)代寓言選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編者是有特殊用意的。所以,一開始我就設問入境:“擺渡”是什么意思?誰擺過渡?進而造懸念激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擺渡”過,并且今天我們又將被“擺渡”一次,不信,請看高曉聲的《擺渡》。
激趣導入,言近旨遠,暗含“擺渡”的含義變化,即用船將人送到河的擺渡到思想、靈魂的擺渡。這樣,一開始就牢牢牽住學生,將其引到登堂入室的門邊。
二、掘情導析,潛移默化
“魚有兩鰭,鳥有兩翼,去掉其一,都不能行動。”導析課文中,如何寓道于文,讓學生既輕松學文,更健康做人,挖掘學生情素至關重要。我首先要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人物形象,理解課文寓意;然后漸進發(fā)問:如果你也是一位渡客,你將給擺渡人什么?→你認為真的是作家的“嘆”比“唱”好聽嗎?→作家為什么改行擺渡?而后來又覺得“并未改行”?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表示愿將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純真、善良、愛心、智慧、勤勞、勇敢……分給擺渡人,并由感而發(fā),“嘆”之所以感動擺渡人,完全是作者“真情實意”的體現(xiàn),這也正是作者想改行而又覺得并未改行的原因。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悟出了擺渡、創(chuàng)作、彼岸的內含,輕而易舉化解了“擺渡”、“彼岸”在文中的含義變化這一難點,從而領悟了文章所蘊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知不覺中,將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三、撥情導練,言簡意豐
好的課文都有一些言簡意深的語句,要想使其中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就要不失時機的撥情導練。我趁學生還在那聲真情實意的“嘆”中玩味時,便因勢利導:文學作品真的能“擺渡”人的靈魂嗎?你有被“擺渡”的體驗嗎?于是我以身示范,結合我自己剛讀過的《永不出售的黃紗巾》,談自己被“擺渡”的體驗。隨后學生結合所讀作品聯(lián)系生活實際,滔滔不絕的暢談讀書心得。他們講保爾,講韓寒,將余秋雨,還講美國的霸權主義,中國的腐敗現(xiàn)象……動情處,熱淚盈眶;憤恨處,義憤填膺;忘情處,如癡如醉……課堂上掀起了意想不到的高潮,比起作家那聲真情實意的“嘆”來,學生的精彩發(fā)言更為震撼人心。兩個問題,言簡意豐,既訓練了聽說能力,更陶冶了思想情操,尤其是讓每個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和凈化。
四、開情導流,余音繚繞
“開情導流”,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課文內容,增添感情濃度,形成余音繚繞的氣氛,是整個課堂教學滴荷添露的一環(huán)。盡管下課鈴已響,可同學們仍言猶未盡,我抓住時機,“既然大家都想一吐為快,我們就讀了這篇課文所受的啟發(fā),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心靈深處的擺渡人》為題,寫一篇課外練筆,下次課全班交流,好嗎?”想不到,竟得到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贊同。
“育人心妙,存乎一心”(于漪語)。只有我們教師做有心人,抓住課文生動感人之處錘煉、生發(fā)、曉喻學生以理,學生的心靈就會明凈起來。《擺渡》的教學,讓我嘗到了教“文”更教“人”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