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嘗試 多一份驚喜
小學語文的老教材在每個單元的課文學習結束后,安排有一個“基礎訓練”。每次訓練都是字、詞、句、篇循序漸進,我們老師教起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覺吃力。可是自從教材改版以來,教材中的《積累•運用》尤其是“讀讀背背”這個類型,是只讀只背,還是要理解詞語或者古詩詞、名言警句的意思,甚至要默寫?如果只讀只背倒是簡單,學生搖頭晃腦讀讀便罷。如果還理解和默寫,好象又有拔高要求之嫌。到底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定位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以往的每一次教學,老師教得毫無興趣,學生學得索然無味。能不能有所改變呢?今天,在教學《積累•運用四》的“讀讀背背”時,我對教學內容作了一點調整,即把“讀讀背背”和“閱讀”糅合在一起同時學習,沒想到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烏申斯基說過:“一個故事在兒童心里引起的情景也許遠比現實的事物更加鮮明、完美,所以講故事也就是給兒童放幻燈片”。因此上課伊始,我直奔“閱讀”這一訓練項目:“同學們,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以對對子來展示自己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精妙的對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去年寒假作業上的《解解元對樂樂府》以及我們以前講過的《聰明的郭沫若對對子》的故事,我們每個同學都喜歡。今天我們再來讀兩個《趣聯巧對》的故事,好不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聽讀故事,同學們興趣盎然。接下來,我用自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故事,了解這些充滿情趣的對聯是怎樣寫出來的。接著引導學生品讀“讀讀背背”中的四副對聯,并另外補充了八副有趣的對聯,讓學生通過讀和背,感受對聯的有趣和巧妙,進一步激發學生喜歡對聯的情趣,激發學生收集、試作對聯的興趣。在學生讀、品、背后,引導總結對聯的特點。
欣賞了這么多有趣的對聯后,學生對對聯的興趣越來越濃,不少學生主動請求“老師,我們也來對對子吧!”一個個取紙拿筆,躍躍欲試。我心中暗喜,其實我早就設計了這一環節,沒想到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水到渠成了。我順水推舟,讓同學們先是給祝枝山的上聯對出不同的下聯,再給老師提供的上聯對出下聯。此時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課堂充滿生機。
如果這節課就在讀一讀背一背之后戛然而止,未免顯得意猶未盡,訓練似乎不太到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作為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了解積累教材上編排的乃至教師補充的幾幅對聯,更要“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適應現代社會多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課標語)所以在總結出對對子的方法后,我由易到難,讓學生“自對對聯”,給學生創造了語言實踐的機會,智慧的火花在教室里碰撞,學習進入了高潮。“自對對聯”源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較好的體現了大語文觀,讓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幾副對聯,而是讓他們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多一點嘗試,多一分驚喜。課后,我反復回味著這堂對聯品讀課,深深感到,有時我們可以大膽地調整教學內容,就有可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把一向認為枯燥的“積累運用”上得趣味盎然,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