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課《木蘭詩》教學反思(通用3篇)
網絡課《木蘭詩》教學反思 篇1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絡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于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愿望。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并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贊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 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游戲《木蘭詩》,然后、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游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于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采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 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 ,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網絡課《木蘭詩》教學反思 篇2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絡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于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并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贊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游戲《木蘭詩》,然后、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游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于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采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 ,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網絡課《木蘭詩》教學反思 篇3
《木蘭詩》教學反思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流傳于我國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寫的是一位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喜愛。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從木蘭是一個“女英雄”切入,通過“初讀詩歌、感知故事——細讀詩歌、感受形象——深讀詩歌、對話木蘭”三個板塊引導學生進行了“原來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化解讀,品讀出了一個剛柔相濟、千嬌百媚、隱忍剛強的英雄形象。
一、深入解讀文本,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即教師引領學生開始閱讀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師對切入點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外在表現。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著意外和精彩,使師生享受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于“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征。
二、教師適時追問,引導學生個性解讀
“追問”,在已提出問題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補充和深化、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夠理解透徹甚至出新出彩的問。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是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書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而追問就是課堂教學中對話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教師在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并能隨機應變地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追問”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策略。
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木蘭形象的解讀,教師的幾次追問激發了學生思維,使課堂生成了新的精彩。試舉三例:
(一)當學生說到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一句中讀出一個勤勞的木蘭時,師生之間有如下對話:
師:為何嘆息?
生: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師:一邊是年邁的父親,一邊是沉重的征役,幾番思索,幾番猶豫,木蘭決定隱藏女兒身,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因此木蘭此時經歷了一個怎樣的心理變化?
生:從猶豫不絕到決心已定、鏗鏘堅定。
教師再次追問:此時的木蘭還僅僅是一個勤勞、有孝心的木蘭嗎?
生:她還是一個有責任心的木蘭,因為她不想讓父親戰死沙場,為了父親她勇于犧牲自己。
師:作為那個時代足不出戶的女子,卻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本屬于男性的職責,這個責任不但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
一個追問,不但將此時木蘭復雜的心境挖掘出來,而且木蘭的形象也更加飽滿。
(二)課堂上有一學生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一句中讀出了一個不羨慕錢財的木蘭。
教師追問:木蘭為什么“不用”?
生1:因為她非常想回家,見她的父母。
生2:她不想在鄉親面前擺出很高的架子。
師:立了戰功的木蘭與一般英雄的光宗耀祖、富貴還鄉恰恰相反,她舍棄的是——
生:榮華富貴
師:她要的是——
生:親情
師:對,親情、天倫之樂。這里面包含的是對家鄉、對父母最深切的眷戀。正如艾青所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樣一個單薄、樸實的木蘭又立在我們眼前。
(三)當解讀到木蘭一身紅妝出現在并肩作戰十二年的同伴面前時,伙伴都非常吃驚,師生之間又出現了如下對話:
師:伙伴為什么“驚忙”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師追問:為什么不知, “不知”的背后是什么?
生1:因為她穿著重重的鎧甲,同伴認不出來。
生2:因為木蘭很堅強。
生3:因為木蘭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是不會讓人懷疑的。
生4:因為木蘭很勇敢。
師:是啊,不知的背后是木蘭十二年危機四伏的軍旅生涯中,對其女性角色的隱藏;不知的背后是她和男子一樣出生入死、征戰沙場隨時現出生命;不知的背后還是柔弱的木蘭和男子一樣的隱忍和剛強!所以老師還要說:原來女子亦剛強!
一個“不知”的追問,便將木蘭隱忍、剛強、勇敢的英雄形象解讀出來,誰說女子不如男!這也正是木蘭這一“女英雄”流傳千古的原因所在,剛柔相濟、千嬌百媚、隱忍堅強的木蘭赫然立于我們眼前。
在《木蘭詩》課堂教學中,我還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積極主動展示學習成果,課堂上提問學生達60余人次;注重了本文作為樂府民歌的特點,以“讀”貫穿整節課堂:初讀詩歌、感知故事——細讀詩歌、感受形象——深讀詩歌、對話木蘭;對話木蘭、課本詩的創作,讓師生再次走進木蘭的心靈,豐富木蘭的形象,也成為課堂一個小小的亮點。
在《木蘭詩》的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不少缺陷。“著我舊時裳”指導“裳”的讀音時,讀對了,板書時卻隨手寫錯了;還有“出郭相扶將”“將”的讀音,也出現了失誤,這在語文課上是非常失敗的。同時在整個課堂流程中,教師還是有些緊張不夠熟練,課堂語言略顯生硬,教師自身的素質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