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家庭容易造就聰明的寶寶呢?
小話癆:一天到晚講個不停的孩子,大人們千萬不要叫他閉嘴,這是具有語言天賦的表現,長大有望成為大律師,是成為新聞主播的材料。
“并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過一支筆和一張紙的考試來證明,”泰南說,“他們可能擅長建筑、有豐富想象力或有領導才能。這些才能,需要家長慢慢地發現。”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其實,具備以上6大天賦的孩子,往往表象都是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樣子,如果沒有具備慧眼的老師和家長,孩子的天賦就被抹殺,而真的向‘差生’方面發展。”美國太平洋大學心理哲學博士、資深情商專家專家指出。
專家介紹,孩子的天賦有兩個因素,一是基因,二是后天的形成。基因會把孩子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然后經過后天的培養,則會逐漸具備五種能力,創意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決策能力和中立能力(即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的能力)。這后天的五種能力就不是靠課本、靠背書、做題、考試能培養出來的。把自己的聾啞女兒培養成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博士,教授可謂是“天才”制造專家了,“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上,往往是父母親手掐死了天才的幼苗。”他正是被《卡爾·威特的教育》書上的這句話打動的。
教授介紹說,美國的教育專家進行了一個實驗:專家們在一所學校里“發掘”了幾個天才兒童,一年后,專家們再次來到這所學校,老師們高興地向專家們匯報說,“專家們挑選出的那幾個天才兒童果然非常了不起!”專家們聽了只是笑了笑,原來,這幾個兒童當時只是專家們隨手任意選出的。不要把神童變成“神”中國早有“拔苗助長”的成語,但“一歲孩子學生物”、“11歲男孩可倒背《老子》”之類的報道仍常見諸報端。有人指出,中國的神童教育是把正常的孩子變成異常,而美國的神童教育是把異常的孩子變為正常。專家指出,在美國偏向于鼓勵家長或學校順著自然的方向去發展孩子的優點,在學校里他們學習的東西很廣,最終總會落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上。這樣孩子才能全面地享受成長的過程。
他認為,天才也要遵循自然規律,要順其自然地讓“天才”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否則他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他講了一個馬來西亞“神童”的故事:這個孩子8歲的時候就能做高中的一些數學題,被國內媒體競相報道為“神童”,父親計劃讓他15歲拿到博士學位,于是在他12歲時帶他去美國上大學,父親全職陪讀。然而沒過幾個月,孩子就患上嚴重的精神病,不吃不睡不說話,一年后只得退學,回國治療無效死亡。這名父親也追悔莫及,他說“不應該強求一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發展”
邁阿密大學黃全愈教授指出,美國也搞“神童教育”,但中國與美國的“神童教育”是有所區別的,中國搞的是神童崇拜,是先把“兒童”當成“神”,然后按著施的教育,而美國的所謂“神童教育”,是針對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長提供所需要的特殊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