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那些行為會影響孩子
家長們都想著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但是家長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行為在孩子的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長在想改變孩子的前提,先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需要改正的。
壞習慣一:偏食
易犯指數
★★★★☆
現象分析
即使是成人,也會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偏愛某些食物,或者堅決不吃某種食物。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討厭榴蓮,有人口味較重,有人超喜歡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么都吃的情況下,你的這些行為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話去做?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不能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范,對孩子的教養也失去說服力。
這樣糾正準沒錯
a:避免在孩子面前強調“偏食的惡習”,如討論吃什么的時候說:“我不喜歡吃青菜,不要買青菜。”這樣一邊的孩子就會注意到。
b:避免讓孩子察覺照顧者有偏食惡習,與孩子一起吃飯時,如要挑菜,應避開孩子的眼光,盡量不要讓孩子注意到。
c:如果孩子已經拒絕吃某些食物,建議讓他吃其他替代品。
壞習慣二:忘記物歸原處
易犯指數
★★★★☆
現象分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都會開始一陣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打掃清潔,丟垃圾……這些會讓一旁的孩子一頭霧水。之所以會這樣,當然都是平時的不良惡習所導致的,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放,才會使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在孩子眼中,自然會加以仿效,玩具玩過后隨地一丟,等到下次要玩時卻找不到了。之所以會這樣,并不是他們天生就沒收拾,而是“耳濡目染”父母的行為所致。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如果你真的沒時間用完東西后馬上放回原處,也盡量維持在某一個特定的范圍內,如在自己房間里,避免讓孩子看到,在孩子活動及視線范圍的空間內應保持整潔。早期教育
b:當你在收拾時,要提醒孩子,告訴他:“媽媽用過東西后都會收拾好,所以你也要用完就收拾哦。”
c:教孩子學習收拾東西時,可多準備幾個箱子,讓孩子學習分類歸箱。如外面貼有積木圖案貼紙的箱子是收積木的;貼娃娃圖案貼紙的是收玩偶的,讓孩子在收拾東西的同時學會邏輯思維。
易犯指數
★★★☆☆
現象分析
相信很多人都有闖紅燈的行為,如對小巷道內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甚至帶著孩子時也如此。你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大人的言行?其實正好相反,孩子從2歲開始,自主意識就逐漸變強,他的判斷力也日益增長。如果你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就養成闖紅燈的壞習慣,這對他的生命安全是一大威脅,如果有大人在旁,也許可以阻止他做出這種危險的行為,但一旦大人不在或者沒有注意到他,后果將不堪設想。
這樣糾正準沒錯
a:以身作則,即使沒有帶著孩子,也要遵守交通規則。
b:當帶著孩子一起出門時,借機教育他:“你看大家都乖乖遵守警察叔叔和紅綠燈的指示,所以你也要跟大家一樣注意安全。”
c:帶孩子認識交通標志,告訴他紅綠燈的意義。
壞習慣四:喜歡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