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要教出自私的寶寶
現在的父母們教育孩子,多數都是將最好的留給孩子,而自己受再大的苦都無所謂,抱著只要孩子好就都好的態度,這樣的養育方法,往往使得孩子們養成自私不懂得分享的性格,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吧!
吃晚飯的時候,周周爸光吃青菜,不吃排骨,他總是喜歡把好吃的留給我們。我給他碗里夾了兩塊排骨,并給他舀了些排骨湯。周周見了,有些著急,大喊起來:“爸爸不要吃排骨,待會兒我沒有了。”我輕聲說:“周周,爸爸還沒有吃排骨,而你已經吃了一些了。要是你不讓爸爸吃排骨,只顧自己吃,爸爸媽媽會難過的。你說好東西是不是該和大家分享啊?”
周周聽我這么說,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夾了一塊排骨放到爸爸碗里,又夾了一塊放到我碗里,嘴里說:“給爸爸分一塊,給媽媽分一塊。”夾到最后,碗里只剩下一塊排骨了,我笑著問她:“只有一塊了,這塊分給誰啊?”周周毫不猶豫地夾起放到了我的碗里。我緊緊地抱了周周一下,“周周對媽媽這么好,媽媽好感動。”
我很感慨,這一次如果不及時引導,或許就在周周的心中種下了自私的種子。一個自私的人在群體中是不受歡迎的,家長們一定深知這一點,家長們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自私的人吧。而在家庭中,孩子的“自私”往往能為父母所寬容。孩子與生俱來并不是自私的,他們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不懂得去考慮他人的感受,所以他們會把好東西據為己有,并且多多益善。但這種情況不及時引導,孩子的自私將會轉變為真正的自私。
前面說過的一個例子,我童年的小伙伴,小時候總是喜歡搶別人的食物——媽媽的、哥哥姐姐的、奶奶的,大人們不懂得引導,以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加之大人們對他百般疼愛,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給他吃。后來,他對獨占好吃的、好玩的已經習以為常,變得異常自私。長大后這種自私變本加厲,做什么都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很難與人相處,后來幾乎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一位媽媽問我:“9歲的兒子很自私,干什么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更不知道體恤父母的辛勞。”我反問她:“是不是他在家享受優待?是不是你們省吃儉用,在孩子身上卻非常舍得花錢?”這位媽媽說正是這樣。孩子在家很受奶奶“優待”,每餐都會格外做一個菜給他“專享”。奶奶對于孩子的物質要求也是有求必應。我說問題出在了大人身上,要改變孩子就得先改變大人的態度,不要再讓孩子享受優待,而應該只是把他當做家庭中的普通一員。
而另一位4歲孩子的家長也曾說,他們家有時燉鴿子湯,基本上整只鴿子都留給了孩子,大人舍不得吃。后來兒子覺得好東西就應該由他獨享。大多數家長都是這樣,自己省吃儉用,卻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長此以往,孩子就覺得他享受特權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某天父母沒有給他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他就會埋怨父母。同時,他不會體恤父母的艱辛,也不會關心別人的感受。早教網
我們對周周沒有優待過,基本上和我們的吃穿住行保持一致。吃的方面,自從她能吃大人一樣的飯菜了,我們就沒有給她另外做過菜。有一次,我們做了周周最喜歡吃的豬腳,周周嫌放得太遠,把盤子拖到了自己面前。我說:“你把喜歡吃的菜放到自己跟前,這樣我們就夾不到了呀。請放到中間,這樣大家都可以夾到。”我把盤子放到了中間,周周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拖盤子”的行為。當時周周兩歲多,吃零食和水果的時候,哪怕只有一個水果了,我們也要和周周分著吃,而不是讓她獨享。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讓周周來分食物,一般情況下她都會先分給我們,然后輪到自己。而分多分少、分大分小,周周是不那么介意的,實際上她早就知道比較大小和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