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的自強不息精神
“自古雄才多磨難”。
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名譽會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雖然出身世家,但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憑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邁入成功之路。
童年之夢
董建華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遷居香港。父親董浩云對子女教育十分嚴格,為了從小培養和獨立生活能力,便把還只有10歲的董建華送進了寄宿學校,叮囑他要好好念書,將來能多做對社會有用和有意義的事情;還要他牢牢記住自己是中國人,要以中國人為榮。當時董建華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同學們又聽不懂他的上海話,常常要取笑他。在學校背誦書本也用廣東話,困難就更大了。但是董建華人小志高,并沒有被困難嚇倒,通過主動與同學交談,一字一句用心學習廣東話,只用幾個月時間,就很快消除了語言障礙。1954年,17歲的董建華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學業,父親又送他去英國讀書,并規定進大學后才可回香港。當時董建華只會說 “Yes”、“No”以及“How are you”這樣幾句英語,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董建華知難而進,硬著頭皮與英國同學多接觸、多溝通,在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經過不到一年時間的努力,便能完全適應新的環境了;三年后進入大學的目標,也如期實現了。董建華在英國讀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較艱苦,父親寄給他的錢又嚴格限制在僅夠學費及生活支出范圍之內,所以到了暑期,他還得去打工,如到餐廳服務、去煤氣公司鏟煤等,這也使他從多方面接受現實生活的磨練。董建華在回憶學生時代這段經歷時說:“不會說廣東話要進寄宿學校,不大會說英語要去英國升學,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這種挑戰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鍛煉。我喜歡為自己定下一個長遠的目標。定下了目標,我便會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從小就培養出這樣的個性。達到一個好的目標,是人生的樂趣。”
報效祖國
董建華的父親董浩云,1949年在香港組建金山輪船公司,逐步發展成擁有多家公司的董氏航運集團;1973年又組成了“東方海外貨柜航業集團”,大力發展集裝箱航運,共有各類船舶110艘,總噸位達1300萬噸,成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1982年董浩云逝世后,董氏航運集團由其長子董建華繼承掌管,在此期間,正值世界航運業衰退,至1985年,東方海外貨柜航業集團的外債高達62億美元,面臨破產清盤厄運,5000多名員工也面臨失業威脅。為了不使母親在香港經受這么大的風波,當年8月,董建華下決心把母親送到美國與妹妹一起居住。他的妹妹和女兒正在美國讀大學,對還能不能替她們支付下一個學期的學費都心中無底。
面對如此嚴重的局面,董建華當時的信念是:千萬不要放棄,要自強不息,對自己有信心。不能因為大氣候不好而怨天尤人。他對自己定下了奮斗的目標,抱著誠懇和篤實的態度,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同時他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孤軍作戰、要與朋友和同事團結一起,共同去克服困難,實現奮斗目標。在這最艱難的時刻,很多朋友也都認同他的目標,紛紛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董建華逆境自強,充分施展經商才華,一方面積極招攬貨運業務,爭取收入;一方面主動與供應商商量延期付款、與銀行商討債務處理等問題,沉著應戰,處變不驚,迎著困難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走去。最后,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終于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將陷入困境的事業挽救過來,使東方航運重新成為世界貨柜運輸業的強者。
1999年1月3日,他應邀出席新城電臺“逆境自強”節目,細說他在人生不同階段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暢談如何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各項挑戰的人生經驗,勉勵港人在新的一年要自強不息,樹立信心,掌握命運。他說:“現在香港經濟比較低迷,很多市民對前途產生茫茫之感,還有很多人失業,我對此十分關心。以我的經驗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強不息,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怨天尤人,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香港面臨比較困難的時期,但是我們的基礎良好,一方面國內的經濟發展得很好,第二方面香港人具有刻苦耐勞的特性,懂得應變,機靈乖巧,反應又快捷。雨過之后,便會天晴。再加上我們擁有非常雄厚的財政儲備,理財方式一直非常良好,銀行的架構又非常穩健。經過調整后,我們是會復原過來的。今天的困難也給予我們機遇和挑戰,只要努力,將來定會成功。逆境不再,強者永在。”董建華還說:“特區成立18個月來,成功落實了‘一國兩制’,香港650萬市民都應當感到自豪。”
自強不息的堅強女孩
湖南妹子劉璇,5歲走進體操房,8歲進省隊,13歲入選國家隊。 在16年的體操生涯中她至少有兩大突破:一是在進入成人年齡段后,搞體操被一般人認為是不可能再出好成績,面臨著退役的窘境中,她不認命不信邪,在困難中奮起,與自我挑戰,終于枯木逢春,曙光再現,榮登世界體壇巔峰,二是她是訓練局運動員文化學校建校四十年來,第一個堅持讀完中專,并榮獲畢業文憑的女運動員,是的,劉璇不但在體操專業上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尖子運動員,在文化學業上也是一個頂呱呱的好學生。
在女子體操的四個單項中,璇璇歷來平衡木最強,高低杠也可以,就是跳馬和自由操比較弱。經過亞運會的集訓和比賽,使她的體操技能得到了全面的加強,成為一位全能強手。璇璇自進入國家隊,就被公認為是隊里最乖巧、最聽話的好女孩。但她卻變為聽話和乖巧并不等于就是一個好運動員,"那時候年齡小,不懂事,也不知道用腦子,只知道教練叫怎么練就怎么練。而要成為一個好的運動員,必須把心志由'要我練'改變'我要練',自覺嚴格要求自己,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打算和訓練重點,要動腦子從訓練中找到自己的感覺,會自己糾正動作中的毛病。"
至于說到自強,在體操隊姐妹中,沒有一個不佩服璇姐的吃苦精神和頑強拼搏的堅強意志的。十八九的老運動員要取得女子項目的突破,談何容易?節食控體重的煎熬且不說,為了增加體能她一次又一次地扛起加男孩們也望而生畏的杠鈴,為了練臂力,劉璇常常要單臂長時間地把自己掛在高低杠上,直到支持不住掉下來為止。為了提高動作的高難度,常要引進一些男子體操的驚險動作,訓練中從器械上摔下來是家常便飯。至于說到苦不苦累不累,只要看看她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和腳腕手臂上時常纏著的繃帶,你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其實,苦累對從事體操訓練的女孩來說早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考驗,使她們稚嫩的心靈最感到難以承受的則是每臨大賽的巨大壓力。劉璇是女隊的“老大姐”,又是隊長,技術也是最拔尖的,領軍壓陣的任務自然要落在她的肩上。尤其是在團體項目上,隊長每一個動作的成功與否,往往對全隊的取勝具有決定的意義,必須帶頭拼搏把動作做好。同時,她還要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小伙伴因發揮不佳而受傷的心靈,鼓舞大家團結奮斗。
無論壓力有千斤重,奪金的道路有多么艱難,劉璇總是面帶微笑,奮勇拼搏,帶領女隊的小姐妹們一次次地頂住壓力,出色地完成了比賽任務,使中國體操女隊在近年來的亞運會、世錦賽和奧運會等重大國際比賽中,始終高居三甲,令世人不得不為中國女隊長的頑強拼搏精神和砥柱中流作用,高高地豎起大拇指。
自強不息的華羅庚
華羅庚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小時候家境并不富裕,一家的生活擔子全由父親開了一家小雜貨店來維持。幼年的華 羅庚 常被人譏笑為“ 呆子”。上了中學后,由于貪玩,第一次數學考試 就不及格了。還好在老師的勸勉下,他下定決心,發奮努力,從此不但成績名列前茅,數學成績更是全班之冠。
初中畢業后,華羅庚到上海去讀了一年書。第二年,他因為交不出五十元的伙食費而被逼退學。回家后,他到父親的店里去幫忙,但他對數學的興趣并不因為輟學而減低。在店里,他總是捧著向老師借來的數學書苦讀,結果忘了接待顧客,氣得父親暴跳如雷,恨不得把他的書全扔了。
五年后,華羅庚開始寫些數學論文寄到報章去,雖然很多稿件都被退了回來,但他并不灰心,還是繼續寫下去。一日,他的一篇論文終于被刊載在當時的著名雜志上。清華大學的數學主任對一位受教育不多,卻能寫出這樣有水準的論文的青年感到驚訝又欣賞,就請他到大學擔任數學系的助理員。大學豐富的數學藏書使華羅庚有機會獲得精深的知識。他常常發表論文。二十六歲那年他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讀書,回國后為中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華羅庚曾說:“ 天才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累積”,可見一個 人 要成功,勤奮努力、自強不息是必要的。
自強不息 追求卓越
明年,河南大學將迎來九十華誕。一次次的校友聚會告訴我們,無論滿頭華發還是年輕少壯,談起母校,他們都是那樣的一往情深,那樣的留戀。留戀的是河大那種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培育這種精神的環境。
林伯襄校長的功績,李大釗先生在六號樓的演講,一二·九運動時一批高舉抗日旗幟的熱血青年,北約轟作我駐南使館時學生們憤怒的吶喊……在河南大學的歷史上,這些都是不能忘卻的。在這些記憶片段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使河大那種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世代相傳并且能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的主要原因,是河大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暑假期間,我參加了孫培新書記帶領的探尋河大抗戰時期辦學舊址的活動,對這方面有了新的感受。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侵略者的炮火使昔日鐵塔腳下寧靜的校園再也放不下神圣的課桌,河大先后輾轉于信陽、南陽、洛陽、西安、寶雞等地,在“后有日軍槍炮追逼、途有土匪搶劫、饑寒交迫、飽嘗困厄”的困難日子里,河大沒有忘記自己教育救國的使命,仍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招生、上課,在寶雞還邀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博土作了“科學與民主”的演講,維持了較高的學校聲望和學術水平。同時,在逃難的途中,河大師生走到哪里,就把抗日的火種播撒在哪里,組織戰時教育工作促進團,在鎮平建議成立青年救國團,在潭頭和荊紫關創辦了一些中學、小學和幼稚園,進行了大量的抗日宣傳工作。河南大學把自己的命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大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正義的事業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人民群眾也沒有忘記河大師生,當我們抵達潭頭時,當地的群眾扯起了“熱烈歡迎河大親人常回家轉轉”的橫幅。最使我們感動的是,在那里有一位老人,他見證了半個世紀前那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見證了河大人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幾十年過去了,無論時空怎么變幻,他都堅持為當年被日本鬼子屠殺的河大師生掃墓,風風雨雨,從未間斷。
當年河大人沖出校門,以纖弱之軀與舊勢力斗爭、與侵略者對抗的動力,是河大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現今河大人在文、理、工、經、管、法、哲、教育、歷史、醫學、軍事等學科努力奮進、尋求科技教育興國方案的動力,仍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使自強不息、追求卓越成為河大的傳統,成為河大的驕傲。
哈佛大學前校長洛韋爾說過:“在人們的心日中,大學始終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標志。作為一座精神家園的象征,大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伴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形態,不斷探索、征服自然之路和不斷挑戰、超越人類自我的發展史。”如果說教育在工業化時代只是一種陪襯的話,那么教育如今則是知識經濟的基礎,面向對世紀的教育戰略不僅要求教育去適應未來,更強調創造未來。伴隨著全國高校改革的深入,河南大學的發展也揭開了新的篇章。占地近2000畝的新校區即將動工興建,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會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河南大學一定會成為一所綜合型、創新型、研究型的一流大學。河南大學的歷史、現在和未來,都將使我們充滿欣慰和自信,她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在這個百舸爭流的時代里,祝愿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河大永存。明年就是河大九十歲華誕了,我觸景生情,作文紀念,文淺情深,欲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