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洋文輕母語 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重洋文輕母語 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
文章提交者:歷史地稱謂 加貼在 文化散論 凱迪網絡 |
作者:林治波 在最近舉行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王蒙先生指出,在全球一體化的語境下,由于英語、拉丁文在國內的普遍使用,使得中華母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面對母語危機,全球華人要起來保衛漢語,展開一場保衛戰。王先生沉痛地說:“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以筆者自身的感受,當前對漢語構成危害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我們自己的某些規范不盡合理,二是受港臺影響的“港臺化”現象,三是受英語影響的“洋涇浜”現象。 當前漢語危機的一大禍源,是我們的詞典中的一些規范不盡合理。有一些規范,只有部分人認同,而多數人不認同,這樣一來就必然陷入混亂,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熱衷”與“熱中”、“一廂情愿”與“一相情愿”,以哪個為主?《現代漢語詞典》以“熱中”、“一相情愿”為主,而實際上大多數群眾是習慣于使用“熱衷”、“一廂情愿”的,書報刊如用“熱中”、“一相情愿”,許多讀者會誤以為用了別字。再如,受雇做家務的人,一直被人們叫做“傭人”,而《現代漢語詞典》改稱“用人”,取消了“傭人”一詞。又如,“唯一”與“惟一”、“唯獨”與“惟獨”,《新華詞典》將兩者通用,而更具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詞典》卻將“唯一”、“唯獨”從詞匯中統統取消了。“林蔭道”的使用也存在類似問題,人們一直使用的“林蔭道”,突然被《現代漢語詞典》取消,改成了“林陰道”。這樣一來,人們,特別是那些寫東西的人們,就陷入了迷茫,究竟用哪一種?如用大家約定俗成的用法,按照詞典的解釋那就是錯的,一些新聞出版單位會以此為由對有關編輯記者處以罰款;而按照詞典的所謂“規范”用法,廣大讀者又往往不認賬,甚至以為是你用錯了。這種人為制造的兩難,讓文字的使用者和編輯者頗為苦惱。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詞典的編纂者不對,筆者不了解詞典編纂的具體過程,但他們對詞匯的用法作出改動不會是隨意的,想必經過認真的研究推敲。不過,詞典編纂者不能忽視一個基本事實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語言文字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使用的,具有極為廣泛的社會性,因此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進行,而一定要走群眾路線。 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一般是群眾根據社會生活的變化率先提出一些新的詞匯和說法,然后由專家學者加以規范。對于人民群眾的習慣說法和約定俗成的用法,除非明顯錯誤或特別不宜,詞典一般應予以尊重并加以確認;反之,詞典編纂者如果僅僅“一廂情愿”地以少數人的意見為依歸,或僅僅以專業的研究成果為準繩,作出有悖于群眾習慣或約定俗成的新規范,勢必引發混亂和不便。以上述引用的詞匯為例,“熱中”與“熱衷”,“一相情愿”與“一廂情愿”,均應以群眾認可的“熱衷”和“一廂情愿”為主,而以“熱中”、“一相情愿”為輔。對于受雇做家務的人,還是稱“傭人”為好,人們一般將“用人”理解為使用人、錄用人、選拔人,如“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用人不疑”等等,如將受雇做家務的人稱為“用人”,很容易與人們通常的理解相混淆,導致誤讀誤聽!拔í殹、“唯一”是人們長期習慣的用法,可與“惟獨”、“惟一”通用,而不宜取消。同樣的道理,“林蔭道”也不應取消,可與“林陰道”通用,且應居于主要地位。從詞義的解釋看,“蔭”是樹蔭的意思,將有樹蔭的道路稱之為“林蔭道”是準確而無可挑剔的,廢除這個詞匯讓人費解。 當前漢語規范混亂的另一個原因,是電腦詞庫的不規范。各種輸入法配備各自的詞庫,缺乏統一規范,相互之間出入較大,加之這些詞庫多數出自缺乏語言文字功底的理工科人員之手,編制粗糙,注音與用法的不規范現象和滯后現象十分突出,助長了社會上用詞混亂的狀況。由于電腦的廣泛普及,電腦詞庫質量不高對于全社會語言文字運用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建議國家語委和教育部出面解決這一問題。 經濟優勢往往造就文化強勢,文化強勢則借助經濟優勢向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輻射,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規律。港粵臺地區語言文字的一些用法逐步向內地擴散、英語的詞匯和語法向中國擴散,都是這一規律的體現。港粵臺地區的一些詞匯的傳播,如“埋單”、“搞定”、“生猛”、“作秀”等等,豐富了內地的詞匯和表意方式;但內地人在摹仿港粵臺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也存在泥沙俱下的問題,把一些不好的東西也學了過來。比如,“你有游覽過那里嗎?”“我有看過這部電影。”“他們有來過我們學校!备叟_人這樣用“有”,據說來源于英語中的“have”。其實,這里的“have”本不是其詞義“有”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種時態,用來敘述已經發生的事情,這在英語語法中叫作“現在完成時”。港臺人將其誤講為“有”,說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習慣。實際上,如此用“有”,純粹多余。如果把上面幾句話中的“有”字全都刪掉,句子反而簡潔通順。一些港臺同胞“而……就”的用法也有問題,如鳳凰臺播音員說:“中國奧運代表團今日抵達香港,而代表團團長袁偉民就表示……”用標準的漢語規范衡量,這種用法顯然是不妥的,因為該語句中并不存在“而……就”所應表示的轉折意義。但是,借助于媒體和明星的傳播,這些不倫不類的用法正在內地擴散,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人們對英語的重視有助于對外學習交流,本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都有個度,F在一些人過分重視洋文而輕視母語,很多學生把多半精力用之于英語而忽視漢語和其他基礎課程的學習,這不是正常的現象。人們應該想一想,母語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母語不過關,怎能學好英語? 怎能進行英漢、漢英互譯?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有的人掌握了一點英語,就多了一種毛病,在語言文字中時常夾雜著英語詞匯或縮略語,如“it企業”、“3g時代”、“一張vip看兩場動物秀”、“眾多ceo看好cbd”等等,讓人不知所云,讓人感到別扭。出現這種語言“夾花”的“洋涇浜”現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媚外心理作祟,唯外是尊,唯洋是崇,沒有主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相對應的漢語表述過于繁瑣,不如英語縮略語簡明易用。比如“apec”,用漢語表述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與“cepa”對應的漢語概念是“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安排”,相比之下,英語縮略語顯然簡明得多。本來,漢語的一大優勢就是簡潔,可以用較少的詞匯表達更豐富的含義,面對英語縮略語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優勢,這是值得注意并應加以改進的一個問題。對于流行于國際的通用概念,如果我們不能用兩三個或四個漢字加以概括,就不可能指望人們接受并通用!胺堑洹 是一個正面的例子,這一概念在不太科學的情況下仍然被人們常用,說明簡明的漢語表述還是多數國人愿意接受和使用的。 語言文字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而且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是怎樣強調也不為過的。漢語是我們的母語,為了母語的純潔優美和生存發展,所有的使用者都應當尊重她、愛惜她、保護她,而絕不能輕視她、肢解她、蹂躪她。特別是在中國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國際影響愈益擴大的今天,我們更應當以自己悠久獨特的母語為自豪,甚至應該立下一個偉大的志向:讓我們的漢語像英語那樣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