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實踐,百花齊放——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活動形式及教育資源
立足實踐,百花齊放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活動形式及教育資源
順昌二中盧鳳倫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全新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別,它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有獨特的先進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但是沒有具體的教材內容。
鑒于以上特點,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經過校本化,才能全面實施落實到位,才能體現本課程的理念,達到本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宗旨,才能體現本課程的教育價值。于是,我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宗旨,深入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踐、研究和開發,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進程進行全面協調、合理安排,構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課程特色。
一、教育資源
1、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在生成課題前,我們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利用學生熟悉,可操作的資源,例如,可利用我們城區的許多服裝店,到商店查看不同的服裝,對服裝的纖維展開調查,研究不同的纖維的特點,它們分別適合制作什么服裝?可對超市的食品價格進行調查,把食品分成若干類,了解決定食品價格的因素是什么,食品容易產生嗎,食品有季節性嗎?可以研究吃飯中的科學,了解食物與人的關系,每人每日所需食物的比例,食物在人體中的作用。可以了解我們周圍的粉塵,對門前馬路、樹下、草坪、汽車站、校門口、花園中進行調查。探討防粉塵措施。可以利用我們周邊的生活垃圾,比如到市場、河邊、學校垃圾堆、垃圾處理站、收集和整理關于白色污染的資料,收集有關塑料制品的歷史和性能資料,探討解決白色污染的途徑。可調查我們平常用的日用品,比如:牙膏、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滌靈等,探討產品的抗菌作用。還可以走訪我們周邊的工廠,了解其生產流程。可認識校園里的植物,知道它們的生長習性,擴展視野,豐富課外知識等等,我們周邊有著充足的教育資源,都是我們熟悉的,易操作的,切實可行的,我們要把它們充分利用起來。
2、建設基地。為保證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有內容、有載體、有特色、有效果,我們把洋口鎮作為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讓學生到各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明確基地的活動目標。
二、生成課題。
我們開展的是以課題探究為基本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內容決定了活動的內容。所以,每次活動的第一步就是生成課題。
1、提出課題。綜合實踐活動相對于學科課程,它是一門經驗課程;相對于分科課程,它是各門課程的綜合。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積極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并能逐步提高課程實踐的能力。課題內容的生成既應著眼于各學科知識的整合,更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社會等領域讓他們有所“發現”,同時要能充分利用學校及地方社區的課程資源。在我們縣位于洋口鎮有個長富牛奶廠,有許多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牛奶是怎樣產生的,怎樣加工成包裝精美的直接可食用的牛奶的,牛奶的銷量如何,公司有多少職工,產值、利潤情況?……由于年齡小,有時他們的問題或許是幼稚的、可笑的,限于條件或許還難以成為課題,但我們都要善于捕捉、樂于引導,把可行性問題引申為可研究課題,只要課題有一點價值、學生有探究的興趣、課題本身有研究的可能,我們就應該主動地與學生一起去探索。
2、確定主題。每次活動,不可能一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因為這在時間、地點、條件等方面是難以實現的,且教師的幫助無法落實。我們采用的只能說是“初級階段”的辦法———全班一個總課題。首先,由教師提供內容選擇的角度,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主題的選擇可依據以下幾個角度(1).圍繞人類的基本活動或社會運作的基本方式選擇活動主題,如社會的生產、交換、消費等,政治機構的政治功能、經濟機構的經濟功能、家庭的功能、文化教育機構的功能等。(2).圍繞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所發生的重要事件選擇活動主題,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人口增長、全球化趨勢以及戰爭與和平等。(3).圍繞社區群眾共同關心的話題選擇活動主題,如耕地減少、用水困難、交通堵塞、住房緊張、迷信抬頭、養老與就業等。(4).圍繞主要的社會角色選擇活動主題,包括公民、生產者、消費者、家庭成員、朋友、社團成員、自我等。 (5)圍繞不斷擴大的社區范圍選擇活動主題:家庭——鄰里——社區——鄉鎮——縣市——省市——國家——全球等。然后由學生自由列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供討論:哪些問題有價值,值得付諸行動,從而篩除沒有多大價值或暫無研究可能的課題。然后在眾多課題中,選擇一個你最感興趣的課題,并說明理由,接著全班投票,以多服少,選出一個內容作為共同的主題。這雖有悖于課程實施原則,但受制于校內外的資源、師資、安全等現實因素,我們的做法是現實的。
三聯系實際,開展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特征是實踐性”。我校確定的操作步驟是制定計劃———學生活動———成果交流,目的就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積極利用校外資源,通過自主實踐與親身經歷,在“調查”、“考察”、“實驗”等實踐活動中,期待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積極情感體驗的產生。
1、制定計劃。首先由學生集體討論課題,當課題產生之后,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自由分組,自取組名,制定計劃,要求把活動的時間、地點、方法,活動的具體過程等都要作好設想,把可能遭遇的困難也列入其中,并充分考慮問題解決的途徑,為活動的圓滿開展作全盤考慮。
2、學生活動。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些課題的答案,在成年人看來是很簡單的、現成的,但如果教師把自己的經驗直接告訴給孩子們,這樣的教育結果往往是,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參與活動,經歷過程,就不可能有內心獨特的情感體驗。比如只有學生去參觀了奶牛廠,才會知道牛奶的整個加工流程,才會知道牛奶是怎樣產生的,才會了解牛奶的銷量如何?注重過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在此理念下,學習的時空得到延伸———由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課程資源得到拓展———家長、群眾、社區;學習方式得到了轉變———由被動接受到實踐探究;教師的角色變了———由學生學習的旁觀者、監督者到合作者、激勵者、欣賞者。
3、成果交流。這是學生體驗成功、認識升華、總結得失的環節。通過成果交流,能有效促進他們觀察能力、處理信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例如通過對食品的調查,有的同學畫出了食品中所含的基本營養成分表,有的用表格說明食品品種的發展變化情況,也有學生說出了實踐中的失敗經歷……但我們真正發現并重視的是,在交流中學生有了收獲,有了感悟,我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是實踐性課程,更強調“做”的環節。在做的過程中,由于人的客觀差異性,各人的實踐方式也就不全一致。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他想通過什么途徑去研究,就讓他去用什么方式研究,教師要盡量少干涉,不干涉。同時更不要一味地追求每一次活動都有一個完美的結果。能成功,固然人人皆喜;沒成功,也不必沮喪,體驗了失敗,也是活動的收獲,它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為下次的成功積累了經驗,更何況從某種意義上說,每次活動都沒有“失敗”。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實踐性課程、經驗性課程,它強調通過經歷來獲得體驗,包括對生活中遭遇的各種情景和問題的體驗,通過多種學習方式來學習,從而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會責任等良好的情感和價值觀。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課程實施應當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識諸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學習品質、能力,從而為他們的終身學習、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活動中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從眾多結論中進行取舍,并歸納、升華成正確的結論和意見,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動手、動腦、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出問題、大膽創新、努力探索,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某種技能和科學精神的體驗,提高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綜合實踐使學生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綜合實踐課的開發前景是十分廣闊的,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條件和素材的各種課程資源,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豐富我們的教育內容,為創辦特色學校探索更廣闊的途徑而努力奮斗。我相信只要我們立足校本實踐,我們的校園一定會百花齊放,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