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備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思考
〔摘 要〕:研究型備課是響應國家“科教興國”的號召而提出的以學習加研究的一種難度較高的備課模式,是培養和提高師資力量的一個較好的途徑。本文就為了推廣這種模式作了一些介紹,分別就研究型備課的含義,研究型備課在教學中的意義,以及在推廣過程中所遇的困難與條件等內容進行了簡要論說。
〔關鍵詞〕:研究型備課 學習型備課 教材的重組 人文性
“科教興國”的方針已經深入人心,教研興校也接踵而來。同時,深化教研改革措施也紛紛出臺,使人目不暇接。我認為,要進一步深化語文教改科研,研究型備課是最好的選擇,它在語文教學中意義深遠。下面就研究型備課的意義與思考談幾點我個人的看法:
一、什么是研究型備課
備課有學習型備課和研究型備課兩種形式。所謂學習型備課就是一位教師在課前熟悉教材、了解學生、選擇教法和準備教具,最后形成教案的過程。熟悉教材是消除自己和教材間的距離;了解學生是消除自己和學生間的距離;選擇教法和準備教具則是為了消除自己和教材,教師與學生的雙重距離。這種備課,通常是教師以己有的經驗去理解既定的教材和選擇運用的方法。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師對已存在的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從實質上說,這樣的備課是一種學習和吸取,或者說是一種重現和模仿。
研究型備課雖然也以教材、學生、教法和教具等為對象,卻不止于熟悉,還將它們作為研究的對象,教出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舉個例子,如教學《桃花源記》,假如一位老師先是反復地閱讀了《桃花源記》課文到了爛熟的程度,然后仔細地翻閱了多種教學參考書,從中摘錄有關文本、作者和時代背景的文字數據,最后依據它們和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實際,寫成備課筆記和教案,完成備課過程,這位教師的備課就是吸取現成的結論,重現他人提供的事實和見解,這就是學習型備課。如果另外一位老師同樣地熟讀課文,也閱讀了教學參考書,與此同時,該教師還閱讀了作者的其它作品如《歸去來兮》、《五柳先生傳》等,把握了作者的創作風格與思想。不僅如此,還翻閱了《晉史》,從第一手材料中了解那個時代,又翻閱了其中的《陶潛傳》,把握了原始材料中記敘的事實和評價觀點。此外,又根據有關材料中提到的“烏托邦”思想,再進一步檢索“社會學詞典”中的相關內容;如果還知道了王維模作《桃花源詩》,再去閱讀。最后,根據上述材料和學生實際,形成心得體會,寫成教案。這就是研究型備課。
二、研究型備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眾多的教育家、語文教學研究者、特級教師、校改新星等,都在語文教學中不同程度地使用過研究型備課,利用他們閱讀到的材料,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但教給了學生知識,還影響了學生的刻苦鉆研精神,對教師和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產生重大意義。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如果一味地捧著教學參考書或者教案而進行照本宣科,絲毫不理會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堂紀律,他就沒有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以至讓參考書或教案牽著鼻子走,教學業務水平就達不到一個新的里程。如果采用了研究型備課,不但可以進行脫本教學,而且還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1、對“突發事件”應付自如。
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思維千差萬別,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教學《桃花源記》時,有學生這樣問:“老師,陶淵明做官時是否積累了很多財富?”如果教師了解《晉史》的有關內容及陶淵明辭官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就可以知道,當時社會的財富都集中在士族的手中,即使陶淵明是個貪官也不可能從士族那里要到;另外,他自己的薪水也不過是五斗米,可想而知,陶淵明的財富從何而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可以突破課堂內容結構的完整而達到思維邏輯的完整。
一般的上課是老師按照一節課的既定要求把準備好的相關內容按部就班地陳述,注重的是內容和結構的完整,忽視了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思維的完整,如:教學《醉翁亭記》,當教學完既定的內容時,有的教師提出給太守打分這一個教學環節,看起來與教學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也扣住了“樂”字,太守能與民同樂,說明他受當地百姓的愛戴,是一個好太守,也暗含了他的政績斐然。難道不應該給他打分嗎?這就是思維邏輯的完整。
3、有利于教師把握新課標理念,并更能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新教材、新課標的出臺,給語文教學重新作了定位,工具性與人文性貫穿整個語文教學中,但是人文性的觀念卻未能扎根與教師的心中,往往在教學中給學生劃一個框框,未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多樣性,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研究型備課因為課前就已經在備課時研究了課文內容及學生實際的方方面面,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的拓展。如有的老師在教學《期行》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友人責罵陳太丘后,元方當即作了反駁,使友人感到慚愧,你覺得元方怎樣?友人下車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卻“入門不顧”,你又覺得元方怎樣?聯系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的體會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說元方講誠性就了事,正如西方人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學生認為講誠性最重要,有的學生則認為元方敢做敢為,更有的認為元方疾惡如仇,對友人的陋習深為不滿,也有的認為坦率剛正,如此種種理解,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性。
(二)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
研究型備課就像上文中所說有利于教學內容邏輯思維的完整,并挖掘更多的人文空間,使學生學習的氛圍活躍而又輕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使語文課堂自然和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輔導學生獲取知識,并使學習的知識得到拓展遷移。如《陌上桑》一詩,全詩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外貌與內心兼美,勤勞而聰慧的農家青年女子形象。另外,詩中還寫到一個人物“使君”,歷來的教學參考書及一些資料的評價都說他“憑借權勢,覬覦美色”,以及“誘騙,威逼”羅敷。如果教師就按照這些講給學生,那么,無形中就給學生的思維劃了一個框框,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研讀學生很有可能這樣的觀點:第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年、耕者、鋤者可以見羅敷而動容、忘情,為什么使君就不能?第二,“使君譴吏往”,僅僅是打聽而已,并未強行將人帶走,又怎么憑權勢威逼呢?第三,使君上前“謝羅敷”,一個“謝”字,意思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對不起,請問”,又怎么說是“誘騙”?第四,聽了羅敷的一番“致辭”后,詩中并未寫到使君如何惱怒,又怎么能憑空說使君威逼?
(三)有利于教材的整合與拓展。
1、整合。所謂整合,就是圍繞“內核”,將選編的相關內容有機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學“塊”。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圖”時,可以選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白居易的《微雨夜行》的名句“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韓愈的《早春》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以及《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識天氣》中對“暴雨”的描寫等,整合為“雨”的教學塊。通過對比閱讀,理出春雨與夏雨的不同,古詩文與現代文的不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
2、拓展。備課時,教師應該注意教材的拓展與挖深。如教學《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可以要求學生說出月亮的別稱,有關寫月的詩句,然后,再講一些登月之事,歌曲《十五的月亮》,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等。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課文的理解更為透徹,同時也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此外,這樣的備課還可以修正教材中一些不足之處。
三、研究型備課實施的思考
1、教師自身的條件。
(1)要有勤于閱讀、寫作、思考的習慣。)北師范大學出版社)。教師首先要有學習的精神,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把握教改新動向,掌握高科技的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另外,教師的能力與習慣也應該加強,特別是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以及閱讀的習慣、寫作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要養成。
(2)要搏采眾人之長,教出自己個性。值得慶幸的是各地各校紛紛進行了集體備課,都達成了集體就是力量的共識,通過眾人的智慧,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但是,各教師的業務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集體合作精神也要繼續加強。
2、客觀條件。
首先,學校應該備置一些工具書,如字典、辭源,哲學和社會研究領域的辭書,一些專門的學術著作,如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著作。其次,還得有一些期刊及影像設備等。另外,學校領導人的提倡、支持及參與,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
總而言之,在當今“科教興國”的方針下,在“科研興校”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型備課,是新時期賦予教師們的重要職責,也是檢閱教師素質的重要依據。希望這項活動以后更加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同時,也希望這項活動進行得越來越火紅,為教育譜寫出光輝燦爛的贊歌。
參考書目:
1、《語文教育科研導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語文教學要重視教材內容的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