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格式塔
攸縣明陽學校 龍萍波(7420136)
摘要:諸事諸物都有其格式塔,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就是用自己的教學個性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要遵循這樣的原則:我就是我,我要注重此時此地學生的感受,要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體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關鍵詞:格式塔
格式塔是一座什么塔呢?
格式塔一詞來源于德語中的Gestalt,指“完美的形狀”。格式塔心理美學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把一只鳥的各個部分分解后堆放在一起,絕對與這只鳥自然長成的整體不可比擬,它飛不起來,就不能再稱作鳥了。
比如一只時鐘,把部件拆開來堆在一起,就無法計時了。
比如,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照片時,閱讀的是由不同濃淡、色彩、造型、輪廓和形式組成的完整圖像,并非彼此毫無關連的獨立區塊。
比如,在欣賞一部電影時,人們所接受的訊息也是由連續的畫面與聲音等組成的敘事情節,而不是一連串各自獨立的停格片段。
……
由此可見,格式塔是審美者成功的對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信息所做的整合。惟有如此,才能讓信息的接受者能從容不迫地、審美地接收并處理隨時涌入的大量信息。
諸事諸物都有其格式塔,語文教學也不能例外。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老師要用自己的教學個性成功地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才能使教學過程 盡可能地完整。惟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從容不迫地、審美地接收并處理隨時涌入的大量信息。
語文教師如何用自己的教學個性成功地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呢?
格式塔精神分析法有九項原則:1、關注此時原則;2、關注此地原則;3、體驗勝于想像原則;4、感受勝于思考原則;5、表述感受,而不是解釋或證實感受原則;6、無論痛苦是快樂,都要用心體驗原則;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權威原則;8、為自己的行為、感受和思想負責原則;9、自己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原則。
這九項原則同樣值得我們語文老師借鑒。
曾看過這樣幾個教學實錄:
一是特級教師李鎮西在成都新教育實驗外語學校教學《沁園春、長沙》第二課時的實錄。
課前有眼保健操,李老師笑瞇瞇地用手指著不認真做操的同學說:他發現有許多同學現在慢慢認識了,開始“眉來眼去”。另外,請大家不要做自己發明的眼保健操。上課了,李老師首先檢查上堂課的學習,要學生默寫。針對默寫情況,李老師就說明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學生寫對了沒有,而是要明白高中學習與初中學習的區別。然后要學生背誦,指一名學生說說為什么能記得這么牢,針對這個學生的回答,李老師及時引導學生利用規律加強記憶。接著又問這學生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自然進入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賞析。
第二個實錄是一個教學片段:
一位老師教學《陌上桑》,在講到行者、耕者、鋤者都被羅敷的美貌所吸引時,一個學生突然蹦出“好色”兩個字,引起學生哄堂大笑。這時這位老師稍停了片刻,在黑板上寫下了“好色”兩個字,并在“好”字下面加了一個圓點,并板書這個字的兩個讀音“hǎo”、“hào”。她問學生“hǎo色”和“hào色”有什么不同 。然后引導學生明白“hǎo色”是指“女子美麗的容顏”,而“hào色”是指“垂涎、沉溺于女子的美貌”。再引導學生明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耕者、鋤者都被羅敷的美貌所吸引,這只能說明羅敷的“hǎo色”,而因此就判定行者、耕者、鋤者的“hào色”實在太不公平。講到此時學生一個個面帶笑容。
還有一堂這樣的語文課:
一個山村語文老師在上公開課,幾十個老師在教室聽課。剛上課不久,安靜的教室里突然傳出幾聲清脆的狗叫聲。一下子,幾十雙眼睛都把眼光投向發聲的后排。這時老師的臉上掠過一絲慌亂,更慌亂的是后排的一個男孩,他的臉漲得通紅通紅,他的腳下蜷縮著一只可愛的小狗。接下來老師看到孩子這么慌亂,只好溫和地問他怎么把小狗帶到教室來了,可是這個孩子更慌了,結結巴巴地什么都說不出來。老師只好走到他跟前,安撫他。原來今天是老師的生日,小男孩記著了,他想讓老師高興高興,可是他沒有好東西送給老師,他想讓他那只可愛的小狗為老師表演節目……等到他結結巴巴把這些講完的時候,下課的鈴聲響了。這位老師頻頻低頭向聽課的教師道歉,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三位語文老師都都沒有像好多公開課那樣,為達到一種控制學生的效果去煽動學生。他們都關注了此時,此地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教學中,他們盡可能地引導學生用心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從李老師幽默地批評學生,自然地滲透語文學習習慣、背誦規律,到第二位老師悠然地平息“好色”風波,到第三位老師雖沒完成那堂課的語文教學任務,卻讓人看到語文老師是學生心靈的導師這樣一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都讓聽課者和學生有如坐春風之感。他們所憑借的是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自己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而不是引述權威。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就當如此。
筆者在教學自讀課文《我兒子一家》時,只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要求學生在自學中用“ ”標記你喜歡的做法,然后用“我喜歡‘ ’這種做法,因為 ”的句式說說為什么。二是要求學生用“ ”標記喜歡的句子或詞,然后用“我喜歡‘ ’這個句子(或詞),因為 ”的句式說說好在哪。這種設計使每個學生都在親身體驗語文課程內容,每個學生都有了表達自己的個性的機會,自己是怎樣就是怎樣,每個學生都在為自己的選擇行為負責,在這種過程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
曾教學過李商隱的《無題》,這首詩的解讀角度歷來有爭議。教材教參都傾向從詩人自己的角度解讀,而筆者認為從設想女方的角度解讀更為合理。筆者在教學中堅持自己的觀點,并詳細閘述了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語文教師的這種治學精神,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讓學生明白語文答案沒有唯一的,只有最佳的。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用自己的學識、經驗和個性來上語文課,不要迷信權威。教師敢于對教材教參提出異議,學生也會敢于向課堂、向教師提出問題,從而打破教材、教參的權威地位,打破教師的權威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筆者認為在的構建中,語文老師應當遵循這樣的原則:我就是我,我要注重此時此地學生的感受,要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體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我就是在上語文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