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命題趨勢預測及應考戰略
紹濂中心學校
綜合性學習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共同構成了語文課程目標的五個方面的內容,已納入語文教材體系。
綜合性學習的考查內容是豐富的、開放的,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運用、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就目前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復習形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樣題回顧】
縱觀歷年試卷,語文綜合性學習考查試題具有如下特點:
1.試卷中設置綜合性學習考查試題的地區呈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04年首輪課改實驗區進行中考開始,此類題因符合新課改精神,重在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能力而倍受青睞。
2.題量和分值呈上升趨勢。2003年湖北黃岡卷中26道試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題共設3 題,共賦8分,占全卷6.7%;而2005年設3 題,分值上升為10分,占全卷8.3%,另在現代文閱讀板塊設一道綜合文字材料與圖表材料的探究題(第21題),賦分3 分。
3.內容上呈多樣性和時代性、綜合性特點。
⑴.命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學科知識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生存環境,培養社會責任感;了解國情,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如:2005年課改實驗區的:山東青島第5題、江蘇南京第6 題、江蘇常州第7題等。
⑵.命題注重考查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例如:對聯知識考查不再拘泥于出上聯、對下聯,而是融入地理、歷史、典故、物理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學科知識的滲透與整合及語言的活學活用能力。如2005年青海西寧第9題、重慶第5 題、湖北黃岡第4 題等等。
⑶.命題注重語文學科中知識的綜合性,將漢字的書寫、詞語的正確使用、修辭的運用、語言的連續、知識的運用、口語表達等綜合考查,既是題型的創新,也是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如:2005年課改實驗區安徽第18-21題等。
⑷.命題更注重人文性,貼近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心他人、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2005年課改實驗區的北京海淀第9題、山西第5 題、江蘇常州第5 題、廣西桂林第6 題等等。
⑸.命題更具開放性,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設定的語境中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命題趨勢】
自2001年始,“語文綜合性學習”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走了4 年,已公認為中考語文試題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的“綜合性學習”考查將緊扣《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凸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考查,估計將會呈現如下趨勢:
1.命題的思路將繼續體現新改革理念,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注重考查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理解、創新,力求多角度、多側面地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2.考查方式將以開放性試題為主導,越來越多的省(市)將把“綜合性學習”單獨設立板塊。
3.命題將加強語文與生活、語文與自然、語文與社會、語文與個性品質的聯系,命題將走出課本、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人格品質與社會責任感。
4.命題材料將以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學生生活的實際、周圍的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環保、旅游、教育、文化、;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為載體,考查學生為語文知識為主綜合運用政治、天文、歷史、地理、數理化、生物等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試題的類型將有:
⑴語言創作類:①編擬欣賞廣告、宣傳語;②對聯知識及創作賞析
⑵材料整理類:①語段壓縮;②材料的整合與探究
⑶圖表轉述類:①表格分析;②圖表理解
⑷活動參與類。
另外,還將出現多種類型融為一體,在設置的情境或活動中去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歸納推理、總結概括、觀察理解、聯想想象、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
總之,對綜合性學習的考查是檢驗學生語文實際運用能力、探究精神。實踐、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式,它具有內容的包容性、知識的綜合性、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將會受到眾多有識之士的關注,成為中考命題的熱點與亮點。
【應考戰略】
教學中應指導學生作如下準備:
第一,重視積累,關注課外語文知識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滲透。
綜合性學習的題非常靈活,涵蓋面廣,涉及知識多,只有在平時學習時多積累,做到“厚積”,才能在臨考時胸有成竹而“薄發”。
這里所說的積累,不僅指語言積累:古詩文、現代詩文的積累背誦、詞語、成語、俗語、諺語、名言警句、文學文化常識的積累,還包括山川名勝、風土人情等人文常識及其他學科的積累。
第二,注意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題,在平時學習和應考時掌握技巧。
1.語言創作類。 廣告、宣傳語具有語言精練、內容醒目,便于記憶等特點;語言運用多使用夸張、雙關等修辭。對聯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直接給出上聯或下聯,讓對對;二是根據所給材料,進行對聯編寫。做第一類題時,應根據所給句子的組成成分——詞語,通過分析,進行有意味的對答,包括詞性、見容、意義等。做第二類題時,先要對材料進行理解、提取,再按第一類題的方法去對。更奏效的辦法是平時多讀詩詞,力求在讀中形成語感、讀中學會方法;多留心身邊的廣告詞、宣傳語及對聯,做個“有心人”。
2.材料整理類。 語段壓縮一般是給一段材料,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或寫導語 ,大多有字數限制。考生要在材料中搜尋關鍵詞、提取主要信息,要推敲語言,不能因字數的限制而表達不清。材料的整合與探究題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學生通過分析和研究,寫出探究結果。考生可在多個材料類題中運用求同存異法,歸納出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或者理出因果關系。
3.圖表轉述類。 做這一類題時,先要明確題目的要求;其次,認真觀察和審讀圖表,找出圖表中的關鍵因素,對表格中的數字要進行縱向、橫向比較,找出變化規律;再次,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象,挖掘出材料內所隱含的信息;最后,進行歸納、概括,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述。
4.活動參與類。 要重視平時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
第三,注意信息的收集與整理,關注課外,積極思考。
多讀有益的報刊,關注新聞媒體、關心國內外大事、文化、教育動態。例如2005年有關“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及連、宋大陸行,很多省市席卷中都有設題。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很好地引導同學們認真積累、多留心、勤思考,綜合性學習的答題,一定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成為學生中考答卷的亮點。
項 英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