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環境下語文立體式教學
e環境下語文立體式教學
sxm28202
【摘要】:
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進行語文教學以其特有的時代性、高效性、交互性、實踐和創新特點,正顯示出其獨特的內在魅力。本文客觀地論述了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進行語文立體式教學的背景和必要性以及相關的思路和方法、手段。從教學手段“立體化”,引發學生興趣;教學形式“立體化”,激發學生情感;教學方法“立體化”,提倡自主學習;教學內容“立體化”,培養創造思維;教學評價“立體化”,培養創新自信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托,注重學生語文素養、信息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為探索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作出了積極的嘗試與實踐。
【關鍵詞】:
立體化;立體教學; 多媒體網絡; 語文教學;語文素養
所謂立體教學,是指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師生相互質疑,通過多角度、多側面的立體探究,促進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現代媒體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合使靜態的教學內容、平面型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圖、音、像、影、文結合的多媒體動態形式和立體式教學,從而使我們的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學會學習、求知、做人。
今天的社會信息傳媒渠道豐富形式多樣,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狀態。美國蘋果公司總裁斯卡利曾聲稱: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同過去相比,今天的學生接受信息的通道再也不是僅僅局限于處在平面狀態的印在白字上的黑字了,而是大報小報套色報彩印報、季刊月刊半月刊周刊、中文閱讀英文閱讀光碟閱讀、廣播電影電視影碟、錄象機數碼相機、隨身聽采訪機、搖滾音樂地攤音樂、動感電影四維電影網上沖浪……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對于我們來講,可以說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無孔不入,整個社會充滿了形聲光電文字畫面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憑借一支粉筆一張嘴來對伴隨各種媒體長大的視覺聽覺觸覺已經接受了全方位多通道的信息轟擊的“電大生”進行教育,那喋喋不休的話語自然像一只蚊子的哼哼聲,顯得單調蒼白呆板無力。為了適應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我們也應該改變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多媒體網絡下的立體式教學,讓今天的教育帶上時代的烙印。
一、教學手段“立體化”,引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動學生主動意識、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 初中語文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開發樂學天地,以求符合初中生喜新好奇、情緒易變的年齡特點,盡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語文,克服困難,積極思維,變求知為樂此不疲的享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嘗試將唱歌、游戲、表演等融入課堂,并引入競爭機制,寓競爭于教學中,在輕松有趣、緊張活潑的氣氛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引入幻燈、錄音、錄像、電腦等多種現代化媒體,借助現代聲光電化教學媒體,使教學手段多元化,使課堂成為超越課堂時空、背景的立體化的學習環境,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如教學《向沙漠進軍》,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把學生帶到數千公里以外的西北邊疆,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去作“實地”考察,去看戈壁、沙漠、牧場、草原,去觀賞地中海沿岸的變遷,去和當地的居民交談,去向作者
二、教學形式“立體化”,激發學生情感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多邊互動活動,情感因素在此活動過程 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情感交流是實現知識交流的依托。情感可以激勵思維,促使思維能力獲得超常發揮。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教學,寓娛樂于教學中,使教學形式“立體化”,優化課堂結構,樂化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面向全體”的同時,給每一個生命個體“最充分的發展”時空,就有必要打破常規單一的線型結構發展,對基本教學形式進行立體構思,使各種教學形式在同一時空同步展開,增大學生課堂活動的密度,有效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生動活潑地開展課外閱讀、寫作、演講、參觀訪問、專題研究等活動。可以采用讀書報告會、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會等形式,利用壁報、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還可以組織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和文學社團等語文課外活動,使教學形式“立體化”,消除語文教學受時空、環境的約束,寓娛樂于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進入角色,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如在學習《孔乙己》時,將《孔乙己》中人生經歷的圖片連綴,配以凄婉哀怨的二胡樂曲《江河水》,魯迅“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愿:要消除人世間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強暴,要使人類都正當的幸福……”滾動字幕作結,一方面印證了課文內容,加深了讀者的感受;一方面也以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效果多角度刺激感官,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感知、領悟、思考,拓寬老師和學生視野,因有“源頭活水來”,自成“渠水清如許”的佳境。
三、教學方法“立體化”,提倡自主學習
“二十一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實施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策略。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以發展的眼光,著眼于不同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具有自我激勵、獨立獲取知識、自求發展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倡導學生獨立學習,學會學習,提倡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能否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教法與學法改革同時進行便成了關鍵。當然,教法要靈活,就像昨天吃蘿卜、今天吃青菜、明天吃粑粑、后天吃餌塊一樣,絕對不能千篇一律,按部就班,不然就會倒人胃口。只要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能提高學生素養,就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我利用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和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得學生可以更為高效地檢索有關信息,并獲得信息判斷、篩選等能力的鍛煉,從而有效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網絡的交互性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開放的互動對話環境,并使每一個獨立個體的話語權得到尊重,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現實。網絡的超時空性,迫使課堂格局發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夠實現彈性更大的自主學習,教學民主有可能發展為必然。如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出藝術思想等方面的思考問題,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悉心體會和充分討論,然后回答解決以上問題;再通過多媒體及時反饋學生對作品的背誦、理解、欣賞以及對內容的聯系,最后對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遷移和拓展的測驗和訓練(比如,陸游還有哪些愛國作品?運用什么手法?宋朝還有哪些愛國詩人?有哪些作品?其中有哪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等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和知識面,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種種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法,把教學活動真正變成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學法指導下學會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點燃學生心靈中的創新火花,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從而構建 “語文立體教學”。
四、教學內容“立體化”,培養創造思維
教材是教學之本,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語文教師首先必須認真鉆研語文教材,熟悉和掌握教材體系和重點,既要能對教材有較深的理解,靈活熟練地駕馭教材,但又不能受教材的桎梏,應根據具體的客觀環境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作一些靈活變通處理,根據現實生活充實語文內容,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層次化、立體化。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想亮點,寓思想于教育中,不失時機地融進思想教育內容,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
如學習宗璞的《西湖的綠》時播放配有畫面和朗讀的錄像,給學生以新鮮感和吸引力。這種將文字符號和口頭轉述變為具體直觀的、形象逼真的視覺畫面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改變口述加板書的傳統教學方法,避免因教師講述過多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抑,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處于學習和求知的興奮狀態,從而更易于理解所學的知識,利于擴大知識視野、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意識。再如學習莎士比亞的《在法庭上》,可以放映有關片斷,讓學生聽其言,觀其行,身臨其境,直接感受,學生就能很快把握夏洛克的貪婪殘忍,鮑西亞的聰明機智,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的俠義精神。了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令人窒息的社會環境,體會戲劇時空集中,矛盾集中的特點。還可以讓學生在網上資源中(或現實生活中)搜尋關于莎士比亞的信息,促進發散思維。正如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大教育家
五 、教學評價“立體化”,培養創新自信
初中語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階段,初中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為主。給予學生正確、客觀、公正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改革傳統的“一紙分數定優劣”的評價標準,實行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給學生一個公正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基礎上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樹立起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培養他們的創新自信。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實行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以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以學習檔案的評價形式,在自然的狀態和開放、公開的環境下綜合采用課堂表現觀察記錄、日常交流、作業 記錄、測驗等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并定期向家長反饋信息,通過家校聯系的渠道,向家長提供指導學生語文學習的幫助,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樹立起學好語文的信心,促使學生語文素養全面發展。利用多媒體的各種功能,制作出特定情境的課件,然后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做作業 。比如在作業 中編制各種形式的選擇題、填空題、是非題等,然后由軟件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根據練習的情況,給予必要表揚鼓勵或重復練習等。又如進行寫作訓練,就為學生提供各種情境,作為命題要素,然后要求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寫作,給了學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大大的提高了寫作興趣。
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獨創性和新穎性的高層次思維方式。二十一世紀的創造性人才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品質。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在語文課堂中我嘗試通過“立體”式課堂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下面以我在《醉翁亭記》教學中的“立體教學”為例作簡易說明。
1、創設情境,優化立體導入 。利用課件呈現歐陽修和醉翁亭并配以古箏音樂,利用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的導入 ,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做好良好的學習心理準備。
2、視聽結合,優化新知呈現。利用多媒體呈現關于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和教學重點,并利用動畫和圖片將寫作背景和寫法特點結合課文呈現給學生。
3、啟發思考,優化新知結構。呈現介紹醉翁亭的短文和歐陽修的人物介紹,讓學生在讀寫中理解性地掌握有關時代背景,增強其對課文的整體理解。
4、指導求新,優化鞏固環節。利用多媒體,以圖片形式,讓學生介紹醉翁亭的方位、周圍的景物特點、滁人游山的情景太守的與民同樂的場景,在看看說說中加強集體合作、鞏固,結合課文情節進行描述,發展學生“立體化”語文思維和協作式學習。并適機進行愛家、愛校、愛國的思想教育。
5、自主探究,優化運用內容。我們學完《醉翁亭記》,通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的查找和思考,有小組成功地寫出《歐陽修的“醉”與“樂”》的小論文,學過《將相和》的,有學生挖掘出了“澠池相會”和“負荊請罪”的必然聯系。載體較多,又能突破時空局限,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促進了學生的發現式學習。
6、激勵創新, 優化課堂評價。 在課堂中以積分形式開展小組競爭, 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課堂結束, 結算小組積分, 給予優勝小組歌聲與掌聲, 以示鼓勵。
其基本教學流程可以下圖來表現:
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網絡進行立體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共同探索,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語文知識轉變成為主動探究、鍛煉語言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語文素養,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多媒體電腦和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具有無限生機、極具魅力的創造和想象的空間,為語文學習和運用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廣闊舞臺。
因此,我們要適應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改變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多媒體網絡下的立體式教學,改變那種陳舊落后的教學模式,走出誤區,走出“沼澤地”,并且要讓學生自己走,給他們一片天空,給他們一個支點,讓他們在“渴望”中愉快地進行“自主化”學習,體味魅力無窮的語文教學的多媒體網絡世界,展現出自己絢麗多姿的生命價值,綻放出自己更加迷人的教學魅力。讓語文教學這邊風景獨好!“想用長城的青磚連接艾菲爾鐵塔,想用黃河的波浪親吻撒哈拉的流沙,想用鼓浪嶼的琴石動聽維也納,想用尼亞加拉瀑布的流水沖開我的香茶……”,網絡媒體既然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不妨利用它,來激活我們的語文教學。
[參考資料]:
1、何克抗文:《現代教育技術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載《廣東電教》1999年第6期。
2、劉知新主編,化學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宗曉雁:《素養教育與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4、溫立三:《從練習設計看語文教育改革趨勢》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的明天在網上》
6、云傳瑤:《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思考》
7、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語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8、王增昌:《他挑戰語文課堂教學》,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