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聽說及寫作能力
[教學論文]--aphid
在農村語文教學的實踐當中,我們往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教材中表現的語言環境與學生實際接觸的相去甚遠,特別是在我們這樣的民族地區,在理解課文上,特別是進行聽說能力的訓練時倍感費力,訓練效果也極不理想。
很多農村語文教師都發現過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課下很喜歡說話,很活躍,可一上課就無話可說或言不及義。這也是農村中學口語訓練中普遍存在的語文課堂和學生實際生活完全脫節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要真正提高農村學生的口語能力,只能是空談。
基于現實來談,在學校里提倡“講普通話,寫規范字”只能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引導方式,我們沒有辦法在一夜之間改變學生的語言習慣。我們也不可能強迫他們在課下用普通話來交流,我們更不可能要求家長對孩子說普通話。那么,我們為什么不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規范的語言環境呢?這絕對是一種可行性高,投入不多的好辦法。
一、選用媒體手段,創設虛擬語言環境
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進行有益的社會實踐,從而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很多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創設虛擬的語言 環境,從而達到鍛煉學生能力的目的,往往很有效果。
例如對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影視劇,引導學生摹仿其中的對白,并利用錄像機、VCD的卡拉OK功能,嘗試配音,學生很有興趣,效果也相當好。有一定電腦水平的,還可以制作一些多媒體教學課件、軟件,使用Flash、Power Point等等,將聽說訓練中的訓練題目制作成動畫短片、幻燈片,讓學生作配音的練習。花費時間不多,卻很受學生歡迎。
二、刺激學生的訓練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一種力量。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文教學的模式化已使很多學生煩不勝煩。特別是寫說明文,由于文體本身要求的客觀性,學生很難對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如果能另辟蹊徑,把影視內容引進課堂,情形會大有改觀。如中央電臺說明性很強的《人與自然》節目,教師可先行錄制或下載,并有選擇地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仔細觀察大自然中各種動植物的形體、生態特征及活動規律等,并注意聽主持人的解說,然后進行寫作訓練,效果很好。
三、培養觀察能力觀察是學生取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礎,但由于中學生學習緊張,生活視野狹窄,對外面的世界了解并不多。即使偶有機會去觀察,大部分學生也往往不知道應該看些什么,或者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這就使得他們面對一個作文題時感到無話可說。這其實是觀察方法和觀察能力的問題。例如寫一篇介紹自己學校的說明文,許多學生容易開錯方向,并對各種建筑、設施的相對位置表述不清。如果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校的平面圖,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面對圖畫寫出好文章來。又如在指導學生描寫“運動會”的場面時,可讓學生觀看比賽時拍攝的錄像,先完整地看一遍,讓他們了解比賽的全過程,對比賽有個整體的了解,再利用慢放或暫停的方法讓他們觀察某一同學拔河時的細節,如手腳的動作、臉部的表情等。之后再寫作文,就不會覺得寫不出來了。
四、啟迪創新思維
作文訓練中,語言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往往不及形象的啟迪。用再多的語言去形容大草原的遼闊也比不上給他們放一段精彩的視頻,教師可以把牛哞聲、羊叫聲、馬嘯聲……錄制下來,剪裁后組織一組有趣的音響。在訓練學生寫作時,讓他們邊看邊聽,然后通過合理想象,寫成一篇想象文章。由于素材新奇,不受拘束,學生會覺得有東西可寫,寫出的內容也大不相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但在探索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1、缺少制作課件的素材,特別是語文學科。2、如果制作的課件不能被推廣應用,它的能效就比較差。3、有些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大重形式而輕視內容,忽視了教學目標 。這些問題有待于廣大教師進一步的實踐與探索。盡管如此,使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環境,仍然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