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信息規劃與組織》教學設計(精選2篇)
《多媒體信息規劃與組織》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結果的行為指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恰當地利用信息冗余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 了解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
3. 掌握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體驗規劃多媒體作品的過程;
2. 體驗組織多媒體信息的基本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學會欣賞多媒體作品,感受多媒體信息對于有效表達和交流的意義;
2. 形成團結協作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難點:信息冗余,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室,有投影儀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相關的一些資源共享到學生機上;學生分組,相鄰的四個同學為一組。
一、多媒體信息綜合運用的魅力
導入:演示多媒體作品《詩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意境優美的作品欣賞中,體驗多媒體信息對多重感官的調動作用。
設問:1. 這個作品的主題是什么?
2. 作品中包含的信息類型有哪些?
3. 試著說說你對這個作品的感受(評價一下這個作品)。
教師評價:
小結:無論是片頭、界面的制作,還是背景音樂和朗誦配音的選取都非常的優美,為學習者營造一種適合詩經學習的意境。因此,作品中包含的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都是為主題服務的。
二、多媒體信息中的信息冗余
選取作品中詩章朗誦部分的某一首欣賞。設問思考:為什么在文字的基礎上,還要配上意境古畫,配樂朗誦?做這么多工作是為什么呢?
(學生甲:眼前呈現的是優美的畫面,耳邊傳來的是意境悠遠的配樂,再聽著韻味十足的朗誦,學習古詩也變成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了。
學生乙:就算是有很多生字,也可以跟著他的朗誦毫不費力的讀出來。
學生丙:……)
教師評價:大家說的很好。作品中采用大量的意境古畫和配樂朗誦就是為了營造一種適合詩經學習的意境,使無聲的文字變得有聲有色,讓學習者印象深刻,引導學習者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小結:在利用多媒體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會同時采用文本、圖像,音頻,動畫表達同一個對象或觀點,這就是信息冗余。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恰當利用信息冗余能夠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增強作品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效果。
三、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
給出作品開發的計劃表(附1),讓學生按照圖5-1劃分和補充流程。
(小組討論,活動。按照教材提示把進度部分分成三個環節并補充后兩個環節)
《詩經》多媒體作品開發計劃表
創作主題
詩經賞析
課題組成員
甲,乙,丙,丁
組長
甲
創作目的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我們創作此課件,旨在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讓《詩經》以更為鮮活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為學習者、愛好者提供一個豐富的學習研究平臺;在這其中,去領略《詩經》的神韻,陶冶審美情操,觸摸那時歲月,激發對勞動、人民、生活的熱愛之情,遙望戰爭、徭役、奢華……引導讀者以思辨的眼光去評判歷史。
需求分析
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學習認識《詩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網上資源豐富,但顯得零散雜亂,操作極為不便。并且,呈現形式通常都容易增加學習者的負擔;從詩經自身來說,它與大家相隔時代久遠,其中字的音、形、義成為讀者學習的攔路虎;正由于此,學習者、愛好者他們渴望有那么一種系統化、易操作、輔助性強、學習過程輕松自然的學習平臺,這就是《詩經》多媒體學習平臺開發設計的指導思想。
分工情況
甲:負責腳本設計和相關素材的加工
乙:負責資料收集和相關素材的加工
丙:負責界面制作
丁:負責系統集成
進度安排
第一周:需求分析調查,小組討論確定主題,制定計劃和分工情況。
第二周:甲設計內容框架,界面要求等;丙設計出主頁面,確定作品風格。
第二周到第四周:乙根據內容框架查閱相關書籍及網絡收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
第三周到第四周:甲根據資料把整個作品的結構設計出來,用圖示的方式詳細標注供丁進行集成的準備,供丙進行各個頁面的設計制作。
第五周到第七周:甲乙對需要的素材進行加工(錄音,配樂,動畫制作等);丙制作界面;丁對素材進行集成,完成作品。
第八周:通過各個途徑(如找人試用,放到網上測試等)進行作品的試用,得到反饋意見,對作品進行修改完善。
(下面部分由學生補充)
第九周:甲編寫使用說明及作品介紹。
第十周:刻錄成光盤,正式發布或出版。
教師評價:
小結:開發一個內容豐富的多媒體作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形成一個詳細的設計方案,并要求各部分人員按照方案的要求通力合作。
雖然根據不同目標開發的多媒體作品,功能不同,表現方式也不相同,但開發流程是基本相同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四、如何規劃信息
問:案例中的小組在規劃階段主要做了什么工作?
答:需求分析調查,確定主題,制定計劃和分工情況,設計內容框架,確定作品風格。
布置任務:假設讓你們小組創作這個作品,仿照表5-3分五個方面來完成表格“《詩經》多媒體作品的信息規劃”(附2),內容可以參考“《詩經》多媒體作品開發計劃表”和課件中的幫助。(小組討論,活動)
《詩經》多媒體作品的信息規劃
過 程
內 容
我們要做什么
我們能做什么
我們應該如何做
需要做什么
作品結構圖
教師評價:
小結:作品主題、結構的設計和總體風格往往是在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然后我們可以有目的的去收集素材,加工素材。這個環節里面我們要明確的就是表格中五個方面的問題。信息的規劃與組織為后面的工作打下基礎,讓我們可以把握作品的全貌,是保證多媒體作品制作規范化的重要一環。
五、如何組織信息
請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觀看作品,結合以往網頁制作的經驗畫出主頁面的結構圖并進行顯示說明的描述,學生通過教師機演示自己的作業。
老師評價:
小結:組織多媒體信息的時候可以通過設計腳本來描述,將多媒體作品中的各種信息以卡片畫面形式按照邏輯一一呈現出來。剛才這位同學做的就是腳本設計的工作了,只是沒有做完,只做了其中的一張卡片而已。
我們要確定各個媒體信息的播放順序、不同畫面之間的相互關系與聯系,以易于理解、描述設計結果為原則。
七、課后作業:為期末的多媒體作品比賽做準備。
要求:
1.按4~5人一組進行自由組合,班長把各小組的成員和組長名單報給老師。
2.各個小組選擇某個主題,主題不要選的范圍過大,盡快選擇時間到辦公室找老師討論確定主題。然后回去寫出計劃表。
3.按照計劃表完成總體規劃和腳本設計,定期與老師交流。
《多媒體信息規劃與組織》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選修模塊《多媒體技術應用》(教育科學出版社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第五章的內容共三節,包括多媒體信息規劃與組織,多媒體信息集成,多媒體報告。從整本教材來看,第五章是對前面的圖象、聲音、動畫,視頻各個章節內容的綜合應用。因此,這一章的學習是整個學期學習效果的最高要求和綜合展現,即創作出一個多媒體作品。
從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這三節內容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第一節《多媒體信息規劃與組織》是后續兩節內容的鋪墊和準備,并且在整個環節中是具有全局意義的。
教學對象分析:
選修模塊的學習是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開設的,學生對于相關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信息技術基礎》第6章中學生對信息集成的意義、過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經歷了制作網頁的信息集成實踐,有了相關的體驗。因此,本節內容主要是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一步提升,讓學生了解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引領學生掌握多媒體信息規劃、組織的基本方法。
教法與學法:
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
多媒體作品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作,即便是它前期的設計規劃也是十分費時間的。要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把握多媒體作品開發流程以及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泛泛而談,對于教材中給出的文字樣例學生學習起來仍然非常抽象。但是,如果能給學生一個特定的案例,通過欣賞和分析,學習就變得具體化了。因此,這以堂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欣賞優秀的多媒體作品,對典型案例進行學習和分析,在老師不斷的設問和引導下讓學生主動的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針對不同的學習要點分別由老師講授,小組討論,學生演示來達到各個目標的學習要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恰當地利用信息冗余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 了解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
3. 掌握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體驗規劃多媒體作品的過程;
2. 體驗組織多媒體信息的基本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學會欣賞多媒體作品,感受多媒體信息對于有效表達和交流的意義;
2. 形成團結協作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難點:信息冗余,多媒體信息規劃和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室,有投影儀
教學過程:
以案例為主線來組織課堂,具體過程見教學設計
知識點及課堂時間控制:
一、 多媒體信息綜合運用的魅力(5分鐘)
二、 多媒體信息中的信息冗余(5分鐘)
三、 多媒體作品開發工作流程(10分鐘)
四、 如何規劃信息(15分鐘)
五、 如何組織信息(10分鐘)
教學根據:
1.教育教學理論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案例的演示,讓學生先形成感性的體驗。然后由教師設問引導主動探索,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和小結,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
教學原則包括:直觀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難點簡化原則。
2.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對于信息集成有一定的體驗,但是這還不足于形成對多媒體作品的創作經驗。學生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觀念:怎么樣來創作多媒體作品。對于教材中給出的文字樣例學生在頭腦中是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學習起來就會非常抽象。給學生一個特定的案例,通過欣賞和分析,學習就變得具體化了。為了避免過多的信息干擾,我用了一個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
關于本節內容的課程標準是:理解多媒體技術是人類在信息社會中表達思想、實現交流的一種有效技術;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從問題解決的需要出發,規劃、設計、制作多媒體作品的一般方法。按照這個指導思想,我對本節內容做了如上的處理。
課后反思:
對于這堂課的學習,如果要學生要自己完成一個信息規劃和組織的過程,在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課堂教學需要延伸到課堂以外,學生才由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去計劃,去體驗。
評委點評:
從教師說課看到,本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置恰當,教學過程線索清晰,教學環節安排適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教學過程以具有典型意義的多媒體作品《詩經》串起,引導學生在欣賞和感受中學習多媒體作品的規劃和組織,將相對空泛和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了。此外,在教學過程的“作品開發流程”、“如何規劃信息”、“如何組織信息”等環節,注意學生活動的設計和總結指導,自然流暢。
作為說課,教師缺少的是將教學設計的依據與對實際教學策略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表達,“教學根據”獨立于教學過程之外,顯得皮肉相離,評委難以看到教學設計背后的有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