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教學——讓它與學生走得更近些
廣州市海珠區藍天中學 朱 翠
古詩文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著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我是一個語文教師,我喜歡這些雖古猶新的文字,在教學時我把這種偏愛不由自主地傳染給學生,如果學生能跟我一起體驗古人曾經歷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樂等等,然后恍然大悟:古人原來也有跟我們一樣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我覺得古詩文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最大的體會,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教學原則,那就是:一定要揭開古詩文的神秘面紗,使學生覺得古人離我們很近,他們的思想、情感就活在他們的文字中,這樣才能培養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達到活學活用古詩文,進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我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始終在實踐我的這項原則,我的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培養古詩文朗讀能力時,注重整體朗讀,讀出古詩文的內在意義節奏,避免念經式誦讀;有時用投入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來幫助朗讀。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學時,先給幾分鐘學生在小組內自學,了解大意。然后師生一起討論原文該按怎樣的節奏讀。(晏子見楚王,楚王問:“齊/無人耶?”晏子對答:“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說:“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答:“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然后請兩名學生按剛才討論的朗讀節奏對一遍話。
再請另兩名領悟力較強的學生用現代語言創造比較生活化的對話讀出來或
演出來,要求配合語氣和表情: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傲慢地)問:“齊無人耶?”
晏子(自尊地)對答:“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
楚王(不屑地)說:“然則子何為使乎?”
晏子(從容,綿里藏鋒)對答:“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有了這些感知后學生很自然地讀出其朗讀節奏,也很容易在朗讀中加深理解了原文。
在《《世說新語》兩則》《曹劌論戰》《隆中對》等文的教學時均可采用讀讀演演的方法達到投入誦讀的效果,總之古詩文課堂教學要整體感知,培養語感,不必急于求成地去講解文意。
二、古詩文字詞和文意的教學避免過于平板枯燥。
在開始一篇新古文的教學時,注重疏通文意,盡量不強求字句直譯,能講出大
意即可。在初學一篇較難的古文時,可以讓學生一人一句輪流講大意,當遇障礙
時可自己選擇同學來幫助自己,這樣輕松而不單調地串講文意,使課堂上學生講
起文意時有成就感,而不是挫敗感。
對需要落實的文言重點字詞,如果孤立地由老師來講,學生會覺得很悶,可以
采取2-3人小組看注解、查資料自學,小組解決不了的提出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的方式;也可以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反問學生某個意思是原文哪個字詞體現出來的,使古今字詞通暢鮮活起來。
即使是講文言字詞、作語言積累時,也注重古詩文與現代漢語千絲萬縷的聯系,
教活古詩文,避免使之成為深奧得讓人望而卻步的古董。例如古單音詞今天常用
雙音詞表示,為了使學生理解文言字詞,可教學生“組詞法”,如:學而時習(溫
習)之,逝(流逝)者如斯,使人索(搜索—尋找)扁鵲,蓋以誘(引誘)敵,
乃悟(領悟)前狼假寐。
成語是文言的化石,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口技》“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時”的“名”(說出)時,便聯系“莫名其妙”;在講“益”(更加)時提到“精益求精”;講“聞”(聽說)時聯系“耳聞目睹”;講“瞑”時,提到“死不瞑目”。
還有一些典故和歷史故事創造了中華民族豐富的語言寶庫,把歷史的鏡頭拉近一點,適當講一些,學生也會饒有興趣,如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為加深理解,可以講講三國周瑜和二喬的故事。
三、課堂提問設計應注重啟發學生學習或質疑古人的思想和行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之能在自己的學習、寫作、甚至生活中去活學活用古詩文。避免使學生視之為朽木,厭棄它,或視之為負擔,僅為應試而學它。
例如學完《論語》,可以逆向提問,加深理解: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那么,怎樣才配稱為君子呢?(引導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認為學習有三種狀態,最佳的狀態是癡迷——像畫家在作畫中找到樂趣,像音樂家在音樂中忘我陶醉,這句話孔子怎么說?(引導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又如學《核舟記》,可以抓住一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價值的思維點來組織學生探究:1、用散文式的語言描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2、雕刻者刻畫東坡三人的神情態度是想表現他們什么樣的人生態度?我們知道的古代哪些文學家、詩人在人生逆境時仍能保持豁達的胸懷?3、舟尾“臥著的楫”又表現了什么?
又如學古詩詞時,嘗試從生活出發來提問:登上高山之巔,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抒懷?朋友失落,你最想用李白的哪句詩勸他?很多同學喜歡旅游,去西北,你將領略到哪些詩句的意境,去江南,你將領略到哪些詩句的意境?也可由人生哲理出發來提問:古代詩人晏殊感嘆時光的流逝的名句是什么?這句未免消極,蘇軾卻有積極的人生觀,是哪一名句?你喜歡他們兩人中的哪一句?
四、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與古人發生共鳴,從而產生親切感和學習的興趣。這實際上對老師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對課文能進行再創造,或者有一個再創造的思路,由學生來填充創造的空間。
例如《論語》教學時,,可以由學生創造一個能套用《論語》中名句的情境,或想象孔子在發生一件什么事后拿那些話教育弟子的情境。
《木蘭詩》教學時,我是用我的個性化語言把教學過程 變成一種帶動學生的個性體驗,我的目標是喚起木蘭在學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和美好的情感,使之成為學生終生難忘的古典文學審美積淀。例如:※木蘭百戰建功,凱旋歸來,天子召見她,還有她的伙伴,天子坐在舉行大典的朝堂上干什么?(舉行慶功大典)那種盛況可以用李白詩句“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為證。這么多立功將士中,木蘭的功勞最大,從哪里看出?(賞賜百千強)看來在天子心中,木蘭已成為出類拔萃的戰斗英雄。木蘭對于功勛、賞賜是什么態度?沒有欣喜若狂,沒有居功自傲,反而非常平靜,她的愿望是什么?這可以看出木蘭的什么?(木蘭依然有純真美好的情感)請兩名同學想象表演木蘭與可汗的對話。※木蘭回鄉一路所見所聞所感沒寫,請同學們想象。(故鄉的山水經過戰亂,一片蒼涼,木蘭怎么想,怎么做……有學生想象木蘭把可汗賞賜的財物拿來救濟鄉里,這更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家人聽說木蘭回來,成了戰功赫赫的大英雄,他們當然非常高興,父母到外城迎接,為什么?阿姊“理紅妝”為什么?小弟“向豬羊”為什么?這些寫出了什么氣氛?木蘭一到家,是一副天真活潑的女兒情態,請同學們想象這位平民英雄的情態。家人親熱地在一起吃了一頓團圓飯,他們會不會問木蘭得了多少賞金?木蘭去拜訪伙伴,伙伴們表現怎樣?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在戰士們心目中,木蘭確實是出類拔萃的戰斗英雄)
又如《寓言四則》教學時,我的方法是:提前布置學生預習,每人改寫一則寓言成現代故事,發揮聯想和想象,補充對話,自編臺詞,力求寫得生動活潑;提前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布置每個小組準備表演。我的課堂設計分四步走:1、請學生朗讀課文,能讀流暢,給以鼓勵。2、各小組表演(評出最佳表演獎和最佳演員)。3、各小組討論研究四則寓言的寓意。4、各小組討論四則寓言的新解,說說生活中所見所聞同類事例,理解它們的現實意義。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出現了優秀的改編臺詞,如:南
又如講《過故人莊》《游山西村》《歸園田居》等詩詞時,我試圖把詩詞內容串講成一個個故事,讓學生走入故事中來學習,如《游山西村》:陸游年老了,有愛國之志無法實現,決定去鄉村走走。他決定到山西村朋友家做客,村民們都很熱情,從哪一句看出?回憶來時尋找村莊的不易和沿途感受,覺得很美,從哪一句看出?與官場、都市繁華大相徑庭,村里的民風淳樸,從哪一句看出?要告別了,對朋友的告別語毫不客氣,說以后說不定哪天夜晚來敲你家的門,這是為什么?詩人陸游,為什么不干脆像陶淵明那樣留在鄉村生活呢?
五、嘗試用特殊手段幫助教學效果的實現,使學生在各類語文活動中被古詩文的魅力所征服。這些特殊手段例如:
1、課堂再現或創造表演,如《論語》、《寓言四則》、《唐雎不辱使命》;
2、師生同背古詩文,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老師背下來,對要求學生背誦有說服力;
3、以畫配詩文或用語言展開文字想象,如“帶月荷鋤歸”、“綠楊陰里白沙堤”、“桃花源”美景等;
4、課堂講故事,如《狼》;課堂小辯論,如《愚公移山》;
5、改編古詩詞為現代詩歌,如梁嘉欣同學改寫的《天凈沙•秋思》:太陽的余輝,殘留著凄慘的淡紅/枯藤緊緊地纏繞著,那株垂危的老樹/烏鴉歸巢棲息,不時發出幾陣凄涼的歌聲,像是同情,像是譏笑:游子,你的家呢?/溪水在橋底下潺潺流過,滋潤了我的心田/伴隨著幾處溫馨人家,不時飄出縷縷炊煙,夾帶著飯香/我騎著一匹瘦馬,孤獨一人走在古道上/秋風蕭瑟,宛如一首凄美絕句,吟在心中/夕陽緩緩下降,何處是西,何處是家/濃濃的思鄉愁,浪子在天涯。
6、創造性改寫、續寫,如《木蘭詩》學后要求寫1500字,學生對木蘭離家前的豪情和柔情、在路上的復雜心情、在朝堂上對天子的慷慨陳詞等細節的想象豐富起來,鍛煉了創造力;
7、活學活用古詩文競賽(題目可從學生中征集);
8、搜集活動——搜集報紙媒體中的出自古詩文的精彩語句;
9、利用長假期背誦古詩詞,在開學初趁熱打鐵,開展背誦比賽;
10、開展對聯大賽或搜集本地名勝中的對聯活動;
11、還有一次借中秋節之際,我嘗試進行古絕句、律詩創作比賽,并在年級墻報中展出。我的學生創作中不乏佳作,最重要的是師生在商量、修改的過程中,學生在錘煉字句及立意方面有了些感悟。如:《秋思》(吳嘉歡同學)
一井汪水(建議改為一輪玉盤)懸夜幕,暖意綿綿遍千戶。
不知嫦娥樂與否?唯待夢中共歡聚。
《無月歌》(陳夢瑜同學)
萬代千秋柳梢逢,海角天涯黃昏逅。
愿君莫惜秦時月,俯首低頭共人間(建議改為更待今朝書中游)。
《中秋盼長大》(黎嘉良同學)
中秋有酒空對月,說(建議改嘆)我年少不能飲。
試問要待幾年后,才
《中秋雜想》(譚藝韻同學)
幼年渴念歡佳節,今辰看作平常夜。
明月是否變了樣,只是心境(建議改此時)已漠然。
《明月夜》(何艷丹同學)
望月思華年,追憶成哀思。
月滿星輝時,此愁可變遷?(建議依次改句序為3214)
《中秋》(歐光宇同學)
(沒改,對化用古詩、引用廣州民謠曲名和廣州老字號給予鼓勵)
中秋時節月光光(廣州民謠曲名),路上行人向天望。
借問月餅何處有,路人遙指蓮香樓(廣州老字號)。
(注:以上所引小作品均出自本校2004屆初中畢業生的筆下)
一個真正的現代人,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
廈。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廣州的學生,已不自覺地接受西方文化、港臺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日漸產生疏離和淡漠,語文教師如果生硬地傳授古詩文知識,只會引起學生學古詩文的恐懼,但是,如果是一種自然的輸入,學生又怎么會拒絕自己的本土文化呢?古詩文是一種芬芳的精神食糧,語文教師如果善用,將會澤被后世。以上我所作的一些小嘗試是有限的,希望同身在課堂的語文教師們一起探索更多更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