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課程觀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妙手捻來花千朵,人間萬物皆入畫
——
sxm28202
課程資源,是教學信息的來源。她,既是為師者用來“教”的材料,同時她的優劣與否又制約著為師者“教”的效果。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逐步引起了課程理論界的重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沒有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宏偉目標就很難實現。可是,什么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有哪些特點?怎樣來把握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該堅持哪些基本原則?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體,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途徑與方法?所有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探討的問題。因此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及時解決原來隱藏在課程不同環節的各種問題,有效地實現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已成為廣大教師與課程改革的組織者和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共同任務。課程資源這一與教育資源、教學資源、學習資源既有聯系又有所不同,既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術語日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新課程觀下的課程資源有那些?
新課程觀下的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傳統的教學,把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老師和同學成了被動的使用者與接受者。這種“唯教材而教材”的思想觀念大大框死了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思路,誠然,教科書是主要的課程資源,但絕不是唯一的。在我們周圍,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資源有待與我們開發。如對教材的再開發;對教師與學生的開發;學校廣播站、電視臺、網站、圖書館;課外實踐活動等等。概括的說從表現形式上可分有形的(人力、物力、場地、設施與環境)與無形的(校園文化、人際關系、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兩種。從來源上的不同還可分為來自教材的資源與來自教材以外的資源,自教材以外的資源又可分校內資源、家庭資源、社會資源等等。合理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開拓孩子的思維,而且能充分發揮老師的創新潛質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學習能力。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教師不僅是課程的開發者和課程的實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與課本、學具、標本、掛圖、音響和網絡這些“冷冰冰”的課程載體相比,教師作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使課堂、教學產生情境性和感召力,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教師能夠創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學習氛圍,這也是現代化的教學媒體不能取代教師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師的成長也就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肯發掘與嘗試,可利用的課程資源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課程資源的特點
教育教學活動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資源多種多樣,既有來自于自然界的,也有來自社會的;既有顯形的,也有隱形的;既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文字的和實物的,也有活動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多種多樣的資源,就為學校和教師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盡管如此,我們應該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課程資源,只有那些真正進入課程,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
可能的課程資源雖然呈現出多樣性,但是任何可能的課程資源則因地域、文化傳統、學校以及師生各自的差異而不同,因而課程資源又具有具體性的特點。不同的地域,可資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不同,其構成形式和表現形態各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具有獨特性,相應的課程資源各具特色;學校性質、規模、位置、傳統以及教師素質和辦學水平的不同,學校和教師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自然有差異;學生個體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經歷的不同,可供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必然也是千差萬別。
不僅如此,同一資源對于不同課程有不同的用途和價值,課程資源因而具有多質性的特點。例如,動植物資源,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資源,也可以成為學習環境學、生態學知識的資源,還可以成為學生調查、統計的資源。學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體育課程中進行體育鍛煉,也可以用于勞動技術教育中的植樹綠化;既可以在藝術教育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課中用作調查動植物的種類。課程資源的多質性,要求教師慧眼識珠,善于挖掘課程資源的多種利用價值。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不會有課程資源缺乏的困擾,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變無用為有用,使課程資源的潛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和顯現。
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
原則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是正確行動的根據、尺度和準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是隨意而行的,同樣需要一定的原則來規范。基于課程資源的基本特點和多樣的類型,我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如下一些原則。
1.開放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盡可能開發與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開放性包括類型的開放性、空間的開放性和途徑的開放性。類型的開放性,是指不論以什么類型、形式存在的課程資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都應是開發與利用的對象;空間的開放性,是指不論是校內的還是校外的,城市的還是農村的,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都應加以開發與利用;途徑的開放性,是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應局限于某一種途徑或方式,而應探索多種途徑或方式,并且能夠盡可能地協調配合使用。
2.經濟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用最少的開支和精力,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具體包括開支的經濟性、時間的經濟性、空間的經濟性和學習的經濟性。開支的經濟性,是指用最節省的經費開支取得最佳效果,盡可能開發與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經費開支的課程資源,不應借口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而大興土木,不計高昂的經濟代價。時間的經濟性,是指應盡可能開發與利用那些對當前教育教學有現實意義的課程資源,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條件或時機,否則就會影響新課程的實施。空間的經濟性,是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就地取材,不應舍近求遠,好高騖遠。學習的經濟性,是指盡可能開發與利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資源。
3.針對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為了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針對不同的課程目標應該開發與利用與之相應的課程資源。一般說來,每一種課程資源對于特定的課程目標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課程目標就需要開發與利用不同的課程資源;但是,由于課程資源本身的多質性,同一的課程資源又可以服務于不同的課程目標,所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必須在明確課程目標的前提下,認真分析與課程目標相關的各種各類課程資源,認識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質和特點,這樣才能保證開發與利用的針對性及其有效性。
4.個性原則 盡管課程資源多種多樣,但是相對于不同的地區、學校、學科和教師,可待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應強求一律,而應從實際出發,發揮地域優勢,強化學校特色,區分學科特性,展示教師風格,揚長避短,揚長補短,突出個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本身就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沒有個性,也就失去了創造性。
四、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義、途徑
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尋找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就是要根據具體地域特點、學校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發揮各自的優勢,優化課程結構,使課程資源開發更加合理有效。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認為,設計課程及制定教學計劃,有許多種資源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包括目標資源、教學活動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以及評估方案的資源。為了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查,不斷地跟蹤和預測社會需要的發展動向,以便確定或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所給與的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第二,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為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知識與技能、生活經驗與教學經驗、教與學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各種課程素材;第三,開發和利用課程實施的各種條件,包括圖書館、實驗室和各種活動場館、專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設;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學生的情況,以了解他們已經具備或尚需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以確定制定課程教學計劃的基礎;第五,鑒別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包括自然與人文環境,各種機構、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等資源,不但可以而且應該加以利用,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第六,建立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關鍵是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拓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渠道,發掘校內外的各種素材性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五、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作用和手段
課程資源能否在課堂層面發揮作用,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關鍵。因為課程資源只有進入課堂,與學習者發生互動,才能彰顯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和課程意義,才能最終體現課程資源的價值。那么作為課程實施主要途徑的教學活動,無疑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我國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如果用新的課程與教學的理念來看待課程資源問題,那么就會在新的視角上深入理解課程資源的內涵。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課程即教材”“課程即學科”的傳統觀念,而是把課程看作是教師參與其中的,讓學生增長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情意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 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課程研制的過程。例如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國家只規定基本的授課時數和課程標準,其他的課程內容和實施完全由教師自主決定。顯然教師在實施這門課程的同時也就是進行“二次加工”、研制和開發該課程的過程。因此以一種整合的眼光重新看待課程與教學,就會發現教學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我認為,在教學過程 中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關鍵是讓教師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興趣以及喜歡的種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樣教師可以從中歸納出能夠喚起學生強烈求知欲的各種活動、方案,以及如何布置作業 ,安排具體課堂教學活動等,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課程要點。通過這種研究,教師可以明確哪些課程資源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價值,發現一些具有潛在價值的課程資源,從而進行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其次,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創造學生學習知識、增長經驗的機會。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往往能夠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還能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視野。比如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可以使學生親眼觀察自己將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在現實中的作用;運用電視、錄像、電影、多媒體等手段可以向學生展示實際工作技能、口頭表達能力、無私的行為及其他可以觀察的業績;根據教學目標 的具體要求,請一些在有關方面頗有建樹的人士到學校講課,可以結合自身的感受向學生介紹并共同討論在學習上應該努力達標的意義等。再次,各門課程的選材要取舍得當。這涉及到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也涉及到教師對教學計劃的設計以及備課等問題。組織各種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綜合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達到課程要求的目標。它要求課程與課程之間、教學單元與單元之間不能脫節,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教師要針對性地設計方案、籌劃活動、準備材料,要求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因為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取新知識;又要了解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從而進行因材施教。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跟家長合作,把自己看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伙伴,鼓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后,教師要把學生學習的結果積極反饋給學生。反饋在于向學生指明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差錯,并分析其原因,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因此,反饋不是向學生提供一個分數、說明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而是為了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取得更大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可以用電腦進行分析、記錄,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完整的反饋資料。而且教師也可以自行積累資料,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收集起來,有針對性地做出補救。
六、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具體實施方法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組織者,是其他課程資源發揮作用的關鍵,教師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生觀、發展觀等都會影響他們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開發利用方式和開發程度的大小。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認知策略、思維習慣和工作方式,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有對事物特有的看法,有自己的經驗、興趣、愛好、專長和個性特征,在教學中也有不同的風格。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要發揮每個教師的主動性,也要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作用。只有教師團結合作、共同參與,才能有學校課程資源的合理有效開發,才能有鮮明的學校特色。
(一)拿來春風千萬縷,妙手蕙心細剪裁。
教材是課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資源,學會對教材的重組與整合使他更好的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對教材下剪刀,是一個好老師的基本功。
教材是學生
(二)欲識廬山真面目,俯身低首側耳聽。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這是一句教育名言。這個一直就在身邊的資源常常被我們忽視,這是不是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其實,學生,也是可開發的一種資源。在教學中我常常感受到學生帶給我的驚喜。
開發與利用師生資源還表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一方面,要利用學生之間的合作來使個體資源互相激發,小組討論就是一個好形式。不同的個體與思維互相碰撞,發出新的火花,讓學生各自發揮資源優勢,并在小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使這個資源雪球越滾越大。另一方面,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無限的教學資源就潛藏在師生中,就應創設機會,調動學生的智慧與才能,與老師的智慧與才能進行互動。并且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明白自己要學些什么,學的怎么樣,有技巧的避免盲目性。
欲識廬山真面目,俯身低首側耳聽,向孩子學習,挖掘自身的潛力,你的課堂更加豐富的同時,你一定會收獲到來自孩子更多的愛與熱情。
(三) 遍撒楊汁三千界,春城何處不飛花。
課程資源是一個新概念,它的開發與利用更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應將眼光放的更開闊,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門。與這個萬千世界融為一體。
1、充分挖掘現有課程資源的功能和作用。要加強圖書、實驗、電教等設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提高教學后勤人員的服務意識,主動了解課程改革的進展和課堂教學的需求。同時,除了用好學校現有的教具學具、圖書資料、實驗設施、運動場所等外,充分發揮教師自身和每個學生作為不可替代的重要課程資源的作用。
2、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多學科知識內容、方法過程、組織形式等多元多維的呈現,時下頗有些時髦。各類課程應當參與到綜合實踐中來,在發揮應有作用同時,成為新的課程資源,并力爭成為主角。
3、充分利用社區課程資源。在課程的校本化再開發進程中,積極倡導要努力結合地方特點和學校特色挖掘課程資源。特別是校本課程建設,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就是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師生共同成長、發展的過程。努力使學校、教師逐步擺脫長期形成的等、靠、要的傳統習慣,積極主動地投身課程資源開發中去。與社區內各方面教育人才建立廣泛聯系,采用講座、開課、展演、座談、組織活動等多種方式,使之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如學校與社區的組織、機構相互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參觀社區的展覽,參與社區的活動等,使課內外的教育有機結合。
4、網絡資源。網絡資源的開發在于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網絡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時、開放,所以可以重復利用網絡這一信息載體,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內容重組。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使學生以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也可以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獲得有關學習資料。
5、鄉土資源。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這些資源可以有選擇地進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乃至國家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平臺。
6、家庭課程資源。家庭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家長、親友、家居環境、書籍和雜志、音像資料、電腦、各類器材、家庭文娛活動等。
家庭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和方式:與有一定特長的家長和親友建立聯系,使之積極配合學校進行教育;讓學生參與家庭文化的營造(如為裝潢設計提建議、動手布置等),提高其實踐能力;鼓勵家長多購置孩子喜愛的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開拓學生的視野;鼓勵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現有材料,開展活動。
妙手捻來花千朵,人間萬物皆入畫。課程資源是無所不在的,只要我們有發現她的眼睛,懂得發現,善與運用,就一定能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樂趣。
課改,對于昨天的教師、今天的教師、明天的教師都不失為一種挑戰。課改,將使教師走進一片新的領地。教師不能改變一個人的過去,但他們希望改變學生的態度,并能讓學生在他們的課堂上學到終身受益的東西。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學質量只提高了10%,那也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有影響。新課程的學習也讓我們自己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思想要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要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是終生的學習者,我們要身體力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爾的一句話:無論設立的目標看上去如何遙遠,都不能不做出系統的描述。畢竟,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變遷,只要它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生的,就比方向錯誤的變遷乃至無方向的變遷更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①[9]楊蕾,鐘志賢.RBL:為研究性學習打開一扇門[J].教師博覽,2002,(2).
②[8][10]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2).
③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12.
④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和開發利用途徑[J].上海教育.2001,(12).
⑤范兆雄.課程資源系統分析[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⑥鐘啟泉等.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⑧李建平.課程資源如何開發呢?
⑨[美]拉爾夫·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⑩吳廷熙:《教育資源建設之思考》,《教學與管理》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