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8課《中外交往與沖突》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2)通過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戚繼光抗倭圖》等圖表,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分組活動,培養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以問題帶動學生思考,通過解決一個個問題完成本課的學習。通過分析圖表,培養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對于疑難問題,通過分組討論和合作,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與他人協作學習的能力。(2)開展一次探究活動“探尋鄭和的足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使學生感受鄭和、戚繼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的事跡。
難點:本課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難點解決方法:試圖通過多媒體教學軟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師準備
1、課前從網絡上搜集有關資料和圖片,精心設計歷史問題,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預設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3、準備教棒。
學生準備
1、搜集資料
①史學界有關鄭和下西洋目的有幾種說法。
②國內外對鄭和下西洋意義、影響的評價。
2、了解中亞、東南亞、西亞、北非等地區的基本地理知識。
3、認真預習第16課。
課型與課時安排
新授課、一課時
[導入]
從上節課開始我們進入了明朝歷史的學習,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權的加強”。那么在這一時期中外關系怎樣呢?
(出示第16課標題)
我們說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沖突。下面我們共同來學習第16課,作一番詳細的了解。
[新課]
首先我來考考同學們是否關心時事。我這里有同一艘帆船的一組圖片,仔細觀察,認識這艘單桅帆船嗎?它的名字叫什么?(提醒注意船帆)
學生積極思考:鳳凰號
老師介紹:鳳凰號帆船,隸屬于香港鳳凰衛視。在XX年8月8日,鳳凰號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出發,探訪亞非多國。同學們知道它這次航行的目的何在?
學生: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出示課件相關內容)
的確這次航行被稱為“跨越四海的訪問”,就是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探尋鄭和的足跡。
中外交往
鄭和下西洋
請同學們閱讀書本p93—94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對鄭和作大致了解,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明成祖為什么會將遠航的重任交給鄭和?
回答要點:
1、個人素質,吃苦耐勞的精神,英勇無畏的氣概;
2、家庭的影響,有豐富的航海知識經驗;
3、人生經歷,對朱棣忠誠;
4、宗教信仰,原信伊斯蘭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與亞非的伊斯蘭教和佛教國家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