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8課《中外交往與沖突》教案
學生閱讀書本回答:元未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海防鞏固,倭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敗、海防松馳,倭寇與當地奸商、海盜相勾結,燒殺搶掠,使當地百姓生命財產慘遭損害。地方政府無力還擊。明朝政府派遣年輕將領戚繼光前往浙東沿海抗倭。
請一位同學結合戚繼光抗倭形勢圖講述經過:
結合書本p96“動腦筋”思考,為什么戚繼光能取得抗倭的勝利?
回答要點:1、個人因素,軍事韜略,指揮才能,高尚品德;
2、軍隊紀律嚴明,戰斗英勇;
3、軍民配合,同仇敵愾;
4、“人心向背”,反侵略正義戰爭,符合人民利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談起“戚家軍”我們就想起“岳家軍”。
談起戚繼光抗倭,我們想起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值得我們學習呢?(學生回答)
岳飛、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稱為民族英雄。而戚繼光卻被稱為“民族英雄”,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回答要點:滿族、蒙古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屬民族內部紛爭。只有抗擊中華民族以外的外國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稱為民族英雄。
過渡:剛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國東南沿海遭受外來入侵的史實,此時還有一處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騷擾。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首先我們來聽首音樂。播放《七子之歌》(學生會唱的可一起唱)
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和詞作者嗎?(《七子之歌》,聞一多著名學者、詩人)
該詩寫于1925年3月,是聞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強占我國領土而作。共分七個部分,將七處地方喻為與母親離散的孤兒對祖國的眷念。這首歌所表現的是我國哪一處地方被列強霸占?(澳門)澳門近代是被西方哪個國家強占的?(葡萄牙)
早在16世紀,西歐國家相繼開始殖民擴張。最早將魔爪伸到東方的就是葡萄牙。
但是我們說這一時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思考:
這里的“攫取”“居住權”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說葡萄牙人奪取了澳門的居住權?或葡萄牙人把澳門占為己有?
回答要點:葡萄牙人是通過賄賂、欺騙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來。他們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所以叫“攫取”。這是澳門被葡萄牙長期居留的開始,但他們只擁有“居住權”,澳門的主權仍屬中國。
歷經445個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門終于回祖國。澳門離開祖國母親的懷抱確實太久了。
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總結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趨勢加以分析。
示意圖: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補充明確:明朝前期是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們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與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課后作業
練一練:作業本第16課
試一試:編制旅游行程表(我隨鄭和下西洋)
課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