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學案
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重點難點分析
(一)重點分析
1.古典小說的高峰
綜述:明朝時期,古典小說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眾多的小說家,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和形象生動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個錯綜復雜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小說的內容,多數反映當時社會生活,表達人民反抗封建統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
(1)《三國演義》
作者:元末明初的羅貫中
內容:書中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2)《水滸傳》
作者: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內容:描寫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塑造了許多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漢形象,歌頌了農民的斗爭精神。
地位: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3)《西游記》
作者:明朝中期的吳承恩
內容:根據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創作的。通過塑造孫悟空這個形象,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勇于斗爭的精神。
地位: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4)《紅樓夢》
作者:清朝的曹雪芹(前80回)和高鶚(后四十回)
內容:書中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
地位: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戲劇繁榮
(1)背景:明清時期,戲劇表演成為城鄉人民的重要的文化活動。
(2)表現:①湯顯祖:明朝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通過神奇的愛情故事,批判了人吃人的封建禮教。②京劇的形成:19世紀中期,以徽調和漢調為基礎融合其它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初步形成了京劇。
3.書畫成就:
(1)背景:明朝的書法比以前普及,有人形容說,明代三尺童子即能揮筆作書。當時的書法,以行書、草書見長。明朝繪畫,以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水墨寫意花鳥畫,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2)代表:①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②明末著名畫家徐渭,善用潑墨。他的畫,揮灑自如,其實磅礴。③清朝的“揚州八怪”,進一步發展徐渭的筆墨縱橫手法,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多。
(二)難點分析
1.為什么在明清時期,我國古典小說進入創作的成熟階段?
文學是歷史的反映。明清小說繁榮,有其社會歷史和文學發展的原因。
就社會歷史角度來分析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民生活的需要。明中葉以后,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市民階層不斷壯大。新的經濟因素必然要在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得到反映,所以最能夠反映市民階層思想感情和復雜的社會生活的通俗文藝形式小說和戲曲,便打破正統詩文的一統天下而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無論是士人還是商賈農工,都喜歡讀小說,聽說書,而清代時,更有人將小說視為與儒、佛、道三教并列而影響更廣的又一教。
第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明清兩代,隨著工商業市鎮繁榮和書坊、刊刻印刷業的迅速發展,適合廣大平民欣賞的趣味性小說具有廣闊的市場需要而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