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化學教案 > 初中化學教案 > 九年級化學教案 >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通用12篇)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發布時間:2023-08-18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通用12篇)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第 1 2 頁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 :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3

  第二節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性,碳和氧氣、氧化銅的化學反應)。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碳單質跟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    3.疑點:怎樣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4.解決辦法    (1)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經知道的許多事實,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閱讀材料,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做到溫故而知新。    (2)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啟發學生用化學方法證明金剛石和石墨的元素組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做好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提出學生應注意觀察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啟發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本質上理解木炭的還原性。三.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1.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穩定,在高溫下化學活動性強。2.了解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有著相同的化學性質。3.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4.初步了解化學變化的熱理變化。(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主要學習碳的化學性質,是對以前學過的化學用語的運用和鞏固。通過第一、二節對碳的學習,使對碳這種固態非金屬單質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學好本章的基礎。(三)教學過程[復習提問]:1.碳的單質有哪幾種?2.金剛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質?為什么它們都由碳元素組成卻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導入]: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碳的幾種單質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為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們學習碳的化學性質。[板書]:一.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82頁第一段,看插圖5-5。2.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講解]:隨著沮度的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它能和許多物質起反應。[板書]:二.碳的化學性質         1.碳跟氧氣的反應(可燃性)[復習提問]: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什么?[學生活動]:練習寫出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講解]:在氧氣或在空氣中,當氧氣充足時,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氣不充足,則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以燃煤的火爐為例加以汲明,并指出這兩個反應中有放熱現象。[學生活動]:配平碳不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板書]:c + o2 == co2(碳充分燃燒)2c + o2 == 2co(碳不充分燃燒)[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83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講解]:將金剛石和石墨分別燃燒,其產物都只有二氧化碳。[板書]: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還原性)[教師活動]:①演示[實驗5-4],用木炭還原氧化銅。         ②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石灰水發生了什么變化,試管里的粉末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反應中生成了什么物質?[學生活動]:①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實驗,討論井回答問題。         ②練習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板書]:實驗:c和cuo的反應        現象:(1)有紅色固體生成;(2)有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產生。化學方程式:c + 2cuo == 2cu + co2↑[教師提問]:這個反應的條件是什么?它屬于什么反應類型?[講解]:在這個反應中,木炭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去了氧被還原為銅。[教師提問]:在燃燒很旺的爐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溫度為什么會降低?[講解]:下層的煤,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上層新煤中的碳會反應生成一氧化碳,這個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因而添加新煤后,爐溫會降低。[板書]:c + co2 == 2co[講解]:碳燃燒時放出熱量,碳使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熱量。這就是化學反應中的放熱或吸熱現象。[板書]:三.化學反應中發熱和吸熱現象           熱能——→電能(如火力發電)、動能(如蒸汽機)等。[學生活動]:討論如果設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世界會變成什么樣?[目的意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熱能的重要性。(四)總結、擴展小結:碳和氫氣的化學性質比較

  碳(c)

  氫氣(h2)

  常溫下

  化學性質穩定

  化學性質穩定

  可燃性

  c + o2 == co2

  2c + o2 == 2co

  2h2 + o2 == h2o

  還原性

  c + 2cuo == 2cu + co2↑

  c + co2 == 2co

  h2 + cuo == cu + h2o四.布置作業教材第85頁習題第1、2、5題。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 :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1]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 :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1]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6

  第二節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性,碳跟氧氣、氧化銅的化學反應)。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碳跟氧氣反應,由于氧氣量是否充足,會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學生知道化學反應的條件不同,對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外因通過內因發生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

  碳單質跟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

  3.疑點

  怎樣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4.解決辦法

  (1)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經知道的許多事實,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閱讀材料,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做到溫故而知新。

  (2)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啟發學生用化學方法證明金剛石和石墨的元素組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做好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提出學生應注意觀察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啟發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本質上理解木炭的還原性。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及藥品。

  五、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第一段,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這一化學性質。

  [目的]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練習寫出本節所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目的]  鞏固元素符號、化學式的寫法,掌握化學方程式。

  3.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

  [目的]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學生觀察教師演示[試驗5—4],觀察實驗中所發生的現象,分析討論在這個化學反應中有什么物質生成。

  [目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穩定,在高溫下化學活動性強。

  (2)了解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有著相同的化學性質。

  (3)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學變化的熱理變化。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理解問題的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養成辯證地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主要學習碳的化學性質,是對以前學過的化學用語的運用和鞏固通過第一、二節對碳的學習,使對碳這種固態非金屬單質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學好本章的基礎。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復習提問]

  (1)碳的單質有哪幾種?

  (2)金剛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質?為什么它們都由碳元素組成卻有不同的物理性質?

  [引言]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碳的幾種單質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為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們學習碳的化學性質。

  1.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第82頁第一段,看插圖5

  (2)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

  [講解]  隨著溫度的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它能和許多物質起反應。

  2.碳的化學性質

  (1)碳跟氧氣的反應。

  [復習提問]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什么?

  [學生活動]  練習寫出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講解]  在氧氣或在空氣中,當氧氣充足時,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氣不充足,則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以燃煤的火爐為例加以說明,并指出這兩個反應中有放熱現象。

  [學生活動]  配平碳不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活動]  閱讀教材第83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講解]  將金剛石和石墨分別燃燒,其產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教師活動]

  ①演示[實驗5—4],用木炭還原氧化銅。

  ②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石灰水發生了什么變化?試管里的粉末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反應中生成了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

  ①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實驗,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練習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師提問]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條件是什么?它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講解]  在這個反應中,木炭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去了氧被還原為銅。

  [教師提問]  在燃燒很旺的爐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溫度為什么會降低?

  [講解]

  ①下層的煤,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上層新煤中的碳會反應生成一氧化碳,這個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因而添加新煤后,爐溫會降低。

  ②碳燃燒時放出熱量,碳使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熱量。這就是化學反應中的放熱或吸熱現象。

  [學生活動]  討論如果沒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目的意圖]  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熱能的重要性。

  (四)總結、擴展

  比較碳和氫氣的化學性質,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七、布置作業

  教材第85頁習題1、2、5。

  八、板書設計

  第二節  碳的化學性質

  一、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

  二、碳的化學性質

  1.碳的可燃性。

  點燃

  c + o2========  c02(碳充分燃燒)

  點燃

  2c + o2========  2c0 (碳不充分燃燒)

  2.碳的還原性(用于冶金工業)。

  高溫

  cuo+ c  ========  2cu +c02 ↑

  現象:(1)有紅色固體生成。

  (2)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高溫

  co2+c=======  2c0 

  三、化學反應中放熱或吸熱現象

  轉化

  熱能──→電能(如火力發電)、動能(如蒸氣機)等

  四、小結:碳與氫的化學性質比較。

  碳

  氫氣

  常溫下

  化學性質穩定

  化學性質穩定

  可燃性

  點燃

  c + o2========  c02

  (o2充足)

  點燃

  2c + o2==========  2c0

  (o2不充足)

  點燃

  2h2 + o2========  2h2o

  還原性

  高溫

  c + co2========  2c0

  高溫

  c +2cuo==========  2cu+c02 ↑

  點燃

  h2 + cuo========  2h20

  九、教學參考

  1.《初中化學教學參考》(1997年第7期)

  2.《化學教學參考》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 :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 :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1]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非金屬單質。此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系實際生活、聯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

  【現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二

  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 :碳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課的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這些碳的單質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那么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何?這是此節學習的重點。

  [課的展開] 

  師   提問:碳單質在常溫狀態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試舉例說明?

  生   回答:較穩定。如古代字畫能保存至今。

  師   提問:試舉例說明碳的化學性質?

  生   回答:點燃條件下,碳在空氣中可燃燒,生成CO2。

  師   板書:一、碳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穩定

  加熱:完全燃燒   C+O2===CO2(石灰水檢驗)

  不完全燃燒  2C+O2===2CO(煤的燃燒)

  提問:如何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

  生    討論:(1)燃燒金剛石、石墨。(2)檢驗產物:唯一性、產物是CO2

  師    板書:二、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處理方案一: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教師演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已學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歸納碳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的能力。

  實驗現象: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有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結論:碳單質有還原性。

  *處理方案二  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提供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方程式,分析反應的特點,設計實驗裝置。提高運用已學知識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反應方程式:C+CuO===Cu+CO2­

  反應產物Cu——紅色固體;CO2——能使石灰水變混濁。

  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改進,將導入  氣體的導氣管改為導出氣體的導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裝置。

  師  小結:常溫下,碳單質不活潑,較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活動性增強。在高溫下,碳單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

  布置作業 :略

  探究活動

  通過計算討論,若還原80g氧化銅,理論上需要碳或氫氣各多少g,用那種物質做還原劑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還原80g氧化銅,分別需要碳、氫氣各為6g、2g。氫氣更好。需要氫氣的量少,且還原的銅較純。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11

  第二節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性,碳跟氧氣、氧化銅的化學反應)。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碳跟氧氣反應,由于氧氣量是否充足,會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學生知道化學反應的條件不同,對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外因通過內因發生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

  碳單質跟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

  3.疑點

  怎樣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4.解決辦法

  (1)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經知道的許多事實,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閱讀材料,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做到溫故而知新。

  (2)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啟發學生用化學方法證明金剛石和石墨的元素組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做好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提出學生應注意觀察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啟發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本質上理解木炭的還原性。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及藥品。

  五、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第一段,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這一化學性質。

  [目的]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練習寫出本節所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目的]  鞏固元素符號、化學式的寫法,掌握化學方程式。

  3.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

  [目的]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學生觀察教師演示[試驗5—4],觀察實驗中所發生的現象,分析討論在這個化學反應中有什么物質生成。

  [目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穩定,在高溫下化學活動性強。

  (2)了解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有著相同的化學性質。

  (3)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學變化的熱理變化。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理解問題的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養成辯證地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主要學習碳的化學性質,是對以前學過的化學用語的運用和鞏固通過第一、二節對碳的學習,使對碳這種固態非金屬單質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學好本章的基礎。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復習提問]

  (1)碳的單質有哪幾種?

  (2)金剛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質?為什么它們都由碳元素組成卻有不同的物理性質?

  [引言]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碳的幾種單質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為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們學習碳的化學性質。

  1.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第82頁第一段,看插圖5

  (2)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

  [講解]  隨著溫度的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它能和許多物質起反應。

  2.碳的化學性質

  (1)碳跟氧氣的反應。

  [復習提問]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什么?

  [學生活動]  練習寫出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講解]  在氧氣或在空氣中,當氧氣充足時,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氣不充足,則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以燃煤的火爐為例加以說明,并指出這兩個反應中有放熱現象。

  [學生活動]  配平碳不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活動]  閱讀教材第83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講解]  將金剛石和石墨分別燃燒,其產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教師活動]

  ①演示[實驗5—4],用木炭還原氧化銅。

  ②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石灰水發生了什么變化?試管里的粉末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反應中生成了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

  ①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實驗,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練習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師提問]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條件是什么?它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講解]  在這個反應中,木炭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去了氧被還原為銅。

  [教師提問]  在燃燒很旺的爐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溫度為什么會降低?

  [講解]

  ①下層的煤,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上層新煤中的碳會反應生成一氧化碳,這個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因而添加新煤后,爐溫會降低。

  ②碳燃燒時放出熱量,碳使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熱量。這就是化學反應中的放熱或吸熱現象。

  [學生活動]  討論如果沒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目的意圖]  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熱能的重要性。

  (四)總結、擴展

  比較碳和氫氣的化學性質,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七、布置作業 

  教材第85頁習題1、2、5。

  八、板書設計 

  第二節  碳的化學性質

  一、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

  二、碳的化學性質

  1.碳的可燃性。

  點燃

  C + O2======== C02(碳充分燃燒)

  點燃

  2C + O2======== 2C0 (碳不充分燃燒)

  2.碳的還原性(用于冶金工業)。

  高溫

  CuO+ C  ======== 2Cu +C02 ↑

  現象:(1)有紅色固體生成。

  (2)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高溫

  CO2+C======= 2C0 

  三、化學反應中放熱或吸熱現象

  轉化

  熱能──→電能(如火力發電)、動能(如蒸氣機)等

  四、小結:碳與氫的化學性質比較。

  碳

  氫氣

  常溫下

  化學性質穩定

  化學性質穩定

  可燃性

  點燃

  C + O2======== C02

  (O2充足)

  點燃

  2C + O2========== 2C0

  (O2不充足)

  點燃

  2H2 + O2======== 2H2O

  還原性

  高溫

  C + CO2======== 2C0

  高溫

  C +2CuO========== 2Cu+C02 ↑

  點燃

  H2 + CuO======== 2H20

  九、教學參考

  1.《初中化學教學參考》(1997年第7期)

  2.《化學教學參考》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篇12

  第二節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性,碳跟氧氣、氧化銅的化學反應)。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碳跟氧氣反應,由于氧氣量是否充足,會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學生知道化學反應的條件不同,對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外因通過內因發生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

  碳單質跟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

  3.疑點

  怎樣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4.解決辦法

  (1)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經知道的許多事實,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閱讀材料,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做到溫故而知新。

  (2)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啟發學生用化學方法證明金剛石和石墨的元素組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做好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提出學生應注意觀察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啟發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本質上理解木炭的還原性。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及藥品。

  五、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第一段,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這一化學性質。

  [目的]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練習寫出本節所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目的]  鞏固元素符號、化學式的寫法,掌握化學方程式。

  3.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

  [目的]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學生觀察教師演示[試驗5—4],觀察實驗中所發生的現象,分析討論在這個化學反應中有什么物質生成。

  [目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穩定,在高溫下化學活動性強。

  (2)了解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有著相同的化學性質。

  (3)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學變化的熱理變化。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理解問題的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養成辯證地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主要學習碳的化學性質,是對以前學過的化學用語的運用和鞏固通過第一、二節對碳的學習,使對碳這種固態非金屬單質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學好本章的基礎。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復習提問]

  (1)碳的單質有哪幾種?

  (2)金剛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質?為什么它們都由碳元素組成卻有不同的物理性質?

  [引言]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碳的幾種單質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為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們學習碳的化學性質。

  1.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第82頁第一段,看插圖5

  (2)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定。

  [講解]  隨著溫度的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它能和許多物質起反應。

  2.碳的化學性質

  (1)碳跟氧氣的反應。

  [復習提問]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什么?

  [學生活動]  練習寫出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講解]  在氧氣或在空氣中,當氧氣充足時,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氣不充足,則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以燃煤的火爐為例加以說明,并指出這兩個反應中有放熱現象。

  [學生活動]  配平碳不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活動]  閱讀教材第83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講解]  將金剛石和石墨分別燃燒,其產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教師活動]

  ①演示[實驗5—4],用木炭還原氧化銅。

  ②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石灰水發生了什么變化?試管里的粉末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反應中生成了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

  ①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實驗,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練習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師提問]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條件是什么?它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講解]  在這個反應中,木炭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去了氧被還原為銅。

  [教師提問]  在燃燒很旺的爐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溫度為什么會降低?

  [講解]

  ①下層的煤,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上層新煤中的碳會反應生成一氧化碳,這個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因而添加新煤后,爐溫會降低。

  ②碳燃燒時放出熱量,碳使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熱量。這就是化學反應中的放熱或吸熱現象。

  [學生活動]  討論如果沒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目的意圖]  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熱能的重要性。

  (四)總結、擴展

  比較碳和氫氣的化學性質,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七、布置作業 

  教材第85頁習題1、2、5。

  八、板書設計 

  第二節  碳的化學性質

  一、碳在常溫下穩定、高溫下活潑

  二、碳的化學性質

  1.碳的可燃性。

  點燃

  C + O2======== C02(碳充分燃燒)

  點燃

  2C + O2======== 2C0 (碳不充分燃燒)

  2.碳的還原性(用于冶金工業)。

  高溫

  CuO+ C  ======== 2Cu +C02 ↑

  現象:(1)有紅色固體生成。

  (2)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高溫

  CO2+C======= 2C0 

  三、化學反應中放熱或吸熱現象

  轉化

  熱能──→電能(如火力發電)、動能(如蒸氣機)等

  四、小結:碳與氫的化學性質比較。

  碳

  氫氣

  常溫下

  化學性質穩定

  化學性質穩定

  可燃性

  點燃

  C + O2======== C02

  (O2充足)

  點燃

  2C + O2========== 2C0

  (O2不充足)

  點燃

  2H2 + O2======== 2H2O

  還原性

  高溫

  C + CO2======== 2C0

  高溫

  C +2CuO========== 2Cu+C02 ↑

  點燃

  H2 + CuO======== 2H20

  九、教學參考

  1.《初中化學教學參考》(1997年第7期)

  2.《化學教學參考》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定性。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 化學教師教學設計優秀教案(精選7篇)

    知識與技能:①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②學會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計算。③學會配制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 化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教案(精選5篇)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化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2.使學生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么要繼續學習化學。3.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了解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4.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 化學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2.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比,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能書寫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3.初步認識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二)過程與方法1.學會通過生活常識對物質性質進行簡單歸納總結。...

  • 第二冊鹽的化學性質(精選3篇)

    備課組初三化學備課時間10月27日備課地點接待室參加教師金水鳳、王紅軍、趙坤缺席教師無備課內容《自然科學》第六冊第一章第四單元:鹽的性質備課過程學生基本知識情況分析1、 學生在學習過第五冊、第六冊前面的幾節后,對金屬的活動性有...

  • 第一冊 課題1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精選2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①了解化學的研究范圍、定義。②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進程。③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描述事業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二、教學重點①...

  •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學案(精選3篇)

    章節第21~22課時課題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學科主備人審核人班級學生姓名使用日期月 日學習目標: 1、記住祖沖之、圓周率;《齊民要術》、賈思勰;酈道元和《水經注》;記住書法上的王羲之、繪畫上的顧愷之以及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

  •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①了解化學的研究范圍、定義。②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進程。③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描述事業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二、教學重點①...

  • 碳的化學性質教案(通用8篇)

    一、設計思路1、關于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的教學。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考的驅動性。認識到化學就在身邊,進一步認識“性質決定用途”。實物展示:用墨抄寫的古書。...

  • 碳的化學性質(精選2篇)

    教學目的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思想教育:通過碳與氧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不同,滲透物質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既決定于物質本身的性質,又決定于反應條...

  • 2023屆中考化學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精選2篇)

    九年級化學專題復習資料三 元素及化合物知識一、復習內容和要求1.知道空氣的組成、污染物和污染源,培養環保意識和對防治空氣污染的建議能力。2.通過對氧氣物理性質的學習,學會通觀察及簡單實驗了解氣體的物理性質。...

  • 九年級化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国产视频 | a∨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 | av免费资源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 激情五月开心婷婷深爱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动漫 | 国内在线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大片精品永久免费 | 青青色综合 | 日韩激情网 | 香蕉丝瓜榴莲在线观看 | 中国少妇内射XXXXⅩ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69国产盗摄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老司机精品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 九一视频在线 | 7788理伦影院 | 三年片免费大全国语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曰 | 国产夫妻原创自拍 | 欧美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 男女69视频 | 国产高清片 | 在线观看av黄色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一区二区最新免费视频 | 国产一线产区二线产区 | 欧美日本久久久 | 亚洲欧美黑人深喉猛交群 |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 沦为公交两奶头春药高潮迭起 | 欧美国产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