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幾個要素
三合鎮中學 劉永紅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我們語文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思想沖擊,大家一直在探索、實踐、反思中尋求一種能體現新理念、新思想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探索中,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要具備以下三個要素,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彰顯獨特的個性。
一、語文教學應有情感性
語文是一塊充滿情感的天地,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積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給學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標準,老師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真摯情感。鑒于此,語文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語文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產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感情。例如∶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時,要使學生理解作品中描寫的祖國遭到敵人蹂躪和侵犯時,人們所表現出現的憤怒與憂慮,正是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的表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充滿著親子之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魏巍的《我的老師》,謳歌了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師生之情……用這些愛祖國、愛親人、愛老師的感情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使學生逐漸脫離低級趣味而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才會使學生產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語文教學應有開放性
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封閉和預設,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開放,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意味著由預設的固定程式轉向超越目標的即興創造。語文教育的開放性,一是指教學的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本,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文靈活地處理。比如,適當地旁征博引,適當地聯系社會生活,讓學生的心靈有一個比較廣闊的飛翔空間,放得出去,收得回來;二是指學生對課文的認識理解可以不求統一,允許學生對老師的講解質疑問難,允許學生保留獨立見解。記得一次在教學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公開課上,執教老師向同學們解釋“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的大概意思是:在一個蒼茫悲涼的黃昏,詩人手持馬鞭,揮馬南歸……話未說完,一位同學舉手問:“老師,何以見得是黃昏呢?”老師說:“從‘白日斜’三個字可以看出。”那位同學又繼續問:“老師,早上的太陽也是斜著的,為什么‘白日斜’一定就是黃昏,而不是早上呢?”是啊!“白日斜”為什么一定要指黃昏而不是指早上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們許多語文教師的深思。語文區別于自然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答案的模糊性和豐富性。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知識背景、個性因素和生活經驗就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只有承認和維護學生的獨立思考的權利,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三、語文教學應有靈活性
新語文課標強調: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面對新教材課文多、容量大,而用于語文教學的課時又相對少的矛盾,靈活地處理教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有時可以以讀代講,有時可以以講代讀;有時可以以背代講,有時可以以講促背;有時可以以學生自己整體感知為主,有時可以以老師深入引導為主;有時可以以寫為主,有時可以以說為主……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課雖無定法,但卻需講究教學方法。我們就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的內容,靈活地運用教學策略,選擇恰當的方式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把教材當作教學的基本材料,讓教材為我所用,主動地尋求適合學生特點的一切有利于教學的東西,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 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總之,語文教學的情感性、開放性和靈活性來自于語文教師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滿懷愛的激情進入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就一定會魅力四射,風采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