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活”起來
梁平縣合興初中 楊小力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要求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要求語文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思維“活”起來,有積極的參與意識,在快樂中學語文。做為一個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活”起來呢?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 給學生“活”起來搭建一個平臺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
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文本,充分考慮學情,積極思索教法,精心設計學生入門的臺階,循循善誘,讓學生逐步進入學習的主題,達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忙,有文可作。例如,初中一年級第一單元就是關于人生的話題,其中有一篇關于生命的課文《生命生命》,把生命這一嚴肅、沉重的主題,擺在涉世未深的初一學生面前,未免深奧。如果以人生閱歷較豐富的教師的理解去闡述生命的意義,學生只能睜著疑惑的眼睛看著你,甚至會覺得枯燥無味。如果先提出一道誘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搭建一個學習的平臺,讓他們一步步去領會,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請舉例說明“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于是學生討論開了,從精忠報國的岳飛到全心全意為人民的任長霞,從賣國求榮的秦檜到走私行賄的賴昌星,正反對照,強烈鮮明,問題的探究由軀體的“生與死”推向精神的“生與死”,在這個基礎上再來看課文,學生就不難把握文章的主旨: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于我們自己掌握。
二. 給學生樹立“活”起來的榜樣
我們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文學”教學,文學教學到底要追求什么呢?有人說是“與詩共舞”,這很形象,這里的“詩”并非文體意義上的詩歌,而是“文學”。“與詩共舞”意味著你不是學步者,只在意“步法”和“節奏”。你用你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去體驗,你在說“詩”,“詩”在說你,生命的律動與“詩”同在。這就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激情語文。
要讓學生進入語文激情的境界,首先語文教師要有語文的激情,要全身心地投入語文教學之中,達到忘我的境界。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些語文教師的形象就是充滿激情的典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讀書到動情處“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雖不是在指導學生讀書,但他充滿激情的表現給學生做了極好的示范,以至學生“疑心這是最好的文章”。《最后一課》中的
激情傳遞人生,激情散發熱情,激情表達活力,激情體現生動,激情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教師用激情演繹課堂,讓學生活起來,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 給學生醞造“活”的環境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運用母語,指導學生通過語言的實踐形成語言的能力,具體而言,即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實踐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領悟語言、形成語感,進而形成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先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要培養語感就得給學生醞造一個語言環境。這就要求語
導語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茫茫夜空,皓月千里,引人遐想: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人們被月亮的美麗和神秘所吸引,多少詩人為之詠嘆:“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多少科學家為之傾倒:“水星”計劃,“阿波羅”登月------從古代的“嫦娥奔月”到今天宇宙飛船多次降臨月宮,月亮神秘的面紗正逐漸被掀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現在讓我們乘著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飛船,去一睹月亮的芳容,去追問“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去探尋她的奧秘吧!
在沒有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情況下,用這詩一般的語言的能很快激起了學生興趣,引起遐想,進入創設的意境中。
結束語:燦爛的月亮文化,全新的科學研究,和月亮有關的一些神秘事件,無不在預示著:月球是顆不尋常的星球。人們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球的了解仍然是不夠的,月球內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討,月球上還有無數寶藏等待我們去開發。我們相信,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和人類空間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會徹底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去“奔月”旅行,到月球上去探親訪友,我們一定會領悟到“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仙宮妙幾景,一定會體驗到“乘風歸去”的瀟灑飄逸!寥寥數語,讓學生頓生求知之心,探求的欲望。將語文教學與引導學生探索進取有機結合起來。
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既反映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也展示了語文教學藝術性,它是沒有止境的科學,也是永遠不會完美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