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網絡語言,分清場合是關鍵
無錫市蠡園中學 倪愛琴(05年9月)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網絡語言應運而生。網絡語言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在網絡交際領域中使用的語言形式。它與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際活動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從不太嚴格的意義上劃分,廣義的網絡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硬件、軟件、病毒、寬帶、登陸、在線、聊天室、局域網、防火墻、瀏覽器等。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網吧、觸網、黑客、短信息、第四媒體、基準網民、電子商務、政府上網、虛擬空間、注意力經濟、中國概念股、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如美眉、大蝦、斑竹、恐龍、菜鳥、公雞、酒屋、東東、醬紫、瘟都死等。狹義的網絡語言僅指第三類。
從這一類網絡語言的詞語構成來看,有的是諧音詞語,如“美眉”,只是將原有詞語“妹妹”的讀音稍加改變而已;有的是外來詞語,如“調制解調器”俗稱“貓”,而“貓”又是英文M od em的音譯;有的是縮略詞語,如BBS是英文Bulle tin Board System(電子公告牌系統)的縮略,JJ是漢語拼音JieJie(姐姐)的縮略。還有的是符號詞語,如用鍵盤上的不同鍵可以組合出許多表情符號(如“:-)”表示笑臉)。從這種意義上說,符號詞語是把有聲語言中的體態語創造性地運用到了網絡語言中,屬于副語言的范疇。不難看出,狹義的網絡語言具有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人情味濃、個性化色彩強等特點,特別為廣大青少年朋友所接受和喜愛。這一類語言在整個網絡語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它對我們的傳統語言沖擊最大,引發的爭議也最大。
我覺得對于這類網絡語言,我們應該抱一種寬容的態度,首先,這種狹義的網絡語言的產生和使用都有其特殊的場合。它產生于相對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交流在這里變得更為隱蔽,網絡語言就成為年輕人在網上彼此交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符號了,也成了他們表現其個性的一種標志。據統計,到2005年7月22日,中國網民首次突破了1億人,其中青少年占據了很大比例。這個網絡群體有著不可低估的創新能力,他們不斷創造著屬于他們的豐富、鮮活的網絡語言,并且非常迅速的傳播、流行開來。但有很大一部分的網絡語言只適用于網絡交流這一特殊的場合。下班了,沒有誰會在辦公室大叫“886”;稱贊漂亮女孩,誰也不會說“你真是個PLMM”。所以,我們根本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其次,語言也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F在,已經有一些網絡語言逐漸被大家所認可并接受,成為了傳統語言的一部分新詞匯,這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所以也不可否認,一些好的網絡語言是對漢語的一種改進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漢語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其實,國家語委早就就網絡語言有過表態:“是否規范網絡語言并不是非常重要,關鍵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成俗后,我們就可以接受!睉撜f,國家語委的態度是積極、客觀而且公正的。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字典中會新增很多豐富、鮮活、極富表現力和生命力的網絡詞匯。
但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生語言中出現的網絡化現象卻很是擔憂。中學生和年齡特殊使得他們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卻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網絡語言的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以及強烈的個性色彩,非常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但不分場合的使用卻給學生的語言規范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周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偶’(我)非!★垺(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匹薩餅、麥當勞)……”
如果沒有括號內的注解,相信很多人看了這段文字都不知所云,但這就是一位中學生作文中的一段。這種語言放在作文中,估且不論能不能看懂,對于語言的規范性是一種極大的沖擊。我們都知道,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再到小篆、楷書,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特歷史和頑強的生命力,但在這樣的文章中,你還能看到這獨特的方塊字的魅力嗎?我實在看不出“偶”和“我”之間有何關系,“稀飯”和“喜歡”又為什么能通用,如果我們以后看到的文章都變成這樣,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領略文字語言之美。
上文講到,對網絡語言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但一定要注意擺準它的位置。作為書面語言,語言的規范性必不可少。一位網友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網絡語言就像休閑服,正規語言就像禮服,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既然是網絡語言,就在網絡這一特定場合使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是正規語言較好。”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也有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薄皩W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碑攲W生們沉湎于網絡語言的新奇,把怪詞、別字當作了幽默,把不規范的語言變成了調侃,網絡語言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傳統語言的學習,影響了民族語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且容易助長年輕人的浮躁的風氣。因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大力推行普通話的規范性教育,逐漸培養學生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網絡語言。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規范的同時,自己一定要堅持原則,擺正網絡語言的準確位置,分清使用的場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以身作則,規范漢語言的使用,身體力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正式場合使用規范的語言。這是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