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教學創新的幾點意見
----------lhwqxl
邱興莉
在一所封閉的學校里,教學創新可以拓寬學生的求知視野;在一所教條的學校里,教學創新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在一所陳舊的學校里,教學創新可以為學校注入源頭活水。教學創新是一個教師的立身之本,沒有創新的教師是不會受到學生們歡迎的。那么,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怎樣才能做到教學創新呢?
一.改變 “惰性”,培養能力。
教師的教學創新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培養自己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得出新成果的一種教育手段。
語文教學中,教師容易陷入教育的“惰性”,有語文學科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語文教師主觀方面的因素。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使課堂教學可能走向概念化。語文學科的支配性特點,又使得讀者的閱讀容易受到作者的影響,遵循作者的主觀意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改變這種“惰性”,不滿足于書本或生活中所給予的知識和經驗,使自己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善假于物,引導創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更何況現代的語文教師呢。
語文教學所假之物,不是別的東西,語文基礎知識是也。語文教學創新不能離開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條件下,才能提高閱讀欣賞的能力,豐富自己的審美情趣,才有可能對其閱讀的文章做進一步的分析。同樣,語文教師只有在充分依托了語文基礎知識傳授的條件下,才會有語文教學的創新。
三.注意層次,普遍開發。
當代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開發潛藏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創新能力。但由于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的不同,還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創新中注意層次,普遍開發。
在一節語文活動課上,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對全班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做了充分了解。我設計了“那一天”這個活動題目,看似平常的題目,其實就體現了注意層次,普遍開發的原則。
在這次活動中,每一位同學都能由這一題目展開聯想。絕大多數同學都能聯想到過去的某一天發生了某一件事情,思維敏捷的同學還想像到了未來。這樣的開放性題目能夠激活同學們思維力、創造力,使他們主動去探究。同時,也照
顧了一些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都較高的同學,讓他們縱橫馳騁,天馬行空,任意發揮。
四.調整體系,合理整合。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它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培養。語
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創新中,要大膽調整教材體系,進行資源整合。
語文教師在教學創新中,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按照既定方針,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情境中,在知識大面積的遷移中,樹立創新精神,主動發現問題。還要使他們在自己原有語文知識積淀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獲得更多新的知識。
語文教師在教學創新中,應當針對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及認知方式不同的特點,將教材體系做適當調整安排,以便學生將知識新舊銜接,從而形成知識的遷移。
語文教師在教學創新中,還必須將學習情境及教材性質解說清楚,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再結合豐富的教學經驗,將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整合,使學生產生新的體會,得到新的知識。
總之,語文教學創新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要求語文教師應當是創新者。它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如果語文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學就富有了創新的活力,就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做到探究性學習。一旦語文教師做到了教學創新,那么他就可以自豪地說:“我跟上了當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我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