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活水見精神
金華市十六中學 宋航
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一,就是教材改革,初中教材的改革正在走向“一綱多本”,語文教材的面目變得清新了,活潑了,語文的課堂教學也如同吹皺了一池春水,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奇怪的是,在不少的新語文課堂觀摩活動中,尤其是在初中語文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老和尚”用陳舊的語調、按部就班的節奏念著“新經”,卻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具體表現有:1、仍然沿襲傳統教學中條分縷析的教學方式,將鮮活的文章拆解成“知識點”,將文本解讀等同于模塊化的、類型化的科學性操作。2、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仍然沿襲了傳統的由教師“包打天下”的模式,講素質教育得不到“分數”,講分數就不得不放棄“素質教育”成了初中語文教學繞不開的怪圈。3、學生一不小心仍然成為書本的奴隸,學生仍然不是那么熱愛語文課和語文教材,似乎再新鮮再活潑的文章只要成為教材,就成了學生的“死對頭”!4、教師的教學方式雖說多了一些鮮活,多了一些開放,但總體上,仍然是將學生牢牢地控制在語文教師的“掌心”,學生只是成了跳得比以前活潑一些的“傀儡”。
在考試制度、升學制度未有根本性改變的狀況下,尤其是在追求“簡單”“實效”的風氣中,語文教師很難以始終一貫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來推進教學改革,在整個教育理念未出現根本性的顛覆性革命的時候,語文教師以個體的力量,很難實現新課程的基本目標。
然而,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是,當我們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進程時,某些矯枉過正的做法,是否使我們不是越來越接近新理念,而是越來越離開新理念?新課程理念是否就是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格格不入呢?在語文教學歷史上發生了歷次改革中,是否有一些東西是沒有變化的?是否有那么一些東西被當成“公理”而沉淀下來了?是不是為了實踐新課程理念,就必須毫不吝惜地將傳統教學中的某些行之有效的東西徹底拋棄呢?
這是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語文教師可以將任何課文上得“面目可憎”,語文教師在揚棄傳統教學方式時,是否需要考慮到傳統的語文教學在提高國民的語言素養上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呢?
我們擔心的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并未真正透悟,而傳統教學中的一些精華積淀卻一點點漏失,我們的語文教師的教學成為了最為簡陋的教學!傳統的語文教學培養出許多像魯迅、朱自清、郁達夫等這樣的語言大師,而我們的所謂現代的語文教學,卻往往缺少真正的語文之魂。
其實,傳統的語文教學很講究一個“活”字。只是在現代的新概念新名詞的沖擊下,它的“曝光率”少多了。
怎樣使學生對語文一見鐘情、一見如故,對語文教材愛不釋手呢?老一輩的語文教育學專家
一個“活”字,凝結了眾多成功的教師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體現了語文課教與學結合的最佳境界,堪稱教法精髓。這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活”就是教無定法,就是對模式化、類型化的挑戰;“活”就是對學生的充分的尊重,使語文課堂成為有生氣的、充滿人情味的課堂,就是“活”;“活”就是對課文的新鮮的解讀,對學生對課文解讀的充分尊重;“活”,就是師生之間的那么一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關系。
遺憾的是,在我們背誦著新課程的眾多新詞匯新名詞時,我們卻學不會起碼的“活法”了。反而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半死不活。君不見,不少公開課為了上出“理論”上出“理念”,為了有那么點“合作”“探究”“研究性學習”,強按牛頭喝水,不管對新理念理解得透不透,掄起板斧就往前沖,結果是我們的學生在一片令人暈乎乎的“理念”烏云籠罩下,遠離了我們的語文最本質的東西。
怎樣才能把語文課教“活”,從而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悅呢?筆者以為,教師必須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學過程 的優化上。教學是一中平衡的藝術,在教材、學生、教法之間,需要一個精妙的平衡過程。教師就是那個高明的走鋼絲的大師。沒有吃透學生的心理,沒有創設適當的情境,沒有對學生的愿景的關切和人文的關懷,語文教師顯然是無法將課堂“活”起來的。
要使課堂成為師生活躍的共同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學過程 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和余興未盡的尾聲。而這種境界的實現,筆者認為,至少要把握好三個環節。
一、激情導趣,創設良好氛圍
李陽瘋狂英語的成功,著名演講家的精彩演說,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那就是課堂應該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怎樣創造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自然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的環境,有一個成功的開端呢?首先,語文教師要做有心人。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認為,興趣像柴,可以點燃,也可以搗毀。興趣的“柴”在每個學生的腦子里存在著,區別不在于學生興趣的有無,而在于教師是點燃還是搗毀。教師要用心去點燃興趣之火,其次,用情去添加柴火。夏丐尊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情”是一種巨大的“教育潛能”。用心去研習文情并茂的教材,蹲下身來用情來傳遞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使課堂產生某種微妙的情感效應,使學生如沐春風,從而達到其樂融融。一堂課的序曲——導語 的創設,是激發興趣的良好契機。比如,我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先向學生描述了自己記憶中的一件事:大約四歲那年正月,父親用手推車把我和一只小羊從外婆家接回,下雨路滑,父親一不小心,手推車掉進渠溝,父親慌手慌腳把我救起,又追了一段路,才把小羊撈起來……學生表現了極大的興趣,然后我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童年時最早的記憶是什么事”?學生七嘴八舌回答……等學生回答差不多時,我接著問:“你們知道魯迅的童年是怎么過的嗎?”學生恍然大悟,發出會心的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課本。這段開場白像磁石,把學生的活躍思維又聚攏起來,較快地進入文本的閱讀。
在這方面,似乎被人“遺忘”的語文特級教
二、因文把脈,精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開場白的興趣是直接而短暫的、不穩定的,在教學的主旋律階段,仍要不忘持續地煽風點火、無風起浪。具體到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處理,最忌的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課堂上的智能領域通常表現為定向、規則、有序的能力訓練,整體感知課文,沿波探源,把握文脈,感受情感。義務教育課教材有一個能力訓練的整體安排,教師當然要了解每一個單元和綜合性學習、每一課的訓練在整體訓練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確定教學內容時,要從整體入手,做到階段目標明確,瞻前顧后,防止隨心所欲、孤立地處理教材。但是,教材的序列性決不是對教師的剛性的束縛。教師在貫徹能力目標的時候是能動的,活躍的,所有有利于提升學生能力水平的教學構思和教學方法,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我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閱讀教學時,考慮到編者之所以把它放在整冊的前面,其用意是讓學生春節回校后,意識到自己又年長了一歲了,成長過程中必然需要面對成長的問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側重于表現童稚樂園生活的結束,新的讀書生活給“我”帶來了新歡樂,有失去的,必有新得到的,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爸爸的花兒落了》更接近學生的年齡段,“英子”失去了童年,雖然害怕,“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坎,是害怕還是跨越?文本給了我們以啟發。《丑小鴨》里的小鴨是那么“丑陋”,歷盡不幸和苦難后,他是那么幸福,丑小鴨最終成為白天鵝,故事不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丑小鴨們”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溫暖的叮嚀和囑咐,有心靈的選擇。學習的重點內容確定后,就從教材中選擇最能體現重點的內容進行教學,通過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從分析與理解中得到學語文的方法。如《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就選了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精讀細劃,讀、議、講、練,反復咀嚼回味,從中感受記敘語言確切、生動的特點,感悟“我”的成長煩惱,積累描寫敘述的經驗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這樣,課堂的主旋律扣人心弦,活躍、精當、求實,真正學有所得。
教材的處理是否得當,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靈活度。文本的解讀功夫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遺憾的是,現在的語文教學往往存在“過度解讀”和“過泛解讀”的問題。面對初中生大談“詩意的棲居”、“逃避自由”等等,與他們的生活體驗太遙遠,與他們的思想水平距離太大,我們沒有必要因為新課程標準中一些新鮮的詞匯,而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變成時尚展示會。
三、引入時文,拓寬閱讀視野
雖說新教材所選的文章大多充滿了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很濃,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但從泛讀的角度來說,仍是不夠的。語文學習必須將學生的閱讀經驗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精讀與泛讀的結合是理想的閱讀模式。因而,我又為學生鋪設了一條更加貼近現實的,接引“時代活水”和“生活清流”的管道,即“優秀時文”的課外自讀。還采取張貼、傳閱、朗讀比賽等方法,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展學生的心靈空間,激發學生廣采博覽的興趣。比如,我選取用來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配套的文章就有賈平凹的散文《我的小學》,汪曾祺的《自報家門》的部分節選(有關讀小學部分),以及義烏作家遲月寫的《自言自語》。學生從中的確可以獲得不少營養和啟迪。汪曾祺的幽默,賈平凹的睿智,遲月的娓娓敘說,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悄然沁入學生的心田,撞擊心扉,引發他們吸收內化,再通過寫作,實現新的轉移,作為課后的有益補充——余韻未歇。因此,師生都特別開心!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如此。葉圣陶說,課文只是個例子。沒有活的課堂氛圍,沒有活的課堂設計,沒有活的內容拓展,墨守成規,必將是死水一潭,知識也罷,人文也罷,只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反之,給課堂這小小“方塘”,引進更多的“活水”后,將會呈現出美麗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
“活”的語文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章法,但可以肯定的說,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有許多能夠透視學生心理、關切學生生活(其中重點關切的是精神生活)的作法,許多語文教師也是身體力行的,得出了許多有效的經驗。那種師生共同涵詠、體味、質疑、問難的課堂,可能沒有四人小組的熱烈討論,沒有互聯網的海量信息,沒有多媒體的圖片、視頻,但是,也許更接近語文教學的本質,或者說,是語言學習的本質。當我們倒掉洗澡水的時候,可千萬別把自己的孩子給倒了!這是我們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時刻應該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