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五個層面
黃麗芳 (佛山市南莊三中)
摘要:我們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筆者從巧結包袱、創置情境、以情動人、加工意象和學會發現等五個層面,闡述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指出了語文教育是對學生的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審美能力的途徑。
關健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層面
中國分類號 G799
審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啟真,可以揚善,它具有多種功能,不僅可以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鑒別能力和創造能力,還可以使人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長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健康,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
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十分注重審美教育,并摸出一點“路子”,現寫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具體做法可以歸納為五個層面:
1 巧結包袱 國人為什么喜歡聽相聲?原因不少,但有一點很重要,這就是相聲大師善于結包袱,即先給觀眾一個疑團或一個意外,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懸念。結一個包袱,設一些懸念,會使觀眾或聽眾產生一種關心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這就是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或觀看戲曲電影時的心理活動。作家、導演在處理矛盾沖突時,常常使用各種方法引起讀者或觀眾的緊張心情,以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毛宗崗在《三國演義》回評中說:“讀書之樂,不大驚則不大喜,不大疑則不大快,不大急則不大慰。①”語文教學是藝術,教師也是藝術家,同樣可以在教學中結包袱,設懸念,使學生在心理上引起大驚、大疑、大急,然后獲得大喜、大快、大慰的美感享受。因而,一課的開頭,不論是哪種文體,教師都要精心設計,結好包袱,讓它象磁石一樣吸收學生,使得學生集中注意力,這樣渴求了解事物真相或結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了。 結包袱主要有兩種方法:
1.1 設問 進行審美教育,必須讓學生精力集中,全心全意才行,因而每課的開頭,都很講究。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問題,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狀態。如講授《語言的演變》,我這樣開頭:“同學們,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好講古音。一次,他去叫朋友:‘老兄,汀芒佬!’那位老兄一聽是熟人的口音,就連忙開門,問:‘你剛才說什么?’‘汀芒佬!’那人重復了一次。那位老兄還是不懂,再問:‘什么叫汀芒佬?’‘哎呀,老兄,這是古音,你怎么忘了!’那位老兄一想,才知道對方講的意思。心想:好,你那么喜歡講古音,我非戲弄你一次不可。一天,他們兩個騎馬去趕集,那位老兄笑道:‘喂,你怎么騎你的老母?’那人一聽大怒:‘你怎么辱人母親!’那位老兄微微一笑:‘你不是好講古音嗎?我講的就是古音呀!’那人一聽臉紅紅的,一言不發。請問,哪位同學知道‘汀芒佬’、‘老母’是什么意思?沒有人回答,我就說:‘汀芒佬’是‘天明了’的古音,‘老母’是‘老馬’的古音。”大家于是哄笑起來,這樣,在歡笑聲中。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
1.2 設難 有些課僅僅設問,易流于形式,不是過淺,就是過難,所以,我常常經常設計適度的難題,難難學生,以激起他們探求真善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認真學習課文,知難而進。如講授《藥》,我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古老的名稱叫什么?(同學們紛紛回答叫九州、神州、赤縣、中土、華夏等),對!華夏本來是一家,現在卻分成兩家,而且華家要吃夏家的血,這說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推翻封建社會,人民群眾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么,無數革命先烈要尋求的解救國難的藥方在哪里呢?”這樣把包袱結好,甩給學生們,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了。
2 設置情景 語文審美教育與情景和心境有關,因此,要進行教學,就必然要創設一定審美情景,讓受教育者置身于豐富多彩的審美情景之中,在學語文的特定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在接受審美教育了。 我在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兩個:
2.1 精選審美切入點 審美教育不同于科學知識教育及道德倫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遠性的特點,語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質兼美的美育讀本,但是如果課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那就談不上審美教育了,所以一定要精心選擇好審美的切入點,才能達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審美教育的目的。如講授《荷花淀》,我把比喻作為一個審美切入點,并采用引例對比的方法解讀作品精妙之處。此文中寫荷花,把荷葉比作了“銅墻鐵壁”,荷箭被喻為“監視白洋淀的哨兵”。而已學過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寫過荷花,荷葉被喻為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如“剛出浴的美人”。兩者同是荷花,都用比喻,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呢?引導學生咀嚼品味其中之奧妙——孫犁生活在抗戰時期,描寫的是血與火的戰場上的幾個年輕的女性采到荷花時的感受。白洋淀是保護人民的屏障,打擊敵人的堡壘。在驚心動魄的情勢下,她們對大而密的荷葉舍展開來的形象和高而直的荷箭有力挺起的形象感觸最深,于是選用“銅墻鐵壁”和“哨兵”這些牢不可破和勇健機敏的事物設喻。既生動地描繪了荷花荷葉,又真實地表達了她們的感受,寄托著鮮明的愛憎感情。所以孫犁筆下的荷花充滿陽剛之美。
而朱自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的腐朽,社會的黑暗,屠殺的恐怖,令人窒息。他憎恨這樣的丑惡的現實,憧憬著美好寧靜的生活。當他在萬籟俱靜的深夜散步,看到荷塘月色中荷花靜態的風資,感慨萬端。此情此景,用色彩艷麗,狀態嬌美的事物設喻描寫荷花并寄托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對丑惡現實的否定之情,再也恰當不過了。于是朱自清筆下月光下的有著一種陰柔之美。
兩篇文章都以荷花為本體,都使用了“比喻”修辭,而由于作品的思想內容不同,因抒發感情需要而用的喻體不同,從而創建了不同的藝術境界,產生了“情欲信,辭欲巧②”的藝術效果。這樣,在教學中,學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寫景的有情有序有法,而且還領略了作品語言的美、意境的美。
2.2 創設審美氣氛 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審美主導者。教師如果能運用生動、親切、親切、得體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來創造一種如見其人,如睹其物,如臨其境的審美氛圍。那么這種氛圍,既可以使學生(審美主體)處于情緒感染之中,使其在審美愉悅中得到陶冶,產生強烈的精神享受欲望。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營造這種氣氛。如講授《雷雨》,分角色表演一番,也可以收到單靠語言評析難以得到的教學效果。
3 以情動人,陶冶性情 審美教育是通過美的事物來調動人的心理功能,激發人心理的情感,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得到共鳴 ,在性情上得到陶治。這就是說,審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 怎樣激發學生的情感呢?可以采用下列的做法:
3.1 以情動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劉勰說:“情者文之徑。”所以,在進行審美教育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流露的感情,千方百計地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教師憑借語言的可感性激發學生的情感,用動情的語言傳達動情的事物。如講授范仲淹登上岳陽樓觀賞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見《岳陽樓記》)我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洞庭湖的美麗風光,激發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使他“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悠揚自得,其樂無窮。這就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講,洞庭湖美,岳陽樓美,象這樣的美我國還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賞美,而是在破壞美,糟蹋美。這時,好多學生紛紛發言列舉現象,如“亂丟雜物”、“到此一游”之類,群情激憤。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凈化了思想,點燃了心靈的火花。
3.2 聯想生情 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審美主體)總是處于飽滿的情感狀態,審美感受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或者喜悅,或者悲傷,或者激奮,或者憤懣。教師(審美主導者)只要加以點拔,學生就會因文生想,聯類而想,或者接近聯想,或者相似聯想,或者關系聯想,或者哲理聯想。總之,進行審美教育,要觸發學生的思想感情,物我同一,“融美于心靈”。宋代的邵雍說:“人不善賞心,只愛花之貌;人或善賞花,只愛花之妙。③”(《善賞花吟》)這里講的就是聯想,即花的姿態、神韻,與人類執著、自由、進取以及愛生死的心理相溝通,從而產生精神上的愉悅。
4 加工意象 意象是一種在觀念形態上再造或再創造現實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在審美教學過程 上,學生會在其感情、理性的驅使和制約下,調動原有的知識、生活等先行想象,從而形成源于作品又異于作品的意會形象。魯迅說:“看人生是因為作者的不同,看作品是因讀者的不同。”因讀者各自想象力和想象范圍的不同,自然所產生的鑒賞意象便不盡相同。可以說一篇作品在一千個讀者的心目中會產生一千種意象,是一個大同小異或小同大異(這是比較少見的)的意象。馳騁想象的過程,就是加工意象的過程。 加工意象的方法也和兩種:
4.1選好意象審美的話題 我們在審美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造好加工意象的話題,讓學生形成主觀感性意象或游離性意象,使其想象自由靈活、豐富多彩,但又不是隨心所欲、憑空臆想。我在講授《孔雀東南飛》時,擬定了下面了幾個話題:1、劉蘭芝的容貌美、形體美、風度美,2、關于焦劉的愛,3、焦、劉等人的性格特征,4、假如我是焦仲卿,5、假如我是劉蘭芝等等,使學生帶著問題直接與作品對話,而不是消極被動地、簡單機械地接受作品內容,在對作品加以馳騁想象的再創造中,學生得到了審美的愉悅,正如歐陽修所說的“必得于心而會于意”(《書梅圣俞稿后》)。
4.2 體會審美意味 一個審美對象離不開真與美,是真、善、美的統一,它一般都有“意義層”與“意味層”,“意義層”是指對象顯示的社會功利方面(屬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它具體、直接;“意味層”,只能領會,不能具體說出,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樣才能體會審美對象的意味。如《早發白帝城》,講李白朝辭暮宿,千里之遙,一日即歸。“千里”與“一日”的對比,顯示出速度,具有強烈的輕快感。又以聞猿聲的聽覺來反襯舟行之速的視覺。水流湍急,一葉輕舟,如開弓之箭,急行如飛,瞬息之間,已穿過萬千山峰了,如電影的快速鏡頭撲撲閃閃,又象三峽急流奪路而去。但只滿足這些,則只是表面的。我們還應體察到這首詩不僅有外在的速度,而且有內要的律動——情緒律動。這就是意味——言外之意。而比這首詩前一點時間寫的《自巴東舟行徑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辭》,李白就沒有這種感受了,詩的速度是緩慢的“辭山不忍聽,揮策還舟孤”,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的嘆息聲。為何會有兩樣?原來“晚回”正值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心情沉郁,景象蒼涼,速度、旋律自然沉緩。“早發”即不同,詩人一旦遇赦,心情輕快,景象流走,舟行如箭,正是透露了詩人情緒的對象化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地去揣摩、捕捉、追尋,其目標主要是包裹在形式外殼下的作家的情感、經歷、意蘊,才可能達到“味之者無窮”的審美境界。
5 學會發現 審美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學生在學習中,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而且也由于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經歷有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失真的現象,這就需要老師引導、訓練。其方法有:一是平時課堂上注重引導,作業 及時評點、發揮文學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世界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美,要教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說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史學家勸人為真,教育家勸人為善,藝術家勸人為美。審美教育要兼有三者之長,既勸人為真,也勸人為善,更勸人為美。我認為這應是我們所追求的審美教育的目標。
參考資料:(因調動,很多資料找不到,所以拖了這么久都沒有完整,敬請原諒,并給予補充。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