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文學作品課堂教學的思考點滴
研讀本我 剖析自我 實現超我
-------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讓現代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科學、有效、扎實地綻放出絢麗的奇葩?清人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說治學有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竊以為現代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也應體現出三個層次:研讀本我---剖析自我----實現超我。在課堂上,通過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研讀、剖析及超越,實現現代文學作品課堂教學的語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怎樣理解這三個層次呢?具體分析如下:
一、研讀本我。《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6月)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第四條中,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請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所謂研讀本我,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文本,解讀文本,本我即文本。既然是現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那么,現代文學作品的具體文本就是閱讀之源,教學之本。只有把研讀文本抓好,才能完成閱讀教學的目的,實現閱讀教學的飛躍。在這個階段,我們應在尊重文本、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多層次,多角度引導學生反復咀嚼文本,讓陌生的文本變得熟識,成為學生的朋友。那么,具體關注文本中的那些內容呢?從宏觀的角度講,要弄清作品的結構層次,段意層意,風格特色,藝術手法,寫作意圖,思想傾向,感情基調等等,能夠對全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總體的第一印象;從中觀的角度講,要弄清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簡介,主要情節,重點段落,形象分析,語言積累等等,能夠對文本的了解更全面更細致;從微觀的角度講,要弄清字詞的行音義,詞語的使用,要品味語言,要琢磨典型片段的內涵等等,多多益善地積累語言。通過充分挖掘文本的語文知識,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這個階段,本身沒有生命的文本,通過有計劃的閱讀,讓學生去體味其中妙不可言的美趣,為進一步揭示其蘊涵的生命價值作好鋪墊。換言之,就是在研讀中賦予文本以生命。學生也只有讀熟、讀透文章,甚至對一些重點的句段達到成誦般深刻的印象后,才能真正比較詳細的了解文本,才能透過文字的表面直達作者的內心深處,體會到作品所蘊涵的深意。同時,通過對文本語言的玩味與品讀,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文本語言本身的文辭之美。總之,只有精心研讀文本,無言的文本,才能為渴望的眼睛敞開她那比海天還要寬廣的胸懷。
鑒于此,我上《信客》時,在這個層次設計了七個環節,約27分鐘來解讀文本。這幾個環節是:1、引入新課后,析“信客”中的“客”字;2、簡介作者;3、檢查字詞;4理結構,明段意;5、明確信客的工作;6、明確信客的生活景況;7語言特點等。目的就是讓學生熟習文本,了解信客,走近信客,為后面揭示信客的精神品質作好充分的準備。
二、剖析本我。這個階段可以說仍然是研讀文本,但已由文本本身的研讀而進入對作者內心的剖析。文學作品皆是借助鮮明的形象、或委婉或直白的情感示意來表達作者的意志,所以,所謂剖析本我,就是通過對文本中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剖析后,沉淀出作者在文中想要示意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沉淀出作者在文本中期望彰顯的真善美,本我就是作者。盡管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一千個哈姆萊特身上所綻放的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在一千個人的眼中是一樣的。因此,這個層面的教學,就是通過對文本的深度研讀,借助文本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讓學生觸摸到其中所傳達出來的人文精華,因為這不但是作者理想的精神向往,更是浸潤讀者、教化讀者、幫助讀者獲取人性美的特質和載體,是作者期望和讀者歸依的共同的精神家園。無論多么華美的辭章,缺少了這些人性中真善美的內核,還有什么意義呢?剖析自我,就是要剖析出自我(作者“我”)在文本中賦予的人性真善美之光。如果讀不出文本的人文精華,如果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那么,即使“讀書破萬卷”又有何益呢?在這個階段,授之以漁遠勝授之以魚。教師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內核時,更要啟發他們弄清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內核方法。
為此,我在教授《信客》時,用了約10分鐘時間,來揭示信客誠信為本的精神品質。前面通過對信客的工作和生活情況等方面的文本解讀,學生已經明白信客不僅工作辛苦,而且收入低,多病痛,遭誤解等等,但他仍然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實無私的奔走于城鄉之間。他那風塵仆仆、疲憊不堪的背影,在天地間定格成一幅蒼涼卻令人潸然淚下的動人畫面。寬厚善良的信客,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呢?正是通過這一看似矛盾形象的剖析,學生逐漸明白了,那時因為信客始終有一個做人的基本理念----誠信為本。正是這種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芒,照亮了信客的胸膛,讓飽經滄桑的他能始終平靜的面對每一天。而在誠信日漸缺失的今天,秋雨先生給我們塑造這個形象目的何在呢?這不能不讓讀者深思。文學作品中正是通過賦予形象的這些精神價值來彰顯作者的內心世界。不過,有時,讀者結合自己的實情,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會遠遠大于作者的期望。學生明白了人生于世,誠信為本的道理后,我趁此引導他們明白,《信客》主要是從誠信的角度談人性之美,其他文學作品可能要換從另外的角度去推崇一種精神品質,不管怎樣,這些都是人性中的真善美,閱讀文學作品,就要讀出這些深層次的東西。要讀出這些深層次的東西,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意象)是關鍵,是開啟作者心靈之門的鑰匙。從課堂上來看,解讀文本到位了,學生是完全能夠縱深理解的。
三、實現超我。前兩個部分談了研讀本我(文本),剖析自我(作者),這些我個人覺得仍然還停留在文本的范疇。古人說:文章經國事。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告戒我們:“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6月)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第七條中,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所謂實現超我,就是通過閱讀,學生在其過程中受到教益和啟迪,增張才干,提升品位。超我指讀者獲得精神的升華。也只有個體的不斷超越,才有群體的不斷超越。
在這個層面,至少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自我超越。第一,語言方面。即吸收文本中的語言精華,如佳詞妙句,語言風格,特色語言形式等,提高自己語言的駕馭能力、表達能力、感悟能力、鑒賞能力。第二,閱讀方面。即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開闊閱讀視野,豐富閱讀內容,逐漸視閱讀為一種生活需要,達到“愛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目的。第三,精神方面。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借助文學作品中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惡丑的抨擊,熏陶、感染、打動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其明是辨非的能力。讓他們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并能逐漸自覺弘揚人性之美,鞭笞人性之丑。能正視假惡丑,珍視真善美,從而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優秀品質。我很重視這個環節。我堅信,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美的光芒,一定能照亮那些尋求真善美的眼睛。我們熱愛人性中美的東西,但也無法回避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我們用什么來揚美抑丑呢?多閱讀一點經典的文學作品吧,讓經典文學成為孩子們的精神食糧。
在《信客》的教學中,我花了約10分鐘來做這件事。設計了三個環節。1、閱讀兩則誠信小故事,再聯系課文,讓學生明白誠信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2、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把誠信落實。3、小結語言特色。并學習這種語言風格課上給信客說一句話;課下,為信客寫一則200字左右的墓志銘。
當然,“研讀本我----剖析自我----實現超我”這三個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有所滲透。比如,品味語言時,自然會涉及情感等因素;而對形象的分析,必須以文本為基礎,決不能空穴來風。
現代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很復雜的命題,而課堂上學生所接觸的那點東西較之學生能對現代文學真正熱愛,尤滄海之一粟。我們無法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現代文學的世界,但愿我們能引領他們,一生快樂的徜徉在博大精深的文學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