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巧打造——《趣味作文系列》課件創意
半壁江山巧打造
易飛平
內容提要: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的獨特優勢,精心設計,巧妙構思,開發系列趣味寫作課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集趣味性、知識性、針對性、啟發性、藝術性于一體,以精彩的畫面、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動聽的音樂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引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以生動活潑的導語 、深入淺出的指導、生動貼切的范例、妙趣橫生的練習和別具一格的形式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導向資源、素材資源和操作資源的引導啟發下,輕松愉快地悟出寫作規律,掌握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并在情緒高漲、興趣盎然之時進行寫作訓練,水到渠成,佳作疊出。力求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如春起之苗,天天向上,讓寫作教學走出廣種薄收的低谷,走向一片嶄新的天地。
一、開發意圖
縱觀語文界的現狀,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寫作教學長期處于低谷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封閉式的傳統教學讓學生產生了厭倦作文的心理定勢,怕作文是學生的通病,往往是面對一方黑板,一道命題,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咬斷筆桿,直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苦不堪言。
面對這種狀況,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改教研經驗,試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的獨特優勢,精心設計,巧妙構思,開發系列趣味寫作課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集趣味性、知識性、針對性、啟發性、藝術性于一體,以精彩的畫面、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動聽的音樂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引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以生動活潑的導語 、深入淺出的指導、生動貼切的范例、妙趣橫生的練習和別具一格的形式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導向資源、素材資源和操作資源的引導啟發下,輕松愉快地悟出寫作規律,掌握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并在情緒高漲、興趣盎然之時進行寫作訓練,自然水到渠成,佳作疊出。
筆者將自己設計的課件用于寫作課堂,實踐證明:一堂多媒體寫作指導課下來,學生已愛上了作文,一個系列的精彩訓練更讓學生迷上了作文課,自然將寫作視為一件樂事,爭著練筆,不吐不快。
如此,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學生的寫作水平則如春起之苗,天天向上,寫作教學,從此走出廣種薄收的低谷,走向一片嶄新的天地。
二、課件特色
1、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依照寫作規律,針對學生特點,精心設計課件劇本(腳本),力求新穎、別致、實用、高效,有獨到之處。增強交互性。每個課件設置趣味練習,讓學生參與學習,直接輸入文字,表達思想,驗證學習效果。
2、構思巧妙,結構縝密,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欄目豐富,內容完備,容量大,擴展清晰,指導、揣摩、領悟、借鑒、創作一氣呵成;欣賞、想象、思考、訓練、深化力求符合學生特點。用老師與兩個學生(思文與思語)對話的互動形式巧妙展開。
3、味作文力求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匠心獨運。圖文并茂,聲情兼備,大視野,全方位指導,發散思維,提高素質,快樂寫作。
4、選材構思,盡量求其精妙,彩頁動畫,盡量求其精美 ,例文示范,盡量求其精當,課引練習,盡量求其精彩。
5、循序漸進,引其拾級而上,盡覽作文好風光,讓你入寶山且滿載而歸。
課件囊括的觀察,積累,寫人,記事,寫景,寫物,說明,議論,等寫作技巧。
6、有了它,讓基礎差的學生將有了一副堅實的拐杖,基礎好的學生則如虎添翼。
孩子愛看電視,連續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累,是因為有趣;孩子不愛寫作文,是因為作文枯燥乏味,令人頭疼。使用多媒體巧教巧學作文如同看有趣的電視,精彩的畫面,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動聽的音樂,美妙的意境,娓娓道來的點撥及妙趣橫生的故事讓學生樂此不疲。
三、板塊、欄目創意構想
1、趣味故事
每一知識點前面都有一個趣味故事,由這段故事引出下面要講的知識點,故事制成動畫,全部內容不拘一格,但要以主人公的活動(所見所聞)為線索。
2、精點妙撥(寫作指導)
本部分為寫作的理論指導,理論指導是整個軟件的主體,講解時盡量全面透徹,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適當引用范例,所有范例都應配有情境動畫或圖片。
3、 他山之石(例文示范)
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基礎上,精心挑選一至兩篇與本內容密切吻和的優秀范文,鞏固與驗證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悟出規律,做遷移訓練的準備。
4、 鋒芒初試(趣味訓練)
根據本知識點所學技法,設計一至三道新穎有趣的作文訓練,酌情配上動畫或圖片。
5、 開心一刻
每個知識點結束時配一與之有關的趣味故事,讓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快樂中再次鞏固所學知識。
四、劇本(腳本)范例
范例1: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趣味故事
動畫設計:
環境:郊外的路上,輕風拂面,楊柳依依。
人物:文宇老師 思文(男) 思語(女)
故事情節:
周末,老師帶著他的兩個得意門生去郊游,大家談笑風生,心花怒放。三個人說到“朋友”這個話題,文宇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我給你倆講個故事好嗎?”
思文、思語:“好極了!老師你真棒!”(兩人又說又跳)
老師:從前,有一個仗義的人,廣交天下豪杰,臨終前對他兒子講,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思語:“一個半朋友?朋友還有半個的”(思語一臉的迷茫)
老師:“是啊!這兒就是個懸念!你別急,且聽我說。”
老師:“兒子先去了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里。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快叫來自已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了眼前這個并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已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刻,那人能為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已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
思文:“這人真夠義氣,確實是個靠得住的朋友!”(思文豎起了大拇指!)
思語:“那還有半個朋友呢?”
老師:“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里。把同樣的話敘說了一遍。
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里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 ,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不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
思語、思文:“原來這樣!夠玄的了!”(二人作恍然大悟狀)
二、精妙點撥
老師: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跌宕人入勝;云橫斷嶺知何處,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文:什么叫“文似看山不喜平”?
老師:“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是文章要寫得有波瀾,有懸念,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緊有慢,富于變化。這樣的文章不論長短,都能使讀者讀起來歷久不倦,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思語:寫文章為什么宜曲不宜直呢?
老師:這是生活本身所決定的。
客觀事物是錯綜復雜、充滿矛盾和斗爭的。生活中有曲折,文章在反映生活時就應有變化。文章就要這與出它的曲折變化,這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文章寫得曲折,也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容。平庸的寫法,難以表達復雜的生活;簡單的安排,不易表現豐富的內容。平鋪直敘,竹筒倒豆子,倒是很痛快,但是沒有味道。
思文:老師,請你舉個例子好嗎?
老師:好的,有篇名為《獵獅》的小說很有意思。講的是伊莉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尸回家。”三星期后,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里面是一個獅尸。她又趕緊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思文:文章雖然短,但是寫得很巧妙。
老師:對!這是一篇獲獎的小小說,篇幅雖知,卻曲折跌宕,全文憑借順筆與逆筆,掀起三個波瀾: 1、巴布別妻攜弟非洲打獵。(順筆)巴布不幸身亡。(逆筆) 此為第一個波瀾;2、伊莉薇娜要求郵回丈夫尸體:順筆,卻得到一個“獅尸”:逆筆,此處為第二個波瀾3、伊莉薇娜再索夫尸:順筆,弟回電:巴布在獅腹內:逆筆;此處為第三個波瀾。一切在意料之外,在情理之中。
思語:有趣極了!
思文:把文章寫得曲折動人,有哪些章法可依呢?
老師: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一、環環相扣,波瀾起伏,逐層深入,推向高潮。
板書: 一、環環相扣,波瀾起伏,逐層深入,推向高潮。
比如你們喜歡的《武松打虎》,作者沒有直寫武松一下就和老虎相遇,以至幾拳把老虎打死。武松這個形象的塑造,是靠了曲折的情節的。作者為他設下了種種關卡和伏筆,一層一層,一步一步,由緩到急,由弛到張,把情節推向了高潮。先是寫武松驚人的酒量,一下喝了十八碗;又寫他三次看到縣府通告岡上有虎的榜文,但他對這些均若無其事。
思文:我知道,作者寫這些,都是為以后武松打虎的高潮作烘托和鋪墊。
老師:對!聰明!當他上到山岡時,也未寫到老虎,及至老虎真的出現時,武松雖倉惶應戰,但也沒有寫他如何打老虎,而是寫他一躲再躲,在退卻之后,才用棒打去,恰在這時,偏偏把棒打在松樹上,將哨棒斷作兩截,真是險上加險,這樣,武松只得徒手與老虎搏斗,這才更顯出了武松的勇猛。但在寫搏斗時,筆也未放在武松身上,而是集中寫了老虎的兇猛,寫它如何撲、掀、翦、咆哮、掙扎等,盡管如此厲害,老虎最后還是被武松用拳頭打死了,這就反襯了武松的勇猛。作者在這里用了欲張先馳的筆法,在高潮到來之前,作了種種烘托和鋪墊,為高潮“蓄勢”,然后由遠及近,由緩到急,一步一步把武松帶入高潮。這不僅有力地塑造和突出了武松的英雄形象,而且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扣人心弦。
思語:這樣看來,文章寫得曲折,就要勇于創新。
老師:對!你非常有悟性。
思文:那第二個方面呢?
老師:第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巧設伏筆、搖曳多姿。
板書:第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巧設伏筆、搖曳多姿。
老師:你們倆誰來說說四大名著中帶“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帶“九”字的故事?
思文:我先說!有“三打祝家莊”、“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三請諸葛亮”……
(手舞足蹈,一幅得勝者的神情)
思語:還有“三氣周瑜”、“劉姥姥三進榮國府”,……
(用手示意思文不要說完,不甘示弱)
老師:對!你們真不錯,還有“五關斬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九伐中原”等等,這些精彩的故事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甚至要到九呢?作者是不是單純為追求奇特的情節呢?恰恰相反,曲折的情節,正反映了曲折的生活,
思文:老師。第三點呢?
老師:第三是要做到:抑揚頓挫,迂回曲折;有張有馳,節奏分明。
板書:第三、抑揚頓挫,迂回曲折;有張有馳,節奏分明。
思文:老師,你再舉個有趣的例子!
老師:好!讓我想想!
從前,有一個大財主。他的祖母九十大壽時,他決心張羅個大場面好好地為老太太慶祝一番。因此在親朋好友滿座后,又請來本村一位很有文墨的私塾先生來為老太太撰一對聯。老先生將墨蘸飽,對老太太上下量了一番,見她鶴發童顏、正襟危坐、顧盼生輝,猶如仙人。于是低頭略一深思,寫出了一聯:“這個婆娘不是人。”老財主及其兒孫一見,不禁勃然大怒,有的掄起拳頭就要揍老先生。就在拳頭尚未落下去之際,老行先生又寫出了第二聯:“九天仙女下凡塵。”舉座皆驚、皆喜,老財主及其兒孫更是樂不可支。正當大家高興的時候,第三聯又出來了:“兒孫個個都是賊。”舉座嘩然,老財主和兒孫們又怒上心頭,有的又要采取行動。轉眼間,老先生寫出了最后一聯:“偷得蟠桃奉至親。”大家又都轉怒為喜。
思文:這個私塾先生真夠有意思,他好說夕說,最后還是把財主逗樂了。
老師:第一、三聯的確是夠“壞”的,但正是因為這兩聯壞、糟,二、四聯才顯得那么美、好:“這個婆娘不是人”,——原來是“九天仙女”;“兒孫個個都是賊”——能上天宮瑤池蟠桃園里偷來蟠桃為老太太祝壽,這個本事誰有?
思文:老師,老先生使用的是文學手法中的“先抑后揚”的手法吧!
老師:作為“抑”,如果沒有很“壞”、“很糟”的東西去抑,那么,后面想“揚”也“揚”不起來,或“揚”而不“高”。當然,如果根本不用“壞”東西“抑”,而一開始就用“好”東西夸,那么不論如何夸,也顯得很平,比如“這位老太太不平常,就是天仙也比不上;兒孫個個有本事,勝過當年孫猴子……
思文:那最后一個方面呢?
老師:要注意寫得峰回路轉,交錯變化,巧設誤會,引人入勝。
板書:第四、峰回路轉,交錯變化,巧設誤會,引人入勝。
可以運用突轉法。就是在敘述事件的結尾對文章前面的鋪墊來個出乎意料的突然轉折,掀起敘述的波瀾。
老師:對!還可以運用誤會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
三、他山之石(例文略)
四、鋒芒初試
練習一、運用所學的技巧,構思下面兩篇作文,要寫得波瀾起伏,妙趣橫生。
1、深夜,她匆匆地走在大街上……
2、有人敲門……
練習二、以“用奇謀孔明借箭”為題,根據自己了解的故事情節,敘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體會其中的波折與妙筆。
練習三、觀察動畫《重逢》,先設想畫面上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可以想象她們為母女關系,師生關系,鄰里關系,同事關系、忘年交等等,再構思他們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要求情節曲折,有張有弛,有高潮,結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配圖片:一老年婦人與一少婦重逢擁抱)
五、開心一刻(趣味故事略)
五、得失反思
多媒體作文課件不應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呈現學習內容的容具,它應該是關注學習過程的一個具體體現,是可以激發起學生主動投入創作熱情的與興趣,引導學生步入寫作殿堂的一個動態的,具有強大召喚力、啟發性的,可以從中不斷衍化、生成新的思維結果的無限廣闊的空間。它應該是點燃思維火花的導火索,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戶,是學生探索學習的抓手,是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是盡情創造、實踐的自由樂園。這個空間應該有活潑的流動的思維,有鮮明生動的個性,有植根與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
作文課件的啟發、引導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望,攪動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更活躍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的作品產生。這樣動態的、可以不斷衍生的特點造就了課件對學生的召喚力,而其召喚性的大小,應該成為衡量課件質量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
寫作教學還要著意抓住學生的思維興奮點,使平淡處生奇,使無疑處生疑。也只有針對性才有靈活性,作文課件不再僅僅是導入 情境,激活思維指導方法,更應該提供了可供多方拓展的空間,學生的思維是自由的、活躍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寫作課件才能在教學中大顯身手,現代教育技術不可替代的獨特的作用才能充分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