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型作業 ——新課程學習中的“休閑點心”
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只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這道精美的“學習大餐”,忽視了對創意型作業 ——新課程學習中的這道“休閑點心”的研究與制作。真正的學習是不分課內和課外的,我們應該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尋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創意型作業 的設計無疑為這種學習方式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與途徑。
一、設計趣味型作業 ,寓“學”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設計一些很富趣味型的作業 ,讓學生在玩耍或是在溝通情感時學習。大家都很清楚,一到元旦,校園里賀卡就“泛濫成災”,這里有表達和增進友誼的真摯情感,但也有應付或是攀比風氣。怎樣使同學們互贈賀卡變得不浪費金錢而又有意義呢?我們在學生中間提倡自制賀卡,并要求學生能自寫祝福的話語或是摘抄名言佳句,甚至還可以互相出一個題目考一考(當然要很有趣)。元旦過后,在班級里來一個賀卡展覽,并通過全班同學和老師評選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同學們都很樂意這樣去做,他們認為這樣的賀卡才最有意義。
二、設計探討型作業 ,寓“學”于探究之中。
中央臺“感動中國2003年度十大人物”的頒獎典禮結束后,我們馬上為學生印發了獲獎人物事跡和頒獎詞,要求學生利用放假的時間回家與父母或是同學進行探討:為什么他們被評為“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其社會意義是什么?并要求同學們能夠在回校后上交討論記錄。這樣既增進了同學與父母或是同學之間的感情交流,又能夠讓他們在相互探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為了配合校本課程的開發,我們還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一次“聽長輩講故事”的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在假期里能與家人或是當地有一定閱歷的人主動交流,讓他們講一講自己的創業史或是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典故并整理成文。寒假一結束,我們就收到了所有學生的材料,結果真是讓人大吃一驚:內容太豐富了!一本有關本土文化的校本課程很快就可以整理出來。
三、設計實踐型作業 ,寓“學”于實踐之中。
社會實踐活動是每個學校為增進學生實踐知識,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經常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這里就不再重復。
每年我們都會在全體高一學生中開展一次自編小報活動。學生可以兩個人為一組進行編輯設計工作。從小報名稱設計、版面設計到美工制作都要求學生自己完成,并且要求原創內容不少于百分之六十,時間是一個星期,且只能利用課余時間或自習課去完成。自編小報上交后先在全班進行評選,選出優秀作品參加校級展覽,并最終評選出最佳編輯、最佳美工、最佳作品、最佳報名若干,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這一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許多知識,增強了自信:他們在做這項工作之前總認為編輯報紙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卻覺得它離他們很近。
四、設計網絡型作業 ,寓“學”于虛擬之中。
網絡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富有刺激性的東西,許多學校和家長都嚴禁孩子上網,生怕他們染上一些不良習性。其實豐富的網絡資源不僅不應該浪費,而要充分利用。設計一些網絡型作業 ,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為自己服務,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應該想到的事情。
我們首先在網上建立一個師生交流的平臺,利用這個平臺,老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不必面對面就可以進行交流。每到假期,老師利用這個平臺向每一個學生發出電子作業 ,學生只要打開自己的板塊就可以直接答題或是質疑,教師可以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并做出指示。作業 內容可以是具體的作業 ,可以是資料的查找,可以是論壇的討論……這種作業 的優點在于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網絡的心理,而且有針對性和分層次地進行學習指導,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當然,這項作業 的前提是學生和老師都有條件上網。
創意型作業 ——新課程學習中的“休閑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