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創意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能工整地書寫、正確地運用。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兒子創意的精彩和它給母親帶來的震撼,體會作者對創造力的贊賞之情。
3.聯系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句的含義以及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感受“兒子”創意的精彩之處,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創意”的故事:《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準備幾張具有創意的廣告圖片。
學生:了解作者畢淑敏,搜集有關“創意”的例子。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從課題入手,整體感知
1.出示幾張具有創意的廣告圖片,讓學生猜猜這些是什么產品的廣告,讓學生對“創意”有所感知,隨后談談自己對“創意”的理解。
2.引出本課課題:兒子的創意。
讀課題,并質疑。如:兒子的創意是什么?
3.了解作者畢淑敏:請學生談談自己對畢淑敏的了解,教師適當補充。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通過抽讀生字、詞,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
2.聯系生活積累,讓生談談自己對“異想天開”“奢談”“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氣餒”等詞語的理解。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能用簡潔的語言說說。
4.理清文章的脈絡。
(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起因、經過、結果。)
(2)你能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嗎?(起因:1~6段;經過:5~19段;結果:20段。)
三、細讀課文,感受人物思想
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1)從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兒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勇敢)。
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兒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參加競爭激烈的創意征文賽)
(2)面對兒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親是何種態度,她為什么對兒子的舉動不予理睬?(母親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件事不過又是兒子的異想天開,因為母親認為像這樣的事不單是勇敢就夠用,還得有錢。)
2.母親與兒子的不同看法,導致母子之間發生了爭論。讓學生自讀事情的經過部分,找出兒子與母親的幾次爭論,邊默讀邊勾畫,想一想,從每次爭論中能看出什么?并能批注在課文旁邊。(板書:三次爭論)
母親的觀點兒子的想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為“創意”
引導學生填表,相機理解課文。
(1)第1次爭論。
①母親的觀點、兒子的想法各是怎樣?母親覺得一個小學生對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參加這樣的比賽。而兒子毫不氣餒,認為自己知識不多,但有創意。
②從母親、兒子的觀點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母親對兒子的不信任;兒子的毫不氣餒,堅持自己的想法。
③你從哪兒可以感受到兒子勇敢?
兒子敢于實踐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滿信心。
(2)第2次爭論。
①母親的觀點、兒子的想法各是怎樣?
母親認為建筑創意需要獨特的風格,而兒子小時候連積木都搭不好。兒子卻是自言自語地將自己的創意講述給母親聽,用自己獨特的創意回答了母親關于“獨特風格”的疑問。
②分角色朗讀這部分,勾畫出兒子的創意,借機體會“遐想”(悠遠地思索或想象),說說你覺得兒子的創意如何?(兒子的創意的確很有新意,從兒子具體的描述中我們也感受到兒子的創意很具體,并不是隨便的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