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nywu@163
集士港中學八年級語文 王彩虹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正式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提出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現行的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和“寫作口語交際”共同組成單元學習實踐活動,而且這種新的內容安排業已體現在有關考試試卷中,由此可見,“語文綜合性學習”已經成為語文課上比較重要的環節,我們應該對此有著足夠的認識才好。那么,如何正確認識“語文綜合性學習”呢?本文呈一家之言,在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呈現的是多維的立體的知識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們的初中語文教材上,每冊都有6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注重綜合,把自然、社會、人類歷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 比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戲曲大舞臺”,就牽涉到有關戲曲的多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可以說對我們教師來講有許多內容是陌生的,我們只是單單依靠有關參考資料就想輕而易舉地把這個活動完成,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再者,課程中所提供的京劇、黃梅戲、豫劇的唱段,也要經過認真準備才成,既然是“綜合性學習”,老師就應具備這些“綜合能力”。盡管在提示內容中講到“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開展”,可我們平時就不關注戲曲,甚至因為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而難以忍耐戲曲演出的慢節奏,有意地疏遠戲曲,那怎么能夠應對這樣的課程呢?另外的內容還有“漫話探險”“黃河,母親河”“馬的世界”,這些內容的設計都有一定的難度,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平時除了了解漢語、文學之外,還有很多新知識、新課題、新領域要研究,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去寫作,去洞察當代信息社會的新事物新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積淀學養,否則,我們在講解這樣的內容時會感到底氣不足,登上講臺時也心有惴惴,忐忑不安,傳授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它首先應該姓“語”,活動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不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涉及到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腳點都在“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而不是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多地掌握歷史、地理、生物、信息技術、美術、音樂等學科的知識。翻開“語文課標”,我們就會看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在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比如,以“馬的世界”為主題讓學生學習,盡管學生在收集、理解“漢語漢字中的馬”“歷史傳說中的馬”“藝術作品中的馬”“文學作品中的馬”“現實生活中的馬”的時候需要查閱典籍,甚至到生活中去觀察馬,了解馬的生活習性,但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培養自己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獲取關于馬的動物學知識.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課例,是在一次全省的新課程觀摩會議上,講的就是《馬的世界》,在課程的前半部分,老師出示有關馬的郵票、國畫、剪紙、以及“馬”這個字的小篆、隸書等不同寫法的變化,然后學生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競賽,講有關“馬”的成語典故,課堂氣氛熱烈,課程的后半部分,老師播放了蔣大為唱的《駿馬奔馳保邊疆》,配以flash動畫,讓學生跟著唱了起來,連續唱了3遍,盡管是課前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學生們唱的也很好,可總有一種很別扭的感覺。老師比較喜歡唱歌,音質也好,展示其長也無可厚非,但用了10多分鐘的時間唱歌,前邊所講的內容便“乘著歌聲的翅膀”翩翩飛走了;老師畢竟不是音樂專業,對歌詞只是從文學的角度進行解讀,中間隔著一層紙;更重要的是這節課到底想讓學生學什么,它是語文課還是音樂課,上成了四不象。這種現象并非個例。
三、它是一種“綜合性學習”,但不需要搞太多的花架子,要注重學習的實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綜合”主要是指語文知識的綜合、語文能力的綜合、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綜合、語文實踐過程的綜合,它是帶有綜合性質的語文學習,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綜合學習”,不是學科的整合學習。單從命名來看,“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性”字便體現了這個意思,在這里,“綜合性”指的是在綜合學習方面的種種表現。為了達到這種學習目標,不少老師在設計這樣的課程時都是盡可能地利用有關教具,把課程內容用多種形式,諸如聲音、圖片、網絡下載的文字材料等等,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甚至有的老師覺得綜合性學習課不利用多媒體就無法完成,就是我們常說的“無電(電腦)不成課”,在課堂上組織多種形式諸如小組研討、小組競賽、演講比賽、電腦小報展示等等,總想在一節課甚至兩節課上講授方方面面的內容,課堂上老師感覺是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下課后可愛的學生們基本是什么都不知道。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課其實走入了一個誤區,曲解了“綜合性學習”的真正內涵。
四、它要求的是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廣泛地積累,真正地提高學養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之所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無疑是想尋找一種新的語文學習與教學的新路子,把我們的生活、把整個世界作為語文學習的環境,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具體的現實中去學語文,是一種“活化”的學習實踐,除其學習的對象、內容和環境是“活”的外,還在于學習的過程、方法、手段是“活”的,學生不僅僅是靜靜的看書,還要調查、走訪、表演等,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語文,學習語文;還要根據自身實際和學習內容,環境的特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方法,如,以“解讀東莞的地名”為題展開綜合性學習,可查閱地方志,可訪問有關專家、年長者,可翻閱有關古代典籍等等,其學習方式可自由選擇。如果選擇其他的課題的話,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現實世界進行考察、采訪等,也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走進網絡虛擬世界討論、交流等,從而走進人們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這些做法,其目的是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更廣泛地進行積累,厚實基礎,真正地提高學養。
五、它是一種自主的文化生活,可以和校本教研結合起來,成為校本教研的一種形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自主的文化生活,因為它具有文化意味、文化內涵,如,“背起行囊走天下”這個活動就不單單是收集一些旅游景點的門票、圖片、粗略的文字介紹,而是要對當地的旅游文化進行歸納分析,分析景點的美學價值,旅游者的感悟以及它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經濟價值,這樣做的話,該學習活動的文化味就更濃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整個學習過程“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而老師只是指引者、合作者。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要特別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注重“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目前許多學校都在嘗試著進行校本教研,而綜合性學習活動就完全可以融進校本教研之中,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以校為本的研究活動本身也就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比如,我們在“五一”前夕帶領學生開展“訪英模、學精神”系列采訪活動,從中感受“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在采訪王河老人的過程中,學生們多方面地得到教益,把這個過程用敘事的方式完整地記錄下來,就是很好的校本教研,更是活潑生動富有意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