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奇人 潯陽大隱――淺論陶淵明的心路歷程
柴桑奇人 潯陽大隱
―――淺論陶淵明的心路歷程
莊晉玲 邱明波
提要:陶淵明個性剛直,坦率,不合群,不適世。他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于是,他選擇了歸隱之路,創作了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詩壇一代宗師。陶淵明的一生大致經歷了“大濟蒼生”“獨善其身”“慷慨悲歌”三個階段,即心路歷程三階段。本文通過詳細論述,充分證明陶淵明是一位倔強的高尚的詩人!其詩給晉宋詩壇帶來一股清新氣息,正因他真正有決不同流合污,決不卑躬屈節的骨氣,其詩文才力轉時弊,別具一格,又因為其無法不關注社會,其詩文才能輕描淡寫中顯出風骨,具有豐潤飽滿的內核,他的不事雕琢,作為對執意術理,旨作高深的創作流俗的一種反正,也因而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陶淵明 心路歷程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孤貧,以軍功而達顯貴,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陶侃亡故后,衰敗相繼,家境急劇淪落,其祖父陶茂做了太守,陶淵明說他為官“直云二臺”,以耿直方正聞名,必定在官場上混不圓轉。其父陶逸做過安城太守,陶淵明贊其為官不喜,去官不怒,似可以看出陶逸更是不得志。不喜不怒與其說是天然心性,不如說是自我安慰,自我支撐的一種姿態。加之陶逸早逝,到陶淵明一代,敗落困窘可知,作為征西大將軍、官至長史的外祖父孟嘉,溫雅平和,飄逸瀟灑,給陶淵明影響較大。
東晉講究門庭家世,吹噓自己氏族傳統的高貴是制造輿論抬高身價的妙法,甚至可以因此而博取功名,夸宗耀祖成為當時的風尚。陶淵明也未能免俗,在《命子》中,他將家譜續唐堯、虞舜,把西周司徒陶叔,漢右司馬陶舍,丞相陶青都納入本門。雖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慰,但對于促人上進、不甘沉淪無疑是有利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歷代文人的理想都要考慮通過仕途來實現,陶淵明也不例外。南朝劉宋時著名文學家沈約在《宋書.隱逸傳》中說,陶潛年輕時,有高遠的志趣。二十九歲時,他帶著滿腔熱血,“為州祭酒”,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猛志逸四海”“撫劍獨行游”,不僅要振興門庭,還要“大濟蒼生”。
然而,陶淵明所面對的現實是殘酷的。他生活的那段時期正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分裂大混亂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戰爭頻繁,禍亂不已。東晉統治者不能勵精圖治,只是沉湎于江南水鄉的安樂之中。大批重權在握的將領多以維護個人實力為能事,致使少數愛國志士的北伐復土運動半途而廢。公元399年,爆發了歷時13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孫恩盧循大起義,江州潯陽成了義軍和官軍必爭之地。戰火給陶淵明的家鄉帶來巨大災難,人們連生存都存在問題,何談展其才志?東晉時期,在選官制度上沿用曹魏時的“九品中正制”,名義上是將人才按才能、德行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按級授官,實際上只看士人出身門第,以維護士族門閥的特權地位。腐朽落后的官僚制度堵塞了一切才華之士的進取機會,使他們的政治抱負毫無實現的可能。
陶淵明個性剛直,坦率,不合群,不適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他就像個小學徒,到處磕磕碰碰,他實在受不了這個委屈和折磨,也沒有這份耐心。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心處兩端,游移于進退仕隱之間,陷入兩難境地,“大濟蒼生”的理想也以失敗告終。既然官場上混不來,不如另尋他路,既然不能“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吧!405年,做了八十多天彭澤縣令的陶淵明,隨著遠嫁武昌的妹妹去世而辭歸,結束了他十三年的仕途生涯。
陶淵明退縮了,也擺脫了,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他終于達到了“調和靜穆”,他的智慧和情感融成一體,釀成極其豐富的精神世界。他曾經寫了《五柳先生傳》自我比況,當時人稱為實錄: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按傳統傳文的規矩,一般都要很嚴肅地交代傳主的姓名籍貫,但此文不然,文章以虛寫代記實,更表明作者對世俗的鄙視。魏晉時人們都熱衷于追名逐利,看重名聲門第等級,因此大姓者充滿了優越感,可是陶淵明卻不屑于這種行徑,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他不拘形跡,竟以“五柳”為號,“閑靜少言”,盡管“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也泰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陶淵明!
后來,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自敘了做官的原因和辭官的經過: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陶淵明坦率承認,后面做官是因為家里人多耕種不足以養家糊口,又沒有別的途徑可以謀生,在親友的勸說下就想謀個小官做做,只是官越做越小,又要曲意逢迎,勞于公務,深感羞愧。而縣官一職有若雞肋,何時辭官令他猶豫不決。妹妹的去世,使他內心悲慟,感慨萬千,區區小官,何足一慮!思想幾番交鋒,終于下定決心,從此不對做官再抱任何希望,也不再感興趣了。《歸去來兮辭》冷靜分析了自己的人生歷程和心路歷程,認識到自己不適為官和不愿為官的本性,是積半生之體會而發自身心的呼喚。“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然認識到“心為形役”,為什么還耽留不返?悵然悲傷,詩人的心已經累了,只想趕快回到安寧的家園,回歸田園才是正確的選擇。
“歸去來兮,清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重駕牛下田耕作的決心是下定了。“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我愿,帝鄉不可期。壞良臣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耘。登東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仕以歸盡,樂夫子命復奚疑。”其忘情自然,不計生死,才能自由自在。《歸去來兮辭》標志著詩人的創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他以前的田園詩或許受了時風的影響,但現在已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歸隱了。那種不食粟,不仕新朝,不與濁世同流合污以及避禍患于亂世的歸隱,而更是人到中年后的歸根,走遍千山萬水,飽覽桑之后的歸返精神家園。歸陷之士總還懷有再出的念頭,之后的如唐朝終南山之隱士,以隱博后,以隱求仁,歸根卻是回到母腹回到母懷,靜待重歸塵土。“云無心以出同,鳥倦飛而知還”。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其忘成敗,忘生死是基于對生命以本質和人生真諦的感情,并非只是屢遭挫折后的消極沮喪,奄觀厭世,而更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
《歸園田居》五首歷來被視為其代表作。其寫出作者初歸田園的自由和閑適,寫出了他辛勤勞動,以及和農民的親切交往,下面是其中的第一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亦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松歸田園。云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樹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犬深巷中,鳥鳥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無比熱愛言溢于表。他把官場比作“塵網”和“故淵”,突出田園的平靜和自然,表達脫離仕途重返田園的欣喜之情。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往來”“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詩人的心愿已與農人一致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淡泊而悠遠。“久去山澤游,浪莽林堅娛。”如今可以在林野縱情漫游了!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新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衣食當須紀,力耕不我欺”。移居南村,其樂融融,詩人隨性而生,樂知天命的形象飄然而現。
可見,其歸田部期生活,還是較為閑散的,一方面豐衣足食,另一方面因為剛從虛偽的官場中脫離出來,淳樸的農村顯得特別的可愛和親切。所以眼中和筆下的農村帶有一些理想色彩。
但陶淵明的生命還在繼續。歷史也不會因陶淵明的靜穆而停息。作為人們心目中才華超卓,情志雅遠,曠群脫俗,率真任情的文學奇才和士林怪杰對國家興亡,人民生活漠不關心?農村又果真詩情畫意?
義熙七年(411年)至義熙十年(416年)間,時局發生重大變化,三月,盧循率部退還根據地廣州。十月,盧循戰敗,投水而死,歷時十二年的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軍閥間繼續互相傾軋。劉裕剪除異已勢力,先攻荊州刺史劉毅,使之力竭自殺,車晉收復益州。義熙十一年,劉裕討雍州刺史魯宗之聯兵撫裕,兵敗后投奔后秦。這些成功,為劉裕的奪取東晉政權奠定了基礎。其中有些重大事件就發生在潯陽。
陶淵明自然平靜不了。國運將如何啊?黎民蒼生又會遭受怎樣的劫難!但此時的陶淵明再非少年,仍然作了大量的祥和的田園詩。而其實由《命子》到《責子》已經反映出其惆悵了,作于此時的《飲酒》二十首等詩,也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情。詩的小序說: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居,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論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筆云爾。
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痛苦的,是憋悶的但因為環境的險惡又不能明確的講,故說是醉后消遣,醉后自提其樂,與時代政治無關。但不言而喻,這是其掩飾。詩組的思想內容極為豐富,但最主要是寄托了深覺而又難言的易代之感。
《飲酒》其一寫于晉宋易代前夕。“榮衰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樂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生每如茲。”他認為時代興衰不固定,二者彼此替代。這自然是暗指晉朝之將更替。邵平原是秦東陵候,秦滅后,成立平民百姓,家里窮,于長安城東和瓜。因管理有方,瓜很甜,時稱“東陵瓜”。邵平的榮蓑變化,暗示人世的變易和季節一樣要代謝,是自然規律。通過的人會毫不猶豫在離開官場。顯而易見其對自己離開仕途的態度。“忽與酒,日夕歡相持”。盡管認識世事的變化榮衰不定,但自己又無力挽回。東晉衰敗已成定勢,不能挽回,自己,日夕借酒遣悉罷了。
《飲酒》第二十首批判精神最強烈: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逢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輟微響,漂流詩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羲”捐伏羲,“農”指神農,詩人把上古社會作為理想社會,所以感嘆羲農時代已經離開自己很遠了,現在渾然沒有古時的淳樸風氣了。贊美羲農時代,是為批判當世的虛偽。魯中叟指孔子,他奔走一生為了修補當時的社會,要重就恢復上古時代的淳樸風氣的社會。雖然鳳鳥不來,四海不太平,但因孔子的努力,禮樂煥然一新,洙泗,指流經魯國的洙水和泗水。洙泗之間是孔子設教講學,弘揚禮樂的地方。孔子后,其精深奧妙的學說漸漸為人們所遣忘。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很快迎來狂暴的秦代,《詩》《書》化為灰燼,“區區諸老翁”指秦漢之際的濡者,他們雖已老了,但仍在辛勤講授典籍,傳播文化。而在當代,六經如處“冷宮”,人們整天弛車奔走,競相爭名逐利,再也無人象孔子和他的門徒那樣有志于人心世道了。當世的學風不正啊!人心不古啊!總之,羲農時代的淳樸再也看不到了,詩人故意以醉語作結,“我也自恨所說的謬誤很多,希望世人寬恕我這個醉人。”這一灰諧的結束,既表現了詩人對人心世道的無奈,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嘲解和自我掩飾。
《詠貧士》七首,《擬古》九首也強烈在抒發了晉宋易代的悲嘆。“詩書座外,曰昃不遑研”。落魄之狀,不思卒睹。“何以慰吾懷,賴古多前賢”。“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植山河改,柯葉目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動工無食,寒衣誰欲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表現陶淵明對東晉同情的哀悼的情緒最明顯又激昂提是《詠荊軻》,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戶曉,女孺皆知,在此作者肯定不是重復他,而是寄托了對晉宋易代的深沉感慨,憤慨劉裕用陰謀殺戮的手段篡奪晉室。思量得到荊軻那樣的勇士為晉報仇。《詠荊軻》“金剛怒目”,露出了陶淵明性格中豪放的一面本相,也不難看出他的恩仇心事。
在農村也不盡人意,因為此時的陶淵明不再是隱士,他是地道的農民。在他回歸田園后期物質生活越來越匱乏了,雖然終年勞累,卻依舊入不敷出,不能解決溫飽。年月的流逝,使他一天天地感受到體力的不足。年輕的歡欣難得再有了。這種生活和心態的變化,真實地反映在他后期的田園詩里。于是我們看到他另一形象,他體會了田家的辛苦,感嘆著人生的勞累,逐漸懷疑天道,以至于“慷慨悲歌”。
《九日閑居》作于他的晚年,詩有小序: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情于言”。他寫道: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喧風息,氣澈無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寒華徒自容。斂襟獨用謠,緬焉起深情。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古代重陽節有飲酒賞菊花之風俗,但此刻的詩人已窮得連酒都沒得喝了。菊花確實繁盛,卻遺憾沒有酒來浸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得一去不復返,惆悵啊!傷感啊!酒能去除人們心中多種多樣的雜念和煩惱,菊花能制止人的衰老,可是我這棲息于蓬廬中的隱士,為什么白白地看著時光流逝?酒器空空如也,積滿了灰塵,我做人做到這份上!似乎隱約感受到了恥辱!一邊是美景良辰,一邊是貧窮無酒的詩人,兩相對照,那種悲嘆,感情可知。
《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詩中更可看出陶淵明晚年生活的極端貧苦,看到他的憤激與不平。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粉碎了他那閑適的田園生活,心中的痛苦,不平終于噴發: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結發念善事,黽 六九年,弱冠遇世阻,凡雨縱橫至,收斂不盈 。夏日長抱機,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在三何怨天,離憂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煙,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根據自身的坎坷遭遇,詩一開頭就對自古以來人們畏懼鬼神提出了懷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我從年輕時就想著“大濟蒼生”,而最終連自己也未濟。原來“獨善其身”也是那樣痛苦!五十四歲了,我的家境如何?成后后縫亂世,中年喪妻,遭遇這樣的處境不必怨天,當前的憂患要緊!身后之名不過過眼云煙。我慷慨悲歌,把你兩位看作鐘子期那樣的知已。
《雜詩》十二首也回蕩著悲涼之氣。“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出月待人”。少壯應勉勵自己有所作為,而不在此時空嘆盛年已過的感慨。“念此懷凄切,無樂自換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冉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詩人無限懷念少年時的神思飄逸,如今,再也不能有新的幻想,不由滿腹憂懼。
《乞食》可以說是其能耕生活的最后的寫照。“饑來驅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我意,遺贈副虛期。談諧終日夕,至輒傾懷,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衡 知何謝,冥報以相貽。”詩人的窘迫可知,但主人慷慨遺贈,客人恩報,卻情逾自發之交,令人感動。“傾杯”賦詩,可見詩人仍不失生活的信心和熱情。
詩人可是從古人那里尋求自我印證和認同的精神支持,從古代社會里尋求理想的意境,構織心錄世界的美好藍圖。他漸漸走向了“桃花源”境界。
《桃花源詩并記》的故事從皆知,不作贅述。其是作者在幾十年仕途奔波和田園耕種,歷盡滄桑后,在貧困交加,從現實中看不到任何希望之際所構織的代表中國下層知識分子和廣大農民意愿的理想藍圖,管有局限性,但代表著陶淵明的追求和夢想,是在對社會對人生反思之后的設計,它象海市蜃樓吸引著在艱難人生顛沛,在不斷的希望與失望之間無休無止地掙扎的中國文人。
當然陶淵明是復雜的,他的修著與博大胸襟造就了他的樂天知命。在《歸去來兮辭》《雜詩》《飲酒》等都有體現。《挽歌詩》“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可見其以死的放達。
在詩人辭世前兩個月,他寫下了絕筆《自祭文》,其中道出了自己的生平,性格志趣和理想。
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空,希谷怎么著陳。含歡谷波,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國,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情,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翟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曷日惜時,寵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已榮,涅光我緇?兀窮廬,醋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西齡,身慕肥循。從老而終奚所復戀。
作者確實一到世上使遭遇貧窮,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但其樂天知命,順其自然,度過自己的一年一年,生活道路和人生愿望不同眾人的,作者肯定了自已的生死觀。其實,他是肯定自己的歸田的舉動。他無怨無悔!
可見,陶淵明的一生大致經歷了“大濟蒼生”“獨善其身”“慷慨悲歌”三個階段,即心路歷程三階段。陶淵明是一位倔強的高尚的詩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自然也是一種價值觀。個人屬于社會,個人應該為社會服務,如韓信能忍跨下之辱而終成大事,為歷史貢獻了一份力量。但我們不必苛求他人。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按自己的活法生活便可。誰能強求別人呢?個人與社會本身有矛盾的一面,個性要全面伸張,必會不合群,便在社會上無法圓轉。陶淵明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時,實在非隱居而不能獨善其身,除了吟詩作賦,再也不能別有所為,當不了政治家,也是不合格的農民。也正是傲然不群的個性,其詩給晉宋詩壇帶來一股清新氣息,正因他真正有決不同流合污,決不卑躬屈節的骨氣,其詩文才力轉時弊,別具一格,又因為其無法不關注社會,其詩文才能輕描淡寫中顯出風骨,具有豐潤飽滿的內核,他的不事雕琢,作為對執意術理,旨作高深的創作流俗的一種反正,也因而具有深遠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陶淵明小傳》 潘水根編著,廣東旅游出版社(1997年)。
《魏晉南北朝詩》 程千帆審定,程章炒編注,天地出版社。
《陶淵明詩精品》 黃祖民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
《中古文學神品》 龔斌編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華魂”華夏名人傳記系列,陶淵明》 施園童主編,中國華僑出版社。
論文寫作提綱
題目:柴桑奇人 潯陽大隱
―――淺論陶淵明的心路歷程
提要:陶淵明個性剛直,坦率,不合群,不適世。他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于是,他選擇了歸隱之路,創作了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詩壇一代宗師。陶淵明的一生大致經歷了“大濟蒼生”“獨善其身”“慷慨悲歌”三個階段,即心路歷程三階段。本文通過詳細論述,充分證明陶淵明是一位倔強的高尚的詩人!其詩給晉宋詩壇帶來一股清新氣息,正因他真正有決不同流合污,決不卑躬屈節的骨氣,其詩文才力轉時弊,別具一格,又因為其無法不關注社會,其詩文才能輕描淡寫中顯出風骨,具有豐潤飽滿的內核,他的不事雕琢,作為對執意術理,旨作高深的創作流俗的一種反正,也因而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陶淵明 心路歷程
文章結構:
一、介紹陶淵明的出身,分析東晉等級社會、家庭背景對陶淵明性格形成的影響。
二、詳述陶淵明心路歷程的三個階段,充分論證他是東晉時期一個倔強的高尚的詩人。
1、“大濟蒼生”的夢想追求。
2、夢想破滅后的,選擇“獨善其身”。
3、過上隱居生活后,仍然“慷慨悲歌”。
三、總結全文:陶淵明傲然不群的個性,給晉宋詩壇帶來一股清新氣息,其詩文輕描淡寫中顯出風骨,陶淵明是一位倔強的高尚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