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斷句標點
不可忽視
南津中學 LHONGQIN
給古文進行斷標點和翻譯一樣,不僅是學習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得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考查考生閱讀文言文能力得一個主要尺度。試想,古文翻譯題在升學考試中連續考查了好幾年,并且有愈演愈烈之趨勢,古文斷句題為何不能重整旗鼓,重登大雅之堂呢?預計近幾年這種題型會推而廣之得。
一、 斷句標點的原則和方法
標點古書要遵循三個原則:必須符合原文文意,必須符合當時的語言實際,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實際。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覽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寫得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現了什么內容;第一遍沒讀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筆,一錯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細,根據文意,結合句子結構、語氣與詞語得性質和作用進行斷句,在斷句的基礎上加上恰當餓標點符號。第三步,反復詠誦,仔細推敲,在詠讀中檢查修正。
斷句時可抓住以下切入點:抓住話標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語助詞,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這可供我們斷句時參考;根據古漢語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根據古漢語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為”“唯……是……”“有以……”等;根據文體特點,如騷體,句尾多帶“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體詩、詞的韻腳、平仄、各句字數等都有固定要求。
二、 錯誤斷句的幾種原因
1、 不懂詞義,不通文理
例1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 以與之。
上例錯斷是因不明“與”的詞義。一個詞除有本義之外,還有語法意義。例中的“與肉”的“與”是連詞。“以與之”中的“與”是動詞,當“給予”講。因此,應正確標點如下: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 以與之。
2、 不明語法
例2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上例的問題所在是“所聞”。“所聞”是“所”字結構,“所”指代“聞”的對象,即漁人聞知的漢何魏晉間的情況。它不可能指代“聞”這一行為的主動者——聽漁人講話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只能說“聞者”。由于不明白“者”字結構和“所”字結構的區別用法,因而出錯。應正確標點如下: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3、 不曉句式
例3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
上例斷句者由于不知道“孫子”前省略了介詞“于”,把一句話斷得很難懂,標點符號用得也不對。應這樣斷句:
齊威王問用兵(于)孫子。
例4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2004年高考北京卷)
如果此考生知道排比、對偶、對稱式文言文中常見得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就會做到以下正確斷句: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意思是說福變成禍,禍變成福,其中的變化沒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沒法子測量。
4、 不知名物制度
例5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此例斷句顯然不對。這句話是說,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現,一共經過十六天;不是說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東漢前古人用干支記日,數字和“日”連用,并非說某月某日。應正確標點如下: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鑒于此,正確斷句還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職官、科舉、宗法、稱謂、避諱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習慣。
總而言之,正確斷句不是件容易德事。但是出題人不會在這方面難為考生,而會想辦法適應學情,降低難度,比如像北京卷一樣,只要求用斜線斷句,不要求加標點;與名物制度有關德語句盡量涉及,等等。盡管如此,我們還應多讀古書,經常實踐,這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逐步做到標點正確。
三、 小試牛刀
將下面的前三段文字,斷句標點,最后一段只用斜線斷句。
1、 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于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今吾是以泣
2、 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
3、 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耳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4、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旁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注:突,煙囪)
答案:
1、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于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今吾是以泣。”
2、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
3、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耳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4、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旁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注:突,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