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字字落實問題之我見
古文學習,繞不過字詞,但如何對待字詞,應該是大有學問。我的嘗試愿和大家交流。古文學習,字詞是必不可少的。新課標對此要求看似有所降低,實則并沒有忽視雙基的訓練,只不過方式有所改變而已,也更加語文化,人文化而已。我以為,古文中的重點實詞之義、虛詞之用學生還是應該毫不含糊的掌握。在傳統的教學中,字字落實主要體現在教師身上,不厭其煩地講,不厭其煩地查,不厭其煩地練;而在新課標中,隨著學習中心的轉移,字字落實應該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應該體現在學的過程中,應該掌握在用的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發揮自己潛能,開動大腦,想個辦法記住。看起來只是從教師到學生的轉變,看起來只是從教到學的轉變,實際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你不用操心,學生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調動自己的學習智慧,切實有效的記住它。比如自己給自己出題的方式,同學之間互考的方式,苦背苦學的方式,順口溜的方式,編故事的方式,唱一唱,畫一畫,等等,不一而足,想都不可想。這就是我所一貫提倡、嘗試摸索的“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方法。你想想,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生為嘛非走你那條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唄。如果非得讓鐵拐李騎驢,張果老踏荷,我看非砸鍋不行。 所以語文教學重要的是教一種習慣,傳一種方法,給一種意識,此其為真正的“傳道”含義,從而真正的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語文學習至境。但前提是教師想要的葫蘆是怎樣的自己必須明確,在學習中也必須讓學生明白。我是五中杜長德,愿意和大家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