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則》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 體會《后漢書》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領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結合文中注釋,通過查閱有關工具書加以翻譯,培養和提高閱讀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為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掌握重點字詞。教學難點為文章的寫法。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導入:以目前的社會現狀為楔子,列舉貪官污吏的種種行徑加以導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職務:原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觸犯罪名:受賄罪,刑罰:XX年9月14日被執行死刑。(成克杰通過批項目、要貸款、提職級等多種方式,伙同李平或單獨非法收受賄賂款、物合計人民幣4109萬余元。)
二、作者、作品簡介:范曄(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官場多磨,后因事被殺。《宋書》本傳稱他:“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任宣城太守時,曾博采魏晉以來各家關于東漢史實的著作,刪繁補略,撰成《后漢書》紀傳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為我國史學名著。名篇有《班超傳》、《張衡傳》等。
《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東漢一代的歷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為范曄撰,志未作完,范被殺。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之配合,北宋時將兩書合刻為一書。文章風格趨向駢體,寫人敘事,簡明周詳,生動感人。且收錄了大量的東漢的散文、辭賦、詩歌。學者們譽為兼有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
三、講解《四知》
1、 楊震簡介:楊震(?一124),東漢大臣,弘農華陰(屬今陜西)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當世譽“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職。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勸諫,樊豐誣之罷官,自殺。
2、 題目解說:“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題目是編者加的。
3、 文章注釋: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德才兼備就征召他,舉薦他為“茂才”。經過四次的升遷,做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原來由楊震所推薦為茂才的王密現任昌邑縣的縣令,(為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前來拜見,深夜帶著十斤黃金用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樣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為什么呢?”王密說:“深夜,不會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來調動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下的拜見。子孫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長輩有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后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節操留給他們,不是很寶貴的財富嗎!”
4、 結構分析:本文分成兩層,一、楊震拒金 二、楊震的清廉及對子孫的教育
5、 寫法全解:課文以楊、王二人的對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數語,卻將人物描寫的有血有肉。并以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出楊震的公正廉潔,自律慎獨的清官形象。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