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古文二則(精選15篇)

古文二則

發布時間:2023-09-21

古文二則(精選15篇)

古文二則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體會《后漢書》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領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結合文中注釋,通過查閱有關工具書加以翻譯,培養和提高閱讀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為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掌握重點字詞。教學難點為文章的寫法。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導入:以目前的社會現狀為楔子,列舉貪官污吏的種種行徑加以導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職務:原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觸犯罪名:受賄罪,刑罰:XX年9月14日被執行死刑。(成克杰通過批項目、要貸款、提職級等多種方式,伙同李平或單獨非法收受賄賂款、物合計人民幣4109萬余元。)

  二、作者、作品簡介:范曄(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官場多磨,后因事被殺!端螘繁緜鞣Q他:“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比涡翘貢r,曾博采魏晉以來各家關于東漢史實的著作,刪繁補略,撰成《后漢書》紀傳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為我國史學名著。名篇有《班超傳》、《張衡傳》等。

  《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東漢一代的歷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為范曄撰,志未作完,范被殺。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之配合,北宋時將兩書合刻為一書。文章風格趨向駢體,寫人敘事,簡明周詳,生動感人。且收錄了大量的東漢的散文、辭賦、詩歌。學者們譽為兼有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

  三、講解《四知》

  1、  楊震簡介:楊震(?一124),東漢大臣,弘農華陰(屬今陜西)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當世譽“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職。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勸諫,樊豐誣之罷官,自殺。

  2、  題目解說:“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題目是編者加的。

  3、  文章注釋: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德才兼備就征召他,舉薦他為“茂才”。經過四次的升遷,做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原來由楊震所推薦為茂才的王密現任昌邑縣的縣令,(為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前來拜見,深夜帶著十斤黃金用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樣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為什么呢?”王密說:“深夜,不會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睏钫穑▏烂C地)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來調動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下的拜見。子孫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長輩有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后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節操留給他們,不是很寶貴的財富嗎!”

  4、  結構分析:本文分成兩層,一、楊震拒金   二、楊震的清廉及對子孫的教育

  5、  寫法全解:課文以楊、王二人的對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數語,卻將人物描寫的有血有肉。并以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出楊震的公正廉潔,自律慎獨的清官形象。為后人所敬仰。

  四、講解《私心》

  1、  第五倫簡介: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他的祖先是戰國時齊國的田氏。田氏在西漢初遷徙至皇帝陵園的很多,所以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

  2、  課文注釋:第五倫一心奉公,盡守節操,上書論說政事從不阿附違心。他的兒子們經常勸他不要這樣,他就予以訓斥并趕走他們,吏員們的上奏及對國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報,第五倫就是這樣公正無私。他天性質樸誠實,沒有文采雕飾,任職以貞潔清白著稱,當時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貢禹。然而他對人對事不太寬容,缺少威嚴儀表,也因為這樣而受人輕視。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馬,我雖未接受,每次三公選拔舉薦官員時,我心里都無法忘記此事,但始終沒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來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兒子生病,雖然沒去看望,卻整夜難眠。像這樣,怎么可以說沒有私心呢?”

  3、  結構分析:全文分成兩層,一、(自“倫奉公盡節……亦以此見輕”)寫第五倫一心奉公,清潔廉明。    二、(自“或問倫曰……豈可以謂無私乎?”)寫第五倫向別人解釋“私心”。

  4、  主題分析:通過第五倫一心奉公,盡守節操,公正無私,來贊揚其高尚的無私的品質,進而以其私心反襯第五倫的情操。

  5、  寫法分析:語言簡潔,樸素無華。以人物對白來表現性格。第五倫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屬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遷移

  附:《后漢書》之傳世名篇

  樂羊子妻【題解】《樂羊子妻》出自《后漢書•列女傳》。《列女傳》為范曄新創體例,主要記載歷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跡。本文主要頌揚樂羊子妻品行高潔、具有毅力和遠見的事跡。

  【原文】  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而遠尋師學。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逼弈艘囤厵C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

  附:楊震故事   《毀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楊震從蒲州巡視完畢,順路渡過黃河,準備到故土楊家村看看。為了避免州縣官吏的前呼后擁、設宴接風,他不穿官服,不帶隨從,一個人風塵仆仆地來到湖縣境內。已是正午時分,路邊的田地里空蕩蕩的,不見一個人影。前邊不遠處,一位老人趕著一頭老黃牛,慢悠悠地朝這邊走來。楊震頓感親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禮:“這位老哥請留步,請問楊家村距此還有多遠?”老人仔細打量他一番,驚喜地握住他的手說:“這不是大名鼎鼎的‘關西夫子楊伯起’嗎?”楊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東頭的楊貴楊老漢嘛。多年不見,您老還是那么精神!”誰知他這么一說,楊老漢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瞧我這記性,都忘了您已經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當年的楊伯起嘍!睏钫鹦念^一顫,不解地問道:“老哥,此話怎講?”老漢脖子一梗,說“你裝什么糊涂,你們家前不久才蓋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幾畝地,上百間房,氣派著呢!睏钫鸷喼辈桓蚁嘈抛约旱亩洌骸按嗽挳斦?”楊老漢拍拍胸口:“我還會騙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們眼見為實! 楊老漢領著楊震來到村中他們家的舊址前,楊震呆住了。他們原來的那兩間破房子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畫棟,氣勢非凡的大宅院。楊震惱怒地把門拍得震天響,應聲出來一位管家模樣的中年男子。楊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問道:“我乃楊震,這是怎么回事?”管家戰戰兢兢地說:“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這宅子是大人的幾位朋友出資蓋的,說是給您子孫后代留下的一份基業!睏钫饛膽阎刑统鲇癍h,嘆道:“想我楊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環。此環留與子孫足矣,豈容這宅院污我清白!”說完抓起墻角的鐵錘,發瘋似得朝墻上砸去。 在楊震的堅持下,幾天之后,這座宅院化為烏有。而楊震清正廉潔的名聲卻在鄉親們中間廣為傳頌。

古文二則 篇2

  《四知》通過敘述“楊震拒金”的故事,表現了身居高官的楊震廉潔自律,堅決拒賄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過第五倫從內心深處進行挖掘,坦然承認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現了第五倫的無私奉公,自覺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仍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一、基礎知識積累

  1.給下列字注音騭(zhì) 邑(yì) 謁(yè)涿(zhuō) 輒(zhé)愨(què)  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     ┏謁(yè)拜謁    ┏曄(yè)范曄     ┗籍(jí)書籍      ┗遏(è)遏制     ┗樺(huà)樺樹3.多音字  ┏(yí)遺命      ┏(jí)狼藉       ┏(shěng)省份遺┫              藉┫               省┫  ┗(wèi)遺十金   ┗(jiè)慰藉      ┗(xǐng)反省4.詞語解釋【 辟 】征召。【 舉 】推舉,選拔。【茂才】即秀才,通稱才能優異的人。漢代以來成為薦舉人員的科目之一。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秀才為茂才! 遷 】晉升或調動官職!竟嗜恕繚h代人在門生故吏面前,自稱故人。【 轉 】調動(官職)! 倫 】即第五倫,東漢大臣。字伯魚,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便宜】指對國家有利的事! 愨 】恭謹,誠實!咎N藉】寬和,寬容。5.文學常識真空(1)《四知》選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學家,字___。(2)《私心》選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復姓。(3)《后漢書》以___為體例,與___、___相同,它分為____、___、___合為百篇。(4)“前四史”是指《后漢書》、____、____、_____!緟⒖即鸢浮浚1)《后漢書•楊震列傳》   范曄  南朝•宋   蔚宗(2)《后漢書•第五倫鐘離宋寒列傳》  第五倫  第五   (3)紀傳體  《史記》  《漢書》 十紀 十志 八十列傳(4)《史記》 《漢書》 《三國志》二、課文學習1.范曄回顧【明確】范曄(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順陽人,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范曄早年曾任鼓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后官至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來他又幾次升遷,官于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發他密謀擁立劉義康,于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以死刑。 范曄一生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則是撰寫了被后人稱之為前四史之一的《后漢書》。范曄以《東觀漢記》為藍本,對其它各家撰著博采眾長,斟酌取舍,并自定體例,訂偽考異,刪繁補略,寫成《后漢書》。由于他的“后漢書”文約事詳,逐漸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漢書》繼承了《史記》、《漢書》的紀傳體例,敘事簡明而周詳,記事有重點而不遺漏。其敘事的特點是以類相從而不記年代的先后。有些篇目的內容頗有增益,如《東夷列傳》就較詳細的記述了當時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當時稱倭國)的情況,又《南蠻傳》也為前所未載!逗鬂h書》又新立了一些類傳,如《逸民》、《列女》等。楊震回顧:【明確】楊震(?~124)中國東漢大臣。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少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譽為關西夫子楊伯起。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其廉潔最為人稱道。后轉為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征為太仆,遷太常。永寧元年(120),代劉愷為司徒,后又代劉愷為太尉;视H國戚每每向他推薦自己的親信,他都不準。中常侍樊豐等鼓動大興土木,他極力反對。趙騰屢次上書,指陳得失,帝欲誅之,他勸諫。由于太過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誣毀,詔遣歸故里。半途飲酖自盡。第五倫回顧:【明確】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先世為戰國田氏,后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后任鑄錢掾,領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二十七年(后51),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光武帝召之,有政見,拜會稽太守。雖為二千萬官,親自鋤草養馬,妻子為炊。受俸祿僅留一月糧,其余皆助百姓之貧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聲,舉薦貧者為屬官,多至兩千石。章帝初,代牟融為司空,奏請削弱馬、竇等外戚權勢。第五倫奉公盡節,言事不阿附;性質憨,少文采,任官以貞潔著稱,當時人也比作西漢的貢禹。2.題目解說【明確】古文二則選自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范曄的《后漢書》。在史傳文學中,《后漢書》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與《史記》《漢書》《三同志》并稱“前四史”,長于記史和人物性格塑造。3.掌握下列詞語的古今義?(1)便宜  古義:利益,好處,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今義:方便合適,便利。(2)選舉  古義:選賢任能。 今義:用投票或舉手等表決方式選出代表或負責人。(3)性質  古義:本性誠實  今義:一種事物區別其它事物的根本屬性。4.結構分析(1)劃分兩文層次,并概括大意!端闹芬晃目煞譃閮蓪樱旱谝粚樱ㄩ_頭到“后轉諑郡太守”):寫楊震拒金。 第二層(“性公廉”到結尾):楊震拒為子孫“開產業”!端叫摹芬晃目梢苑譃閮蓪樱旱谝粚樱ㄩ_頭到“亦以此見輕”):寫第五倫奉公無私。第二層(“或問倫曰”到結尾):寫第五倫自己承認有私心。5.翻譯:                (1)《四知》譯文: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非常賢明,就舉派人征召他,推舉他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楊震赴任途中,取道經過昌邑,他過去在荊州曾推薦的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縣令,前來拜見他,到了夜間,王密懷里揣著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送金這件事在夜間是沒有人知道的!睏钫鸹卮鹫f:“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著銀子回去了。后來楊震調任涿州郡擔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賄賂。他的子孫常常吃飯沒有肉,出門沒有車,他的老朋友中年長的人有的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對他們說:“我要讓后代被稱作清白官吏的子孫,用這個來饋贈給他們,不也是很優厚的嗎!”(2)《私心》翻譯:第五倫奉公守法,竭盡忠誠,說話辦事沒有違背法規的。諸子中有人有時候勸止他,他就斥責并讓他們走開,官吏陳述的局面意見有利于國家的,他也一并把它們封上,他就像這樣的毫無私心。第五倫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以清廉而著稱,當時的人們把他比作西漢以賢良廉潔而著稱的貢禹。但是他缺少寬容,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儀表,也因此被有些人輕視。有人問第五倫說:“你有私心嗎?”第五倫回答說:“老朋友中有送給我千里馬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選拔官吏的時候,我心里總不能忘了他,可是也始終沒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他,回來卻安安穩穩地睡下;我的兒子有了病,我雖然不去探望,卻整夜睡不著覺。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三、深入探究1. 你怎樣看待“楊震拒金”的意義?【明確】在封建社會,有一句俗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封建官場上行賄受賄的事情的普遍性。也就是說,像文中王密這樣下屬賄賂上司的事情十分普遍,而送給上司好處的目的無非是要從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處。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楊震卻能義正詞嚴,拒不收賄賂,足見其清正廉潔。更為可貴的是,他在拒絕賄賂的同時還批評教育行賄者。我們今天就要認識到:腐敗之風,古已有之,反腐敗任重道遠,只有我們不斷地以高要求對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走好每一步。2.“時人”認為第五倫毫無私心,而他認為自己在哪些方面還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倫的這些“私心”?【明確】第五倫認為自己在舉賢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還有私心。這些“私心”實屬人之常情,他并沒有 什么不對的地方,只是由于他嚴于自律,對自己是高標準嚴要求,敢于挖掘靈魂深處的小小私心。這也可看出他在大的方面沒有值得譴責的地方。這種嚴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3.寫作特點分析【明確】 (1)《四知》: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鮮明。本文只有146個字,非常鮮明在突出了楊震廉潔無私的品質。②語言刻畫形象傳神!疤熘,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個字形象刻畫出楊震拒絕賄賂的堅定態度。③主旨突出,事例典型。如楊震的“四知”、“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2)《私心》:①用反而襯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倫自己承認有“私心”,來襯托他的真無私。②語言樸實,發人深省!捌淇芍^無私”一句發人深省,讓讀者捫心自省。③選擇典型事例,刻畫鮮明人物形象。如選第五倫有私心的兩件事來塑人物,真實可信。四、課內閱讀《四知》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闭鹪唬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后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1. 解釋上文有關古代官職的四個詞?辟:___  舉:____  遷:____  轉:____2. 寫出“無知”一詞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3. 從刻畫楊震這個人物來說,文章第一句屬于___描寫,作用是突出楊震的_____。4. 王密“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課文并未交待他這樣做的原因,你想他會無緣無故給楊震送禮嗎?為什么?5. 翻譯下列句子:(1)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 譯:_______________。(2)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_______________!緟⒖即鸢浮1.征召 推舉 晉升或調動官職  調動官職2.“無知”古義“沒有知道(的人)”;今義:愚昧,沒有文化。3.側面  賢明4.不會。 王密這么做不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錢財),就是為了升官。5.(1)他的老朋友中年長的人有的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2)用這個來饋贈給他們,不也是很優厚的嗎! 課外拓展 《歧路亡羊》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赏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選自《列子•說符》)1.解釋下面紅色的“之”字。(1)楊子之鄰人亡羊   之:(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2.補出省略成分。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3.翻譯。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2分)【參考答案】                 1.①結構助詞,的  ②代詞,羊  2.楊子  鄰人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4.事物(事理)是復雜多變的,只有明確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才不致于誤人歧途);颍鹤鍪虏粚R,就會一無所獲。

古文二則 篇3

  這篇《方恪敏公家傳》寫方觀承一生勤于學習,著作等身。方恪敏公家傳的答案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了,快來校對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材料

  方恪敏公,諱觀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寧。桐城方氏,自明以來以文學名數世矣,而亦被文學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諱登峰、考中書舍人諱式濟,皆以累謫黑龍江。公時尚少,與其兄歲往來塞內外,以營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數百里。數年,祖考皆沒。公益困然于其間厲志氣勤學問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遂蓄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嘗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為定邊大將軍往準噶爾,即奏為書記,詔賜中書銜以往。在軍營建策善,歸補中書舍人。乾隆初入軍機處,累遷吏部郎中,出為直隸總督。自是居直隸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暫署陜甘總督,籌軍餉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見與語,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隨難易緩急,委寄必當。及公沒,而為督撫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隸為天下總匯之區,人事糅雜,紛擾不易靖安。乘輿①歲有臨幸,所過備置芻糧,公處此皆儲備精密。卒未嘗少舛乏②,而于民居無擾病焉。

  公自為清河道至總督,皆掌治水。直隸之永定河,故無定河也,其遷移靡常,不可以一術治,不可以古形斷。公皆見地勢,相時決機,或革或因,或導或障,其于河務前后數十疏,從之輒利。上每嘆其籌永定之為善,非他人執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為亂,公擒治,論斬絞罪十人,其余釋。上疑公寬縱,下詔嚴責者數,公執不易,詔令九卿訊獄,乃知公所定之當,上益以公賢。

  公素勤于學,工為詩及書。乾隆初嘗舉博學鴻詞,以平郡王監試,避嫌不試。仕宦數十年,公事之暇,即執書讀之。嘗偕秦文恭公輯《五禮通考》,所著《直隸河渠書》百三卷,詩集十三卷,其余雜記直隸事又數十卷。及薨,家無余財,而有書數十笈。于桐城及江寧皆建家祠,置田以養族之貧者。公在時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選自《惜抱軒文集》,有刪改)

  [注]①乘輿:古代天子乘坐的車子,此處代指皇帝。②舛乏:錯亂缺少。

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亦被文學之累 被:遭受

  B.隨難易緩急,委寄必當 委:舍棄

  C.論斬絞罪十人 論:判罪

  D.工為詩及書 工:擅長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寧

  B.公性明于用人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上每嘆其籌永定之為善

  D.置田以養族之貧者,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公益困然/于其間/厲志氣勤學問/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遂蓄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間厲志氣/勤學問/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遂蓄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間厲志氣/勤學問/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遂蓄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間厲志氣/勤學問/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風俗/遂蓄為巨才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方觀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親方式濟都被流放至黑龍江。每年方觀承兄弟二人都要往來長城內外,探視親人,異常艱辛。

  B.方觀承后來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在直隸居住長達二十年,其間,只有在西部有戰事時,為籌軍餉,曾在陜甘總督府暫住過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難以治理。方觀承查看地形,看準時機,或疏導,或阻斷,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認同和贊許。

  D.方觀承一生勤于學習,著作等身。乾隆年間曾被推舉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但因平郡王監考,為了避嫌就沒有參加。

  12.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3)及公沒,而為督撫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4分)

  (2)乘輿歲有臨幸,所過備置芻糧,公處此皆儲備精密。(3分)

  (3)公執不易,詔令九卿訊獄,乃知公所定之當,上益以公賢。(3分)

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答案

  9、B(委:托付)

  10、C(A連詞,表轉折關系/連詞,表假設關系;B在……方面/表被動;C皆為助詞,的;D連詞,表目的關系/連詞,表修飾關系)

  11、C

  12、B(“暫署陜甘總督”意思應為“暫時代理陜甘總督”)

  13、(1)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撫有名聲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過去從守令、丞尉中提拔起來的。(4分。注意“既”“沒”“宿”等詞語的翻譯,及判斷句的特點)

  (2)皇帝每年都會來這里,所經過的地方都要安排糧草,恪敏公處理這些事情時都儲存準備得精細周密。(3分。注意“芻”“處”等詞語的翻譯)

  (3)恪敏公堅持自己的意見不作改變,皇帝又下詔令九卿審理此案,才知道恪敏公(對罪犯)所定的罪是恰當的,皇上更加認為恪敏公賢明。(3分。注意“執”“易”“訊獄”“乃”“益”等詞語的翻譯)

古文二則 篇4

  古文翻譯

  七上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于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后對他說:“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刻舟求劍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后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北惴祷丶抑腥〕叽a。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于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三峽

  從三峽全長七百里中看,兩岸山都是相連的,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嶺重重疊疊,連綿不斷,把太陽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絕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漲滿上山岡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詔書急需傳達,那么,從白帝到江凌,雖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發,晚上便到,即使乘飛奔的馬,駕者烈風也沒這樣快。

  每當春冬的時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深譚,回旋著清波,倒影著兩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怪的柏樹,懸崖上流下的瀑布,飛花四濺,在山峰和樹林之間飛濺,水清、樹榮、高山、草盛,確有許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樹林蕭瑟冷靜,山澗寂靜,猿猴啼啼的長叫,持續有很久,凄慘的聲音異常,在山谷久久回蕩,所以打漁的人說:"巴東三峽巫峽最長,聽見猿聲后,眼淚沾濕了衣服。

  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里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意為這蟲的旁邊容不得害蟲)。

  梵天寺木塔

  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怕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庇谑蔷徒腥税淹咂伵旁谒,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動了!惫そ硯煾底裾账脑(去做),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七下

  趙普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讀書來勸他。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的讀。到了第二天,處理政務時,處理決斷很快。等到他死后,家里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事。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于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并論。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章舉薦這人,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個人。太祖十分生氣,把趙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著撿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過了些日子,(趙普)粘補連結好原來的奏章,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太祖這才醒悟過來,終于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愛蓮說

  水中和陸地上各種草樹木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東晉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因為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空外直,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氣傳得很遠,(使人覺得)越發清幽,筆挺而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該是很多了。

  黃鶴樓

  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黃鶴樓!秷D經》上說:“三國時代蜀漢大將費祎成了神仙,曾經騎著黃鶴到這里休息,于是就用黃鶴命名這座樓!庇嘘P這件事記載在《神仙傳》上,有關事跡還保存在《述異志》上。觀看這矗立著的樓宇,高高聳立,十分雄偉。它頂端靠著銀河,底部臨近長江:兩層屋檐,飛檐像鳥翼高翹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門高大寬敞,坐在樓上,可以遠眺城鄉景色,低下頭伸手可以拍擊云氣和煙霧:這里也是楚地和吳地名勝古跡中的最美的地方。

  于園

  于園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是一個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園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打開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于園,于園主人處處熱情的招待我們。

  這座園子里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成的假山。堂屋前面是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里因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后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里又因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桿外面,有一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回旋形貝殼,這里因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里唧唧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里,這里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借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黔之驢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謶。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兩小兒辯日

  孔子到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時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車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來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八上

  晏子使楚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做什么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楚王又問:‘犯了什么罪?’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問:“綁著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說:“是齊國的人,犯了偷竊罪!背鯇﹃套诱f:“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子,生長在淮北就變為枳子,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竊嗎?”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人琴俱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闭f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來轎子去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子敬向來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小石潭記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來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的心里對此感到高興?车怪褡,開辟道路,向下走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嶼,成為不平的巖石,成為小石壘,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 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時呆呆地一動也不動;有時卻忽然向遠處游去。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游人相互嬉戲。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我們坐在水潭旁邊,四面有竹子和樹木圍繞,寂靜空寥,沒有一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不能長久地停留,于是我記下當時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吳武陵和龔古,我的弟弟宗玄。隨從的兩個崔家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走出門。突然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藻荇交叉錯雜,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治水必躬親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八下

  馬說

  世上有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陋室銘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聲遠播。水不在于深淺,有了蛟龍就顯得有靈氣。這是所簡陋的房子,只因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的痕跡蔓上臺階,蒼翠碧綠;綠草的顏色映入竹簾,一片青蔥。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閑時)可以用來(可以:可以用來。)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管弦樂演奏的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勞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當年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鬃诱f過:“(既有君子住在里頭)又有什么簡陋呢?”

  活板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后,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粘土來刻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成一個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準備好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后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排上字模,排滿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有重復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火燒過的粘土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了,到現在依然珍貴地收藏。

  核舟記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按照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態。(他)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場景。

  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顆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并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黃庭堅)一起看一幅畫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撫摸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放在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夫。在右邊的人扎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夫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頂部較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一部分雕刻成的。嘻,技藝也真是神奇!

  口技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里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喂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腿藗兟牭竭@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里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送東陽馬生序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

  山市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并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墻,(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墻,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刮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于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古文二則 篇5

  初二默寫復習

  一、課內默寫:

  1、 酈道元的《三峽》:從視覺角度描寫兩岸連山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三峽》中描寫三峽夏季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5、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點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描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描寫三峽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  、.劉禹錫的《陋室銘》:①《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②文中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⑤文中用比喻贊美“陋室”、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

  4、  周敦頤的《愛蓮說》: ①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②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③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文中作者把"蓮"比作君子,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品德高尚 的人。 ④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香遠益清。 ⑤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⑥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⑦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  .陶淵明的《飲酒》: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飲酒》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優游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句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的詩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6、  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見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的詩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本詩的前四句寫景,所寫內容均統在一個" 恨 "字中; 后四句抒懷,一個" 搔 "的動作(細節)將一位白發稀疏、孤立于長安城頭的老詩人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平時能引起人們美感的事物,卻觸發了深受安史之亂之苦的杜甫的與眾不同的審美感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7、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寫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直接抒發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8、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描寫平原廣闊景象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9、  陸游的《游山西村》: 歷經“山重水復”讓人懷疑無路可走,卻又意外地呈現出光明前景(或:表現感到困惑時,突然見到希望)可引用本詩中的詩句是: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是這首詩的詩眼,富有哲理。

  10、        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其中抒發感慨,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1、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①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②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 ⑤文中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 并怡然自樂。 ⑥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⑦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⑧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碧一ㄔ慈藶楹螄@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⑨本文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從總體上描繪了這一世外桃源生活圖景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⑩出自本文有些成語一直沿用至今,請寫出來: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老死不相往來;怡然自樂;雞犬相聞;無人問津。 (11)各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四段的大意:發現桃花源、②訪問桃花源、③離開桃花源、④再尋找桃花源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 (13)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12、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本詩中寫出洞庭湖浩大氣勢的名句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本詩中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務社會)的詩句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3、              王維的《使至塞上》:詩中寫塞外奇特美麗風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寫出《紅樓夢》中香菱所評論的《使至塞上》的兩句描寫塞上風光的詩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4、              崔顥的《黃鶴樓》:以寫景出名的詩句是: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表現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詩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與此詩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綜合專題部分

  1. 根據下面各句的內容或提示,概括出相應成語。

  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概括出“三顧茅廬”; 《扁鵲見蔡桓公》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蔡桓公的悲劇是由于“諱疾忌醫”造成的;《桃花源記》結尾寫劉子驥打算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為:“無人問津”; 《木蘭詩》結尾:“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為一個成語“撲朔迷離”。

  2. 寫出古今詩文中表達雄心壯志的名句:

  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張聞天的“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斯大林的“只有偉大的目的方能產生偉大的毅力。

  3. 古今詩文中有許多表現惜時或勸學內容的名句,請寫出其中連續的兩句。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 達爾文)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 培根)

  4. 寫出我國古今詩文中關于讀書的名句。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5.我國有許多關于 團結的名句,請寫出其中一句. 團結就是力量

  6. 古今詩文中有表現尊師內容的名句。

  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楊雄)教育者多么偉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別林斯基)

  7.,請寫出古今詩文中有表現奉獻內容的名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 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愛因斯坦)

  8.請寫出古今詩文中有表現愛國內容的名句。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寶貴的。(魯迅)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

  9. 請寫出古今詩文中有表現友誼內容的名句。

  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一點的光彩。 (巴 金) 真正的朋友應該說真話,不管那話多么尖銳……(奧斯特洛夫斯基)

  10.請你從古代詩詞中找出兩句寫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

  11.請寫出兩句你所喜歡的描寫春天的古代詩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2.請寫出古代詩詞中有關山的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種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13.請寫出古代詩詞中有關花的詩句。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14.古代詩歌中寫水的句子不少,請你舉出兩例,課內課外不限。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15. 請你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贊頌大海的一、二個句子。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16.請你寫出一句與長江有關的語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

  17.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有不少詩句寫到了月,如"明月別枝驚鵲",請你再寫出兩個含月的詩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

  18.古代詩詞中,有許多描寫鳥的詩句,請寫出有關“鳥”的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盂浩然:《春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19.古詩詞中有許多表現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句,請你寫出兩句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古文二則 篇6

  高三語文復習第22講

  古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考試說明在古代文閱讀方面,對“句子”理解提出兩條要求:一是“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的詞類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過幾年規定不直接考查古漢語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項中作間接考查,所以本講著重講后一項。

  一、理解句子

  正確理解句子是正確翻譯的前提,故先講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語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這里主要從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來說。

  1.以易求難,推敲關鍵詞語

  多年來的高考試題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譯的句子,并非每一個詞語都有難度,都不會理解,而只有一兩個詞語有較高的難度。從這個意義說,理解句子就是對關鍵詞語的確切認知。一般說來,這關鍵詞語表現為多義實詞或詞的形態特點(單音詞、雙音詞)或用法特點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側庶,籍(戶口冊)注失實,年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軍將軍顧覬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持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

  在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祿”、“當”、“留”都是不難理解的,難的是“差”、“啟”、“相”這三個詞!安睢笔莻多音詞,這里該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祿”,有少許俸祿。可見“差”應讀chāi,為當差之意,即任職!皢ⅰ庇写蜷_、陳述等意,因為要向上陳述某人之任職,所以應理解為“稟告”!跋嗔簟,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該理解為:在州中任職有少許奉祿,將稟告上司挽留你。這樣看來,所謂以易求難,就是根據已知求未知!扒蟆钡倪^程,就是對語句作分析的過程。

  2.轉換角度,辨析句式特點

  有些文句,在實詞,虛詞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但要真正說清其含意遇到麻煩,這時就得轉換視角,從句式方面作考慮,這樣也許會尋求到正確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讀cuàn)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胡威之父)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其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在這段文字中,“先其將歸,請假還家”一句,字詞上沒有一點疑難,但“先其將歸”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帶他回去”嗎?自然不是。原來這是一個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個介詞“于”,其,指代胡威。這樣看來,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將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請假回家。用這個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與下文意思一致,因為“陰資裝”等句意思是: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與他結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幫助他處理。從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濟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濟乎?”就是“憑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一句中,破,使動用法,降,也是使動用法,使……降。據此全句是說: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部投降。

  3.燭照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

  有些文句,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跳出文句,綜觀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上下文。

  例3:裴晉公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報恩獎引不暫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與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時,約他日顯達,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晉公有異于初,不以輔助相許!睍x公聞之,笑曰:“實負初心!

  這段文字中,“晉公有異于初,不以輔助相許”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異”是“異心”,還是“不同”之意?上文說,裴晉公在未做官時,曾與他人相約,一旦“顯重”就“彼此引重”,而現在裴已為相,卻不肯答應某人擔當輔弼之臣的請求。從這里可以看出,裴晉公的做法似與當初相約有所“不同”,而看不出“異心”——對國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晉公與當初不同,不肯答應讓我任輔弼之臣。(“相許”,許之,答應我)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文中”,強調的就是語境,不論是“理解”還是“翻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往往是要出錯的。

  二、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XX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代漢語相應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二是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倒裝句要順過來。

  例4: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诒斓叵鳎銎淞ぃ砜退烙谇,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沒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這在“理解句子”中已經說過,這里不再重復。

  三、典型題分析

  1.閱讀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題目。

 。ɡ顝V)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其李將軍之謂也?

  譯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為盡哀。

  譯文:                                                                   

  這是XX年全國卷第16題,原文的節錄。

  第(1)題有兩個難點:一是“其”是代詞還是語氣副詞?二是“之謂也”是古漢語的固定結構,表達什么意思?太史公引《傳》曰的“傳”是解釋經書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針對李將軍的事說的,因此“其”只能是語氣副詞,表推測,譯為“大概”,而不能譯成“這”。“之謂也”可譯為“說的是”或“是說”。因此全句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第(2)題的考查點在“及”,“知”和“盡哀”這三個點上。及,到;知,了解、熟知;“盡哀”是兩個詞,盡,竭盡,哀,哀悼。據此,全句可譯為: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線部分譯成現代漢語。管仲曰:“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與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滨U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1)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與不利也。

  譯文:                                                                   

  (2)天下之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譯文:                                                                  

  這是XX年高考北京卷的試題。

  第(1)題,從字字落實的角度,應注意:嘗,曾經;窮困,困窘,而不是經濟上貧窮;不以我,不認為我;時,時運。全句應譯為: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卻使鮑叔更加困窘(或“卻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好的時候,有不好的時候。

  第(2)題,多,動詞,贊美;知,識別,了解。全句應譯為:人們(天下人)不贊美管仲的賢明卻贊美鮑叔能識別人才。

  3.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譯文:                                                              

  這是XX年高考北京卷第16題,原文略。說,用作名詞;達,了解,明白;仆,“我”的謙稱;微,不顯露的,內心的;趣,意向,志向;規,打算。全句可譯為:先生的話(或:先生說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心的志向。人們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四、練習與答案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把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費!辈畼纺诉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1)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譯文:                                                                  

  (2)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

  譯文:                                                                   

  2.閱讀下列文字,把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宓子賤為單父宰,過于陽晝,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弊淤v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陽橋也,其為魚,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博而厚味!卞抵v曰:“善。”于是未至單父,冠蓋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庇谑侵羻胃福埰潢壤献鹳t者,而與之共治單父。

 。1)宓子賤為單父宰,過于陽晝

  譯文:                                                                

  (2)子亦有以送仆乎?

  譯文:                                                                

  3.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譯: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譯:                                                               

  4.翻譯下面畫線句子。

  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狈蛉、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夫犬、馬上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                               

  (2)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5.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隋亂,詭為道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李密,以征典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促召之。征進十策說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見長史鄭    :“魏公①雖驟勝,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戰勝不賞。此二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   曰:“老儒常語耳!”征不謝去。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時李勣尚為密守,征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 勣得書,遂定計歸,而大發粟饋淮安王之軍。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②引為洗馬。征見秦王③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

  ——《新唐書•魏征列傳》

  【注】①魏公:李密。②隱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以征典書檄      典:主管

  b.征不謝去        謝:告辭

  c.卒歸唐者      卒:通“猝”,倉促

  d.不早自圖        圖:謀劃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賊糧盡且去 若屬皆且為所虜

  b.會竇建德陷黎陽     會天大雨,道不通

  c.威之所被半天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

 。3)根據文意,對下列各句補出的人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李密)自請安輯山東,乃擢(魏征)秘書丞,馳驛至黎陽

  b.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元寶藏)促召之

  c.建德敗,(魏征)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引(魏征)為洗馬

  d.王責謂(李建成)曰:“爾鬩吾兄弟,奈何?”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魏征有遠見的一組  (    )

  ①有大志,通貫書術 

  ②征進十策說密,不能用

  ③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

 、苷髋c書曰:“始魏公起叛徒……則大事去矣!”

 、萁ǖ聰,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引為洗馬

 、拚饕娗赝豕Ω,陰勸太子早為計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接應李密起義,李密從元寶藏的來信中,經常看到贊揚魏征的

  話,于是催人召來了魏征。但魏征進十策獻秘計,李密都不予采用。

  b.魏征給當時還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寫了一封信,勸說李勣背叛李密而歸附于唐。他的

  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天命歸于唐;二是李勣處在必爭之地,處境十分危險。李勣

  得信后聽從了魏征的意見。

  c.竇建德攻破黎陽,捉住了魏征,并任他為官。后來竇建德被打敗,魏征和別人一起

  跑到關內,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魏征根據當時的形勢,暗中勸說李建成早打主意

  對付李世民。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權力斗爭中,李建成遭到失敗。李世民責備魏征事前挑撥他們

  弟兄的關系,魏征卻坦言李建成招致失敗的原因在于他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偕俟,落魄,棄貲產不營。

  譯文:                                                              

 、诖鹪唬骸疤釉閺恼餮裕凰澜袢罩!蓖跗髌渲保瑹o恨意。

  譯文:                                                              

  附:答案及簡析

  1.(1)有一個賣駿馬的人,連續三天站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他。(比,副詞,接連地;旦,早晨,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譯時應注意下文“人莫與言”)

 。2)希望您環繞著馬察看它,離開時再回頭看一下它。(還,通“環”;去,離開,顧,回頭看)

  2.(1)宓子賤當單父的縣令,去拜訪陽晝。(過,拜訪;陽晝,從下文可知是人名)

  (2)您有什么(治民的辦法)送給我嗎?

  (有以,有什么辦法;仆,“我”的謙稱。從下文陽晝回答看,“送”的不是一般禮物,而是“治民之本”)

  3.(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王、霸,都用作動詞,足,意動用法;莫之若,“莫若之”的倒置)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其,表推測的語氣詞;幾,將近,接近;是以,“以是”是倒置)

  4.(1)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它們早晚都完全顯現在人們面前,不容易畫得像。(罄,盡,完全顯現;類,像)

  (2)鬼魅是無形的,不顯現于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5.(1)c (卒,最后,終于)  (2)c (前一個“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后一“被”表被動) (3)c (a應為“魏征”;b應為“李密”;d應為“魏征”)

 。4)c (①②⑤項都不能說明魏征具有遠見) (5)a (李密是對發來的文書“稱善”;“說密”是勸說李密,并非“獻秘計”)

 。6)①魏征年少時成為孤兒,失意不得志,放棄財產不經營。(貲,同“資”) ②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點所從我魏征的建議,就不會死于今日的災禍了!鼻赝跗髦匚赫鞯奶孤剩瑳]有不滿魏征的意思。(蚤,通“早”;器,動詞,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滿。魏征的答話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

古文二則 篇7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度龂尽穭湔Z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墩撜Z》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吹搅藧喝、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墩撜Z》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蚴俏ǹ痔煜虏粊y,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墩撜Z》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吨芤住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31、知恥近乎勇!吨杏埂

  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睹献印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睹献印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睹献印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俄n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对娦颉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犊鬃蛹艺Z》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渡袝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墩撜Z》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1、知恥近乎勇!吨杏埂

  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俄n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犊鬃蛹艺Z》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鞔V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n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盾髯•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毒劳ㄑ浴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抖Y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皱汀妒⌒匿洝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稘h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后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度龂尽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蹲髠鳌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墩撜Z•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渡袝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墻壁站著,什么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于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于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S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厘,繆以千里!•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蹲髠鳌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么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櫻孜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吨杏埂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古文二則 篇8

  《與朱元思書》

  1、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解題:“與”:給予!皶保盒拧n}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釋重點字。①風煙:指煙霧。 ②共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9)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10)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11)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12)相鳴:互相和鳴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15)經倫:籌劃、治理。(16)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17)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18)猶: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見:同“現”,顯現,顯露。 (21)縹碧:青白色。

  3、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 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 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夸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征):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5.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作者有怎樣的志趣和情懷。(4分)

  (1)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句中表現作者對自由的渴望;

  (2)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句中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3)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

  6、 理解背誦。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總的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總領全文的句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對偶句)

  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重點句翻譯。

 、亠L煙俱凈,天山共色。----煙霧全部消散盡凈,晴空和青山呈現同樣顏色。

 、诩蓖纳跫,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蹔A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 息他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輽M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藿浘]世務者,窺谷忘反。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⑦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

  8、欣賞。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

  9、中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也是本文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討論!捌嫔疆愃,天下獨絕”是對這里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答: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本渲羞B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簡直是一只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

  《五柳先生傳》(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陶淵明)

  1、 文學常識:陶淵明: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段辶壬鷤鳌烦鲎,《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桃花源記〉〉,詩有《飲酒》 《〈歸園田居〉其三》

  2、 人物欣賞:(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

 。2)從三方面描寫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二是:志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他不慕榮利,厭惡官場的追名逐利,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闪盍硪环矫嫠颖墁F實,隱居起來,不去撞擊社會矛盾的思想是消極的。

 。4)本文與,《醉翁亭記》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飲酒中自得其樂,并忘卻榮辱得失。

  醉翁:借飲酒助山水游樂之興。是與民同樂。

  3、 名句及成語:(1)不求甚解:現指: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貧,不汲汲于富貴。意思:不為貧而憂慮,不熱衷于發財做官。

  4、 重點實詞:會意: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意旨) 親舊:親戚、朋友。 造飲:到、往。到別人家里去喝酒。期:希望,愿望。 環堵:周圍環著四堵墻。 蕭然:冷冷清清的樣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結;打補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戚戚:憂愁的樣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茲若人:此人。儔:朋友,伴侶。 觴:酒杯。 嗜:愛好,喜歡。

  5、 重點句子翻譯:(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到別人家里去喝酒,一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讀書,但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一邊喝酒一邊做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

  6、理解背誦:《五柳先生傳》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并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貧我是豬,我說臟話,不汲汲于富貴。

  (4)文中描寫“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詩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馬說》韓愈

  一、作者作品:韓愈唐朝文學家。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

  二、說的特點:可以說明事物,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本文寫法:托物寓意(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統治者不能識人才,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s

  3、本文段意:一段: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二段: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三段:總結全文,寫食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馬與伯樂依賴關系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5、千里馬必然被埋沒的原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6、描寫千里馬可悲命運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作用: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

  7、表明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或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

  9、寫食馬者的愚妄(平庸淺。┑木渥樱翰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馬也'的作用:與開頭呼應,點明全文主旨。

  1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意義:伯樂比喻知賢識才的人,千里馬比喻出類拔萃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

  12、《馬說》中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14、在《馬說》第三段中,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三個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馬者是怎樣的不認識千里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馬說》中提出人才培養需要外在條件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馬說》中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18、《馬說》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9、懷才不遇的人?畤@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20、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21、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是哪一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送東陽馬生序》(明朝:宋濂)(閱讀課)

  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余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 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盒傅,不放松抄寫!爸笔恰暗 钡馁e語,指“筆錄”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執經叩問:求教。叩,問。 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呵責。(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這里指辯解。 俟(其欣悅):等待,等。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嚴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學舍,書舍。 僵勁:僵硬。 (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 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A,舊絮。敝,破。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3、理解背誦。

  (1)為什么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御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2)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4)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5)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ü湃丝鄬W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3、重點段翻譯。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么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

  《醉翁亭記》

  1、文學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滁(chù) 林壑(hè)瑯琊(láng yá) 飲少輒醉(zhé)

  巖穴瞑(míng) 傴僂(yǚ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勝(yì) 頹然(tuí) 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 林霏開:樹林里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負,背。 臨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觥籌光錯:觥,酒杯;I,酒籌。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麗。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里指老人。

  云歸而巖穴暝:煙云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點語句翻譯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6)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譯: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7)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蒼老的容顏,雪白的頭發,醉醺醺地坐在人們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8)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呀!

 。9)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游人們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呀。

 。10)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醉了能和他們一塊快樂,醉醒后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呀!      

  5、復習文章知識。

 。1)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游瑯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答:由遠到近。

 。3)“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懸念,引出下文。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誦。(1)“醉翁”的由來是什么?請用文中原話回答。

  答: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4)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5)請寫出歸后情景的句子。 答: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7)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0)為后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七個字的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繪瑯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12)表達作者復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3)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7、請舉出本課的兩個成語,并說說現在人們常用它表達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 岳陽樓記》

  一、生字

  謫(zhé)守 朝暉(huī)夕陰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曠神怡(yí) 皓(hào)月 寵辱偕(xié)忘

  潛行(qián) 浩浩湯湯(shāng) 瀟(xiāo)湘 屬 ( zhǔ 同“囑”)

  二、重點解詞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模。制,規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 暉,日光。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何極:哪有窮盡。 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斷折。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

  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即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三、重點語句翻譯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譯: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開,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 批評指責。(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不同。

  (求,探求。為,指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譯: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朝庭里作高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主擔憂。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識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2、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記敘)

  第二段:(寫景)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寫景、抒情)寫“遷客騷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寫“遷客騷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寫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績,交待作記緣由,為后文的闊達胸襟做鋪墊。

  4、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

  5、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誦、(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答: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靜影沉璧。

 。4)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 (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么?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贊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是怎樣“述”的?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3) 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用《岳陽樓記》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否定。

 。5)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別在哪里?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保╔X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七、詞語欣賞。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答:“怒”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風勢之大,聲音之響。(1分)

古文二則 篇9

  不可忽視

  南津中學        LHONGQIN

  給古文進行斷標點和翻譯一樣,不僅是學習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得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考查考生閱讀文言文能力得一個主要尺度。試想,古文翻譯題在升學考試中連續考查了好幾年,并且有愈演愈烈之趨勢,古文斷句題為何不能重整旗鼓,重登大雅之堂呢?預計近幾年這種題型會推而廣之得。

  一、         斷句標點的原則和方法

  標點古書要遵循三個原則:必須符合原文文意,必須符合當時的語言實際,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實際。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覽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寫得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現了什么內容;第一遍沒讀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筆,一錯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細,根據文意,結合句子結構、語氣與詞語得性質和作用進行斷句,在斷句的基礎上加上恰當餓標點符號。第三步,反復詠誦,仔細推敲,在詠讀中檢查修正。

  斷句時可抓住以下切入點:抓住話標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語助詞,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這可供我們斷句時參考;根據古漢語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根據古漢語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為”“唯……是……”“有以……”等;根據文體特點,如騷體,句尾多帶“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體詩、詞的韻腳、平仄、各句字數等都有固定要求。

  二、         錯誤斷句的幾種原因

  1、              不懂詞義,不通文理

  例1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 以與之。

  上例錯斷是因不明“與”的詞義。一個詞除有本義之外,還有語法意義。例中的“與肉”的“與”是連詞!耙耘c之”中的“與”是動詞,當“給予”講。因此,應正確標點如下: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 以與之。

  2、              不明語法

  例2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上例的問題所在是“所聞”!八劇笔恰八弊纸Y構,“所”指代“聞”的對象,即漁人聞知的漢何魏晉間的情況。它不可能指代“聞”這一行為的主動者——聽漁人講話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只能說“聞者”。由于不明白“者”字結構和“所”字結構的區別用法,因而出錯。應正確標點如下: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3、              不曉句式

  例3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

  上例斷句者由于不知道“孫子”前省略了介詞“于”,把一句話斷得很難懂,標點符號用得也不對。應這樣斷句:

  齊威王問用兵(于)孫子。

  例4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不可極深,不可測也。(2004年高考北京卷)

  如果此考生知道排比、對偶、對稱式文言文中常見得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就會做到以下正確斷句: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意思是說福變成禍,禍變成福,其中的變化沒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沒法子測量。

  4、              不知名物制度

  例5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此例斷句顯然不對。這句話是說,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現,一共經過十六天;不是說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東漢前古人用干支記日,數字和“日”連用,并非說某月某日。應正確標點如下: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鑒于此,正確斷句還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職官、科舉、宗法、稱謂、避諱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習慣。

  總而言之,正確斷句不是件容易德事。但是出題人不會在這方面難為考生,而會想辦法適應學情,降低難度,比如像北京卷一樣,只要求用斜線斷句,不要求加標點;與名物制度有關德語句盡量涉及,等等。盡管如此,我們還應多讀古書,經常實踐,這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逐步做到標點正確。

  三、         小試牛刀

  將下面的前三段文字,斷句標點,最后一段只用斜線斷句。

  1、              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于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今吾是以泣

  2、              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

  3、              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耳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4、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旁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注:突,煙囪)

  答案

  1、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于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今吾是以泣。”

  2、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卑Ч珕栒谥倌幔倌嵩唬骸罢谶x賢!饼R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

  3、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耳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4、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旁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注:突,煙囪)

古文二則 篇10

  《古文二則》教案

  泉州外國語中學劉順玉

  教學目標 :

  1、  體會《后漢書》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領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結合文中注釋,通過查閱有關工具書加以翻譯,培養和提高閱讀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為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掌握重點字詞。教學難點 為文章的寫法。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和內容:

  一、導入  :以目前的社會現狀為楔子,列舉貪官污吏的種種行徑加以導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職務:原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觸犯罪名:受賄罪,刑罰:2000年9月14日被執行死刑。(成克杰通過批項目、要貸款、提職級等多種方式,伙同李平或單獨非法收受賄賂款、物合計人民幣4109萬余元。)

  二、作者、作品簡介:范曄(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官場多磨,后因事被殺!端螘繁緜鞣Q他:“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任宣城太守時,曾博采魏晉以來各家關于東漢史實的著作,刪繁補略,撰成《后漢書》紀傳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為我國史學名著。名篇有《班超傳》、《張衡傳》等。

  《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東漢一代的歷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為范曄撰,志未作完,范被殺。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之配合,北宋時將兩書合刻為一書。文章風格趨向駢體,寫人敘事,簡明周詳,生動感人。且收錄了大量的東漢的散文、辭賦、詩歌。學者們譽為兼有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

  三、講解《四知》

  1、  楊震簡介:楊震(?一124),東漢大臣,弘農華陰(屬今陜西)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當世譽“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職。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勸諫,樊豐誣之罷官,自殺。

  2、  題目解說:“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題目是編者加的。

  3、  文章注釋: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德才兼備就征召他,舉薦他為“茂才”。經過四次的升遷,做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原來由楊震所推薦為茂才的王密現任昌邑縣的縣令,(為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前來拜見,深夜帶著十斤黃金用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樣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為什么呢?”王密說:“深夜,不會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來調動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下的拜見。子孫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長輩有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后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節操留給他們,不是很寶貴的財富嗎!”

  4、  結構分析:本文分成兩層,一、楊震拒金   二、楊震的清廉及對子孫的教育

  5、  寫法全解:課文以楊、王二人的對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數語,卻將人物描寫的有血有肉。并以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出楊震的公正廉潔,自律慎獨的清官形象。為后人所敬仰。

  四、講解《私心》

  1、  第五倫簡介: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他的祖先是戰國時齊國的田氏。田氏在西漢初遷徙至皇帝陵園的很多,所以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

  2、  課文注釋:第五倫一心奉公,盡守節操,上書論說政事從不阿附違心。他的兒子們經常勸他不要這樣,他就予以訓斥并趕走他們,吏員們的上奏及對國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報,第五倫就是這樣公正無私。他天性質樸誠實,沒有文采雕飾,任職以貞潔清白著稱,當時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貢禹。然而他對人對事不太寬容,缺少威嚴儀表,也因為這樣而受人輕視。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馬,我雖未接受,每次三公選拔舉薦官員時,我心里都無法忘記此事,但始終沒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來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兒子生病,雖然沒去看望,卻整夜難眠。像這樣,怎么可以說沒有私心呢?”

  3、  結構分析:全文分成兩層,一、(自“倫奉公盡節……亦以此見輕”)寫第五倫一心奉公,清潔廉明。    二、(自“或問倫曰……豈可以謂無私乎?”)寫第五倫向別人解釋“私心”。

  4、  主題分析:通過第五倫一心奉公,盡守節操,公正無私,來贊揚其高尚的無私的品質,進而以其私心反襯第五倫的情操。

  5、  寫法分析:語言簡潔,樸素無華。以人物對白來表現性格。第五倫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屬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遷移

  附:《后漢書》之傳世名篇

  樂羊子妻【題解】《樂羊子妻》出自《后漢書·列女傳》!读信畟鳌窞榉稌闲聞擉w例,主要記載歷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跡。本文主要頌揚樂羊子妻品行高潔、具有毅力和遠見的事跡。

  【原文】  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而遠尋師學。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逼弈艘囤厵C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

  附:楊震故事   《毀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楊震從蒲州巡視完畢,順路渡過黃河,準備到故土楊家村看看。為了避免州縣官吏的前呼后擁、設宴接風,他不穿官服,不帶隨從,一個人風塵仆仆地來到湖縣境內。已是正午時分,路邊的田地里空蕩蕩的,不見一個人影。前邊不遠處,一位老人趕著一頭老黃牛,慢悠悠地朝這邊走來。楊震頓感親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禮:“這位老哥請留步,請問楊家村距此還有多遠?”老人仔細打量他一番,驚喜地握住他的手說:“這不是大名鼎鼎的‘關西夫子楊伯起’嗎?”楊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東頭的楊貴楊老漢嘛。多年不見,您老還是那么精神!”誰知他這么一說,楊老漢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瞧我這記性,都忘了您已經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當年的楊伯起嘍!睏钫鹦念^一顫,不解地問道:“老哥,此話怎講?”老漢脖子一梗,說“你裝什么糊涂,你們家前不久才蓋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幾畝地,上百間房,氣派著呢。”楊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話當真?”楊老漢拍拍胸口:“我還會騙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們眼見為實! 楊老漢領著楊震來到村中他們家的舊址前,楊震呆住了。他們原來的那兩間破房子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畫棟,氣勢非凡的大宅院。楊震惱怒地把門拍得震天響,應聲出來一位管家模樣的中年男子。楊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問道:“我乃楊震,這是怎么回事?”管家戰戰兢兢地說:“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這宅子是大人的幾位朋友出資蓋的,說是給您子孫后代留下的一份基業。”楊震從懷中掏出玉環,嘆道:“想我楊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環。此環留與子孫足矣,豈容這宅院污我清白!”說完抓起墻角的鐵錘,發瘋似得朝墻上砸去。 在楊震的堅持下,幾天之后,這座宅院化為烏有。而楊震清正廉潔的名聲卻在鄉親們中間廣為傳頌。

古文二則 篇11

  29 古文二則

  一.基礎達標

 。ㄗ灾魍瓿,二人互檢)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堊( è )漫其鼻端若蠅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則嘗能斫( zhuó)之

  2.聯系上下文,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 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 吾于何逃聲哉?

 、.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

  ③.鐘子期輒窮其趣。

  4.下列語句中含有通假字的兩項是(  )

  a.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        b. 止于巖下

  c. 聽而斫之                        d. 卒逢暴雨

  5.莊子(約前369~前286),名     ,     時期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

  、       、      的代表人物!钝恕愤x自            。

  列子,名      ,相傳        鄭國人,思想家和語言文學家!恫郎乒那佟愤x自             。

  二 設問導讀

 。ㄩ喿x課文,探究問題)

  1.“郢人斫堊”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從莊子講的這個故事中看到了莊子對亡友懷著怎樣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鐘子期又如何“善”聽?

  4.這兩篇古文所共同蘊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檢測

 。ㄕZ段閱讀,重點突破)

  (一)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呈:‘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顧謂從者曰(隨從人員)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蠅翼(翅膀)                  d.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這樣)

  2. 從“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一句話中可以看出,莊子和惠子怎樣的感情?你能不能說出一個與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個什么成語?請說說它的含義。

 。ǘ┎郎乒那伲娮悠谏坡牎2拦那,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敝驹诹魉,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1.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 翻譯句子。

  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3.“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至今廣為傳頌,從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看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請結合文意,談談你對“知音”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

  讀伯牙絕弦的有關文字,思考問題: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節選)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滿天下的伯牙,居然從此絕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見著這絕弦,再對子期說什么?把你最想說的話寫下來。

  2. 后人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么?

  一. 基礎達標

  1.a  

  2.蠅翼:蚊蠅的翅膀。  斫:砍,削。   質:對象,搭檔。     念:心里想的。   窮:窮盡      逃:逃避     雖然:即使這樣。

  3.我沒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沒有可以與之談話的人了。

  匠石揮動起錛子呼呼生風,楚國人站在那里任憑他砍削。

  鐘子期總能點明他的情趣。

  4.a  d

  5.周   戰國   哲學家   文學家    道家  《莊子•徐無鬼》

  御寇   戰國時期     《列子•湯問》

  二.設問導讀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難遇到,沒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了。

  2.莊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關系,表達對朋友懷戀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托于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難得,知己難求。

  三.(一)1.b 

  2.莊子為失去朋友感到無盡悲傷,說明他們情誼深厚。管鮑之交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3.郢匠揮斤        形容人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ǘ1. ⑴擅長 ⑵好 

  2.你所聽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樣。

  3.“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拓展延伸

  1.略   2.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

古文二則 篇12

  一、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將生活與教學緊密相連,賦予教材時代的活力,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形成樂于探究,敢于發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讓他們能思考、會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達出個人見解,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我壓制了學生的一些質疑,沒能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今后教學設計時,我要多準備些學生獨立思考、自讀自悟、質疑解疑的時間,多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實際設定教學環節,這樣學生樂學,教師輕松。

  三、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簡介《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匯編。

  接著借助注釋,了解故事內容。然后結合重點詞句體會精衛的精神品質,并說一說從中得到的啟示。

  最后拓展延伸: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么減少洪水的發生?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看看誰的辦法好。

古文二則 篇13

  “五環節”教、學流程設計

  課  題

  古文二則

  年  級

  七年級

  學  科

  語文

  主 備 人

  審核時間 一、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走近《列子》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其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莊子有關資料學生交流) 2、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了解寓言及基特點;     2、讀懂原文,會概括寓意,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3、探究古文二則共同的道理。 二、自學指導、合作探究。 (一)展示預習成果 1、作者簡介 5.莊子(約前369~前286),名     ,     時期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       、       、      的代表人物。《郢人》選自            。      列子,名      ,相傳        鄭國人,思想家和語言文學家!恫郎乒那佟愤x自             。 2、做“導學案”“基礎達標”1——4題 (做完后,學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說原因,要規范完整) (二)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三)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堊”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從莊子講的這個故事中看到了莊子對亡友懷著怎樣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鐘子期又如何“善”聽? 4.這兩篇古文所共同蘊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組匯報,教師點撥。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難遇到,沒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了。 2.莊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關系,表達對朋友懷戀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托于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難得,知己難求。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做導學案自主檢測題 2、讀伯牙絕弦的有關文字,思考問題: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節選)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ㄟ@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滿天下的伯牙,居然從此絕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見著這絕弦,再對子期說什么?把你最想說的話寫下來。 2.      后人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么? 五、課堂小結,單元回歸。

古文二則 篇14

  1.《公輸》 

  選自《墨子·公輸》,作者是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于守城技術,其后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表現出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 

  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于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準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黿鼉[yuan tuo] 鮒[fu]魚 文梓[zi] 

  楩[pian]楠 長[zhang]木 

  b 詞語:“說”通“悅”:高興。例句:公輸盤不悅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詘”通“屈”:理屈。例句:公輸盤詘 

  “舍”通“捨”:放棄。例句:舍其文軒 “爭”通“掙”[zheng]:直言勸告 

  古今異義: 

 、傥; 刺花紋,彩飾,文軒;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诜剑悍綀A,方圓千里;今為一種平面幾何圖形。 

  一詞多義: 

 、贋椋禾。例句: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與“焉”合用,表示疑問語氣。例句:夫子何命焉為? 

  是。例句:必為有竊疾矣。 

  制造。例句: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當作。例句:以牒為械 

 、谝姡簞釉~,會見。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動詞,引見。例句:胡不見我于王 

  動詞,入見。例句:于是見公輸盤 

 、垲悾簞釉~,類推,例:不知可謂知類;名詞,種類,為與此同類。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何罪之有?(賓語前置,“之”為結構助詞,應為“有何罪”譯文:有什么罪呢?) 

  翻譯: 

  ①夫子何命焉為?譯:先生有什么請教呢? 

 、诤灰押?譯:為什么不停止呢? 

 、酆灰娢矣谕?譯: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艽藶楹稳羧?譯: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2.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作者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叭撕汀,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鼻褰寡淖⑨屖牵骸懊窈蜑橘F,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說[yue] 

  b 詞語:畔:通”叛”:背叛。例句:親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例句:衡于慮 

  一詞多義: 

 、僦: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環而攻之 

 、诙: 表承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表轉接. 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鄯鳎哼`背。例句:行拂亂其所為 

  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詞,在。例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介詞,從。例句:舜發于畎畝之中 

  介詞,給。例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異義: 

  親戚:古義:內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或他的成員。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偬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诘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 

  譯: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廴撕氵^,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芄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3、《魚我所欲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詳見上一課) 

  《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撏魄蟊拘模樦氨拘摹钡姆较虬l展,并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a 字音:蹴[cu] 

  b 詞語:“得”,通“德”,動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 

  “鄉”同“向”,原先,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古今異義: 

  豆:古義: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義:常為豆子的種類。 

  一詞多義: 

  ①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例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诙哼B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例句: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塾冢航樵~,表示比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句:萬鐘于我何加焉 

 、苁牵褐甘敬~,這個,這樣。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判斷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斷, 

  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倒裝句:萬鐘于我何加焉。ㄒ蓡柎~“何”做動詞“加”的賓語,前置,意思是“什么”。譯: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翻譯: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4、《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項梁》《莊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選自《莊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大師莊子,世與老子并稱,代表作《莊子》,又稱《華南經》;莊子的思想淵源于老子,司馬遷曾指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無論就理論的豐盈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來說,莊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莊子的學識也極淵博,“于學無所不”,因此,《老子》只類似一首長篇哲理詩,而莊子的文章則是洋洋灑灑的哲學長篇,已然形成專題論文的風格了。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 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a 詞語:止:棲息。  于是:在這時! ∪和耆,確實是。 

  一詞多義:嚇:模仿鴟發怒的聲音。例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動詞,威嚇,恐嚇。例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例句:夫遠出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譯文: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譯文: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5、《曹劌論戰》 

  選自《左傳·莊公十年》,舊傳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為編年體史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蹲髠鳌啡Q是《春秋左氏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并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遠見。 

  a 詞語: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異義: 

 、贍奚汗胖讣漓胗玫呢i牛羊等祭品。(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诒桑罕陕#ㄈ馐痴弑,未能遠謀。)今指行為不正直。 

 、壑遥罕M力做本職。(忠之屬也。)今:忠誠,忠實。 

  ④獄:案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監獄。 

 、萸椋阂詫嵡榕袛。(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揠m:即使。(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詞多義: 

 、俟剩核,故逐之;原因,公問其故。 

 、谝裕簯{,*,何以戰;把,必以分人。 

 、垩桑赫Z氣助詞,相當于“呢”,又何間焉;作兼詞,于此,在此,懼有伏焉。 

 、芷洌鹤鞔~,指齊軍的,下視其轍;作代詞,指戰勝的,公問其故。 

 、葜航Y構助詞,的,忠之屬也;作代詞,指曹劌,公與之乘; 

  語氣助詞,無意義,公將鼓之;作代詞,指齊軍,登軾而望之。 

  詞語活用: 

 、偕窀ジR玻骸案!泵~作動詞。賜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詞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僭模耗巳胍,問:“何以戰?” 

  譯文:(曹劌)于是進見(魯莊公),(曹劌)問:“憑什么作戰?” 

  ②原文:必以分人。應為:“必以分之人” 

  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墼模褐抑畬僖。 

  譯文:(這是)盡了本職一類(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可以憑借這一點來打戰,(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菰模汗珜ⅠY之。 

  譯文:魯莊公正要驅車(追趕)。 

  倒裝句: 

  原文:何以戰? (應為:“以何戰”) 

  譯文:憑借什么作戰? 

  6、《鄒忌諷齊王納諫》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大概是戰國末年秦漢間人將各國史料收集起來編纂而成的。這部史書后經漢代的劉向重新編校,得33篇,定名為《戰國策》。書中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言論活動,以及他們進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計、良策、佳言、善行,生動地反映了戰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和各類人物的精神面貌。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采納群言,終于使齊國大治的故事。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a 詞語: 

  一詞多義: 

  ①孰:誰,我孰與徐公美;仔細,孰視之。 

 、诿溃阂浴瓰槊,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麗,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鄢涸绯,朝服衣冠,窺鏡;朝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古今異義: 

 、僦S:古: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鄒忌諷齊王納諫) 

  今:用含蓄的話對人或物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諷刺) 

 、谛蓿汗牛洪L。(鄒忌修八尺有余) 

  今:(學問、品行方面的)學習和鍛煉。(進修) 

 、鄯汗牛捍┐。(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運動服) 

 、艿胤剑汗牛和恋胤綀A。(今齊地方千里) 

  今:某一區域,空間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聞:古:使……聽到。(聞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詞語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詞做動詞,穿戴。 

 、谖崞拗牢艺撸骸懊馈毙稳菰~作動詞,以…為美。 

  b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僭模航砸悦烙谛旃#ā耙浴焙筮吺∪チ恕拔摇保 

  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谠模核木持畠饶挥星笥谕。 

  譯文: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一個人)對皇上沒請求的。 

  ③原文: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能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賞。 

  7、《愚公移山》 

  選自《列子·湯問》。后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古代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本文通過寫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齔[chen] 窮匱[kui] 

  b 詞語: 

  通假字: 

 、僦竿ㄔツ希骸爸浮蓖ā爸薄薄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廴曛换荩骸盎荨蓖ā盎邸保斆。 ④亡以應:“亡”通“無”。 

  ⑤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⑥隴斷:“隴”通“壟”,高地。 

  一詞多義: 

 、俜剑褐该娣e,方七百里;剛剛,方其遠出海門。 

 、谇遥簩⒔,年且九十;況且,且焉置土石。 

 、墼壕谷,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堅決,吾義固不殺人。 

 、萃觯和ā盁o”,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扪桑阂蓡柎~,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古今異義: 

  ①懲:古:戒。(懲山北之塞)←┈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今:處罰。 

 、陉枺汗牛荷街,水之北。 

  今:太陽。 

 、坳帲汗牛荷街保稀#ㄟ_于漢陰) 

  今:陰天。 

 、苤T:古:之于。(投諸渤海之尾) 

  今:各個、許多。 

 、菝汗牛翰菽。(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今:毛發。 

  ⑥已:古:止,停止。(懼其不已也) 

  今:已經。 

  詞語活用: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作動詞,用盡。 

  聚室而謀:聚,動詞使動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荷擔者三夫。(譯:三個(能)挑擔的人。) 

  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獮椋喝曛换萆跻樱∠日f“甚矣”有強調意味。) 

  譯:你太不聰明了。 

  7、《詩經》兩首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蒹葭》選自《詩經·秦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a字音:雎鳩[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éi] 躋[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

古文二則 篇15

  zxdl

  五柳先生傳

  1、第一段:寫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第二段:贊語(五柳先生精神風貌)

  2、“五柳先生”之號是如何得來的?

  “五柳先生”之號得來的原因是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人們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誰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稱“五柳先生”。作者說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3、陶淵明“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呢?

  這是他“不慕榮利”的體現。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請從文中找出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點:

  五柳先生對名利看得很淡,對物質生活沒有過高的的追求,安貧樂道,文中反映他這種思想性格特點的句子是“閑靜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現了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貧窮的生活。

  6、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讀書有心得體會時,便沉溺于書中而忘記了飲食。這形象地說明了作者 “好讀書”是真正的喜愛讀書而不是裝模作樣。

  7、“贊”語中哪句話和前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8、五柳先生的三大愛好反映出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1)“好讀書”是一種求知的滿足與精神享受,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體現。

 。2)飲酒。他飲酒時“造飲輒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達的體現。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娛”,這正是他不慕榮利的體現。這與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他身處污濁社會而保持高風亮節。

  9、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別人虛情客套。這說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禮節置之腦后,是一位獨立于世的高風亮節之人。

  10、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怎樣的形象?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昂米x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二是飲酒!靶允染,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于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11、“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系?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其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為鮮明。

  馬說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馬說》中起論點的作用,下文都是從反面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2、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

  伯樂:比喻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馬者:比喻不重視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3、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4、找出千里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闭f明千里馬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統治者不重視人才。

  5、“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揭示食馬者的昏庸無知。

  6、讀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為了獻身"四化"建設,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對的么?有沒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個人的感嘆,作者還是僅僅把認識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

  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第2 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3段: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諷刺。

  與朱元思書

  1、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文章的第三部分,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每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

  第二段分寫異水之"異"。

  第三段分寫奇山之"奇"。

  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找出這兩方面入手圈出寫得好的字詞句,并談談好在何處。

  從視覺來寫: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而且將富春江放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來描寫,就勾勒出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境界。

 、"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中的一個"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時令特征,也寫出了人的主觀感受。

  ○4"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江的兩岸崇山峻嶺,高聳人云的雄奇景色;"競爭"二字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從聽覺來寫: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抓住“清”和“急”的特點,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6、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7、寫作特色. 

  ⑴ 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8、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先總后分。

  9、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10、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字來寫水和山的?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 

  “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 

  “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11、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12、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13、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钡睦斫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边@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14、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參考6

  送東陽馬生序

  1、第一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

  借書以觀,錄畢送之,得以遍觀群書。(得書)

  2)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卒獲有所聞。(從師)

  3)從師學習衣食住行的艱難。(求學)

  從三個方面表現自己求學的勤且艱。

  2、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佩容臭,燁然若神人;

  “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八書上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也是從衣食住行

  師書幾個方面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

  者寫這篇贈序的原因是什么?“是可謂善學者”。“其將歸見其親”,故道為學之難”來勉勵他。

  4、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太學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5、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運用對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時得書,從師、求學之難,和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作對比;

  2)以自己年幼時奔走之辛勞、生活之清苦,和太學生衣食住行的優越生活條件作對比。

  《小石潭記》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嶼、峪、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6、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

  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 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7、第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

  8、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9、潭水有什么特點?

  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正面和側面結合,用靜動結合來寫。

  10、作者是怎樣寫魚的?

  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

  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吹靡姷囊欢嗡娣从持旃庠朴埃悦髁;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

  13、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5、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并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郁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16、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心情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

  《岳陽樓記》※

  1、為什么要從滕子京寫起?

  因為是應滕子京之請而作記,所以有必要先敘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事,也是對滕子京的贊頌,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當政者的不滿。

  2、第2段如何寫景? "銜"、"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點概括地描述了岳陽樓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陽樓的勝景集中在洞庭湖,接著從空間寫了浩瀚的湖面,又從時間寫湖上變化萬千的壯麗景象。六個短句,既精煉,又有氣勢。"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這里并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復;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第3、4段寫了什么內容?

  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分段來寫。

  4、第2段寫"岳陽樓之大觀"中的“此”指代什么?

  5、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本節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應的關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它們找出來說明它們的關系或作用。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筆。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

  7、作者發了什么議論?為什么在文章末段發這樣的議論?

  8、作者借虛擬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與上文的遷客騷人對照,表明了對兩種悲喜觀的不同態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是否定、批評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作者對遷客騷人的批評,也是對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規勸。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從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為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懷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這樣的精神自勉,其中當然包含對好友的期望。

  9、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10、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形"、"不行"、"傾"、"催"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11、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如果有,是在什么時候?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

  《醉翁亭記》※

  1、第1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么?

  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

  2、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

  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滁州四面環山——西南諸峰——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幾層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時也!)寫山間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朝而往……無窮也?);寫太守來此欣賞山水之樂,其樂趣無窮無盡。

  4、第2段描寫山!寫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總后分,先具體后概括。

  5、第3段包含幾層意思?

 、伲ㄖ劣凇擞我玻好鑼懗莅傩諄泶擞紊劫p景一路上的歡快情景。

 、冢ㄅR溪而漁……太守醉也?);描寫太守與眾賓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戲射下棋的"宴酣之樂"。

  6、第3段為什么寫滁人之游?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7、結束段寫了兩個重要內容,是什么?

 、偬刈杂袨槿怂恢畼罚思吹3段所寫的觀賞山間四時之景之樂,尤其是第4段所寫的見到滁人游山、與眾賓客宴酣之樂。這個內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谔鼐褪菑]陵的歐陽修。篇末點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這是歐陽修謫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寫照。

  8、這篇文章抒寫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懷?

  本文抒寫了作者"與民共樂"的政治理想和賞景自適的曠達情懷。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寫醉翁亭秀麗的環境,接著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寫太守與民同樂,以此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10、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主線是“樂”字!白怼迸c“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

  11、本文寫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12、本文寫景上有什么特色?

  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l)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烏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古文二則(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古文二則《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戴震難師》同步練習(通用4篇)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疑難解析】戴震難師“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只學不問,并非學問!比绻髮W只一味相信書本,相信老師,缺乏懷疑精神,那么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知識。一個成功的學者決不墨守前人的舊說,而是有所懷疑,有所創造。...

  • 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答案

    這篇《方恪敏公家傳》寫方觀承一生勤于學習,著作等身。方恪敏公家傳的答案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了,快來校對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方恪敏公家傳古文閱讀材料方恪敏公,諱觀承,字嘉...

  • 第28課《古文二則》導學案

    教學目標:1、借助注釋,讀懂古文,并能復述兩個小故事。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3、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教學重點: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 第22課 古文二則

    第22課 古文二則孫權勸學【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有關本文的文學常識;了解并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2.能力目標: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分析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

  • 世界各大古文明的位次應重新排定

    “由于長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發現,世界歷史必須改寫,各大古文明的位次必須重新排列!边@是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教授提出的觀點。各大古文明位次的排列決定于“文明”的標準。...

  • 七下古文二則《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戴震難師》導學案

    初一 年級 語文 導學案【教材信息】課題: 28、《古文二則》課型 課時 總課時 【教師信息】主備人: 實施人: 實施時間 【學生信息】班級: 姓 名: 所屬小組 編號 學習日期____【學習目標】1.借助注釋,讀懂古文,并能復述兩個小故事。...

  • 古文二則《四知》教案

    教學目標1、翻譯理解課文。2、掌握重點詞語及句式。3、分析楊震的性格特點,學習楊震廉潔自律的高尚思想品德。教學重點積累重點詞語及句式。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古文二則《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戴震難師》同步練習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疑難解析】戴震難師“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只學不問,并非學問!比绻髮W只一味相信書本,相信老師,缺乏懷疑精神,那么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知識。一個成功的學者決不墨守前人的舊說,而是有所懷疑,有所創造。...

  • 教學反思《古文二則》

    學生五年來學了不少古詩,但是古文卻是第一次接觸。對于小學生來說,古文學習是難點,我著重抓住古今詞義不同的字詞讓學生加以理解。然后讓學生試說句意,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 古文中的字字落實問題之我見

    古文學習,繞不過字詞,但如何對待字詞,應該是大有學問。我的嘗試愿和大家交流。 古文學習,字詞是必不可少的。新課標對此要求看似有所降低,實則并沒有忽視雙基的訓練,只不過方式有所改變而已,也更加語文化,人文化而已。...

  • 古文翻譯技巧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

  • 古文二則(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戴震難師).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疑難解析】戴震難師“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只學不問,并非學問!比绻髮W只一味相信書本,相信老師,缺乏懷疑精神,那么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知識。一個成功的學者決不墨守前人的舊說,而是有所懷疑,有所創造。...

  • 運用RE閱讀進行古文教學《陳涉世家》教學方案設計(通用13篇)

    《陳涉世家》教學方案設計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學余劍英【分析教材】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教版初語第六冊第三單元的基本篇目《陳涉世家》,是《史記》中的名篇。...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操一操摸一摸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色 | 97免费人妻无码视频 | 国产日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区 | 在线观看私人黄 | 97视频自拍 | 国产精品秘入口A级一区二区 | JAPAN丰满人妻VIDEOS |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爽 | 欧美亚洲精品午夜福利av | www.九九精品 | 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 麻豆传煤入口免费进入2023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0 | 浪货跪下给我好好含着羞辱调教 | 亚洲涩88| 调教花穴 | 性久久久 | 国产剧情息子绝伦中文字幕 |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 | 日本十八禁视频无遮挡尤物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91亚洲福利视频 | 99爱99| 好吊日好吊操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熟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 chinese国语话对白hd | 亚洲成人免费观看 | 日日嗨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视频区小说区图片区 | 国产又粗又硬又长又爽的视频 | 国产露脸国语对白在线 |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观看 | 极品教师高清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少妇裸体啪啪裸体 | 久久久久久久美国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