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綜合閱讀實施中的教師行為
內容提要:在綜合閱讀中,教師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首先確立閱讀的新觀念,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構建多種平臺,指導學生探究科學的閱讀方法和豐富閱讀評價手段,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形成綜合閱讀的大視野,達到綜合閱讀的美好境界。 關鍵詞: 確立觀念 培養興趣 營造氛圍 構建平臺 探究方法 豐富評價 正文:2004年秋季湖北省省級實驗課題——語文“綜合閱讀”開始在全省逐步實施。這是在語文課程標準和課程改革新目標對語文閱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這一實驗課題的實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要開展好這一課題實驗,筆者認為教師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下面就從幾方面談談綜合閱讀中的教師的行為。 一、教師要確立綜合閱讀的新型觀念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廣度是任何一門學科都 無法比擬的。現代社會也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具備閱讀理解與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以往的閱讀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內容上是舊、窄、死、繁,沒有與時俱進,方式上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忽視了對學生個性、興趣、態度、習慣的培養,忽視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發現、思辨的讀書方法。再就是以本為本,渠道封閉,把語文的本質掩蓋起來,割斷了與現實生活、大千世界以及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這就不可能真正地激發起學生進行大量閱讀的動機,會讓學生從根本上喪失閱讀的興趣,喪失學習語文的動機。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使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對每學段的閱讀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全面實現新課程目標,教師就必須摒棄以往的閱讀觀念,樹立與時代發展相協調的語文閱讀觀,即綜合閱讀觀。綜合閱讀觀是立足于語文學科,整合學生閱讀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實現內容多樣化以及跨學科綜合,達成學科間橫向溝通,它關照并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與經驗,強調在生活、活動、實踐中學習,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地閱讀。只有確立了這樣的觀念,教師才能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注重閱讀的整體感悟,重視在閱讀的過程中體現出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學生的閱讀實踐才會更廣泛而自主,才會更好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增進學生閱讀的多樣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他們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豐富文化背景積淀,獲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與交往的能力及批判與創新精神,并以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相關內容的大量閱讀,如學習了《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音樂巨人貝多芬》等文章之后,可指導學生收集閱讀報刊雜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傳記,進行一次以名人故事為中心的相關競賽活動,讓學生了解更多名人事跡,學習名人精神,爭做“名學生”。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 許多教師總是一味埋怨現在的學生不愿閱讀,就是閱讀也只是選擇一些快餐式的書籍 進行閱讀。對于這樣的現狀,抱怨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對學生具有主導作用,而且還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師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學生的情弦,點燃學生的閱讀火苗,使他們的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投入地到書海中遨游。但興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培養,教師必須利用多種機會激發學生的閱讀沖動。 首先,課堂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走向綜合閱讀的橋梁。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就應有開放的意識,準備一些和課文學習有關的材料進行補充。葉圣陶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學生被魯迅先生童年的童真、童趣所吸引。于是筆者在教學中有目的啟發學生:魯迅先生還有哪些童年往事?你還了解哪些名人的童年故事?下一周我們來進行這方面的故事交流。于是同學們都饒有興趣地積極借閱《朝花夕拾》和其他名人的童年故事等書籍。也有很多同學自己買來書籍閱讀,遇到不懂的地方還積極來問。 其次,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淡化功利意識,不能要求學生圍繞提高作文水平,圍繞考試來閱讀,更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樣的閱讀不但會讓學生的閱讀興趣消失,還會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不到拓展,禁錮在狹小的天地中,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提高。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認為:“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閱讀功利的淡化,學生的閱讀有了自由,他們就會注意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才會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這也正是語文學習恒久的理想和美麗的等待。 第三,教師還應該利用多種機會以引導學生走進書海。特別是在和學生課后交流時,可以講些著名作家或科學家的故事。筆者就經常利用各種機會給學生講述蘇軾、錢鐘書、沈從文、鄭板橋、賈平凹等人的奇聞軼事,講文學典故,講歷史故事。學生對這些非常感興趣,往往會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閱讀相關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向導的老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欲望。如果教師在教學或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會自然感受到閱讀的精彩和魅力。 三、教師要營造綜合閱讀的良好氛圍 學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但自制力較差,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走向綜合閱讀中,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第一,閱讀環境的創設,閱讀環境大到校園環境的建設,小到教室的布置。學校整個環境要以學生的發展提高為中心,滿足他們求知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一個書香四溢、文化氛圍濃厚的學校學習,學生能從自己所觀察到“風景”中得到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班級建設也要有濃厚的文化意識,班級墻壁上可以張貼有關讀書學習人生修養等方面的名人名言,黑板報上可以定期刊載優秀文章和學生閱讀體會,學生在閱讀這些版面時就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那興趣自然就非常濃厚了。所以,良好的環境建設能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會由被動的閱讀走向主動的閱讀。 第二,閱讀心情的營造。閱讀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而不是成為一種逼迫、一種痛苦。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閱讀環境,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會心情舒暢,才能更好地與書本交流、與作者交流,激發共鳴。 第三,榜樣的感染。教師要讓學生對綜合閱讀感興趣,自己首先要感興趣。學生的向師性是非常明顯的,當他們發現老師喜歡閱讀時,往往會對老師所讀的書產生好奇,并漸漸也會嘗試走進書中。同時,學生的榜樣作用也不可忽視,可以讓學生組織起讀書小組,使喜歡閱讀的同學起到榜樣作用。 總之,這種有利的外部環境對學生走進書中,開展綜合閱讀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學生由“要我讀”轉化到“我要讀”。 四、教師要構建綜合閱讀的多種平臺 首先,是以《綜合閱讀》教材作為實施平臺。把它納入語文課程評價的范圍,并在每周安排1—2課時,進行課堂實施。 其次,借助網絡資源來開展綜合閱讀,學生圍繞一個話題在網上搜索相關網頁與相關文章,進行在線閱讀,也可以將文章下載編輯成一個閱讀文件夾,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第三,利用綜合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綜合閱讀。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很強的實踐性是其顯著特征,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項實踐活動來促進實施綜合閱讀。像讓學生辦閱讀剪報,舉行主題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知識競賽等。上學期筆者就組織學生開展了以下一些綜合實踐活動:知識party,小草也多姿,憶崢嶸歲月,走進黃河,華山論劍之智力大考驗,蓮文化的魅力,輕松學習、快樂游戲,幸運4+1,超級智多星等等。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興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學生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感受閱讀的快樂和語文的精彩,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師搭建的這些“平臺”,并不是以學生的成績為終極目的,而是作為檢驗學生綜合閱讀情況的一種手段,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閱讀,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平臺”中既能發現自己的收獲,還能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自己的閱讀方法與方向。 五、教師要指導學生探究綜合閱讀方法 綜合閱讀,其內容是多樣化的,其基本學習方式還是閱讀,因此積極探究科學的閱讀方法,就能很好地提高閱讀效果。這里筆者推薦兩種閱讀方法: 一是創讀。就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價值觀、所處環境等對材料進行理解,在掌握原意基礎上,把作者想說的話說出來,把作者應該想到卻沒有想到的想出來。這是一種發散式思維方式, 強調對課文多元化理解。它主要有外延式閱讀和內涵式閱讀兩種形式。外延式閱讀,即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努力拓展課文的外延,把作者沒有說出的東西理解出來,進行合理演繹,擴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內涵式閱讀,即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讀文章的理解,將文章中高度概括的內容細化,并進行轉化,合理推出對文章新的理解,賦予文章新的意義。 二是美讀。葉圣陶曾經指出:“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讀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由此可見,美讀的要義在于通過對作品音聲節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世界,達到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審美境界。美讀通過吟、詠、唱、誦等形式可以強化語感,美讀可以通過心靈的對話和交融增強理解,教師要讓學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個中滋味”:有的要讀得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涼,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動活潑,有的周密嚴謹等,與作者對話交流,進行心靈碰撞。同時美讀還可提高審美情趣,增添閱讀的神韻。 六、教師要豐富綜合閱讀的評價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要達到這樣的要求,首先要張揚學生個性,倡導多元評價。作為閱讀的個體,每個學生對閱讀材料都有他理解的獨特性和個性化,教師應針對這種獨特性和個性化,豐富評價的手段和方法。要既有學習過程中態度、方法、效率的評價,又有學習結果、收獲的評價;既有全局評價,又有某個環節的評析;既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又有對他人和他人的評價;既有對學生學的評價,又有對教師導的評價。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注重閱讀過程,學會欣賞,學會共享,培養他們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重點應放在對讀物的整體、綜合理解上,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性的理解和親身實踐,重視學生的學習個性和興趣經驗,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文意把握、重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總之,語文綜合閱讀,以其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多樣化、綜合性掀開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篇章,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形成綜合閱讀的大視野,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美好境界。 參考文獻: 1、《湖北省初中語文綜合閱讀課題黃岡實驗區開題會議·材料匯編》2004.10 2、《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語文教學通訊》 2004年第10期 4、《語文教學通訊》 2004年第12期 5、《語文閱讀教學簡論》楊云法 6、《呂叔湘論語文教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文藝,男,生于一九七三年,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黃岡市中學語文骨干教師。優質課曾獲縣級一等獎,《不朽的失眠》教學設計被全國中語會評為一等獎,并有多篇論文、教案榮獲市、縣級獎或在報刊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