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給學生的金指頭:本色閱讀
芮忠漢 王紅云
長期以來,對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人們公認不諱。用教育理論和多年的教學實踐審視這一教育現象,就不難看出,是由于尚待完善的語文教學為閱讀設置了太多的障礙,可以說是“作繭自縛”。要扭轉閱讀教學的被動局面,就應破除為閱讀教學所設置的重重障礙,使其恢復閱讀的本色。
閱讀,有的把它定義為“看或者讀別人寫的文章。”也有定義為“是人類通過文字符號獲得信息的方式和過程。”它們說明人類這種活動是由讀者自身(主體)向信息載體的文字符號(客體)的一種探求。這種在閱讀中對未知領域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是由閱讀者自己對文字載體傳輸的或概念、語義,或人事、景物,或內容、材料,或傳統、習俗,或理念、意義,或情感、態度等等的一種自然的、獨立的理解攝取,就是本文所說的本色閱讀。
本色閱讀古已有之,并在人的一生中占據主要地位。孔子對《詩》、《書》、《春秋》本色閱讀后而修編。陶淵明在其自傳篇《五柳先生傳》中描述了他自己本色閱讀的情況:“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把自己書齋起名為“七錄齋”的明末張溥,幼年勤奮好學,所讀之書都要親手抄寫,抄好朗讀后燒掉,再抄再讀再燒,一直要抄讀六七遍。《七錄齋》很好地記載了他的本色閱讀情況。巴金也曾說過:讀熟了,也就能慢慢體會到它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古今歷史上本色閱讀獲益和成功的人舉不勝舉。人的一生,在學校讀書、看報的時間相對較少,課堂占據更少,而大量長久的是走出校門之后的本色閱讀,或有意專攻,或無意翻檢。這種本色閱讀在一生的閱讀中占有主要或統治地位,它的出現時間也是最早的。
閱讀教學的出現應在本色閱讀之后,它是文化先賢用自己或前人的讀書經驗來啟迪后人的。它對后人的學習的確起了很大指導作用,但是也應看到,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不少背離了前人的初衷。正象葉圣陶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指出的:“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學生吟誦的功夫太少,多數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而現在有些情況比葉老指出的還要嚴重,教學一篇課文,只是教師串講分析,甚至一遍也沒有讀。這正是閱讀教學難以走出低谷的頑癥。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 中要以學生的讀為本。老師的指導雖不能少,但要克服講起來無休無止、興致難抑的現象,把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投放到學生的本色閱讀上,讓學生的閱讀真正成為閱讀。就如顏元所說:“講之功夫有限,習之功夫無已。使為學為教,用力于講讀者一二,加功于習行者八九。”
對閱讀教學我們之所以倡導本色閱讀,是由其任務特點決定的。
一、內容的理解離不開本色閱讀。理解是閱讀的目的,也是閱讀教學的目的。但是,如果離開了本色閱讀,只是聽聽老師的講解是很難達到的。就像一個人要想真正體味梨子的滋味,只有親口品嘗,而不能只是聽別人說說。劉國正先生回憶他的語文老師善于用吟詠的方法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鏗鏘、聲震瓦屋。我也跟著吟詠,跟著鏗鏘,許多詩篇的妙處,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可見,吟詠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們在一讀一聽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內涵。
二、對文章的感悟需要本色閱讀。感悟是閱讀教學追求的較高目標,也是讀者對文字載體解讀升華的最高階段,它是讀者與文字符號在反復閱讀中撞擊的火花和交流的結果。一部《紅樓夢》,不同人讀出了不同的感悟:有人說它是一部有傷風化的“淫書”;有人說它是超階級的“男女戀愛主體”的愛情小說;有的說它是追求個性解放的反抗小說,具有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的萌芽;有人把它說成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呼喚把它當作歷史來讀;有人說它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把它看作封建社會的階級斗爭史、衰亡史;有人從它觸及的經濟、政治、思想領域的各個側面,把它看作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等。人們對《紅樓夢》種種不同的感悟,完全是讀者對其本色閱讀,文字信息在讀者大腦傳輸而成的因子,這不是任何一個老師的講授所能形成并得到的。
我國數學家丘成桐對文學的閱讀有很深地感受,他說,自己雖是一個數學家,但對文學作品非常喜歡。文學作品中最愛看《史記》,看《史記》象看歌劇一樣。還說他做一道數學題就像讀一首詩一樣,算一道數學題的成功就像讀一首詩一樣的快樂。丘成桐對《史記》和數學的閱讀感悟,如果離開了本色閱讀,就很難有如此獨特的感悟。
三、閱讀能力的養成需要扎實的本色閱讀。閱讀能力指讀者對文字符號的認讀感知,并通過邏輯思維的分析、綜合,由表層意思到深層內涵,由內容到思想到感情的領會、理解與體會,進而對文本內容、形式、作用、價值等作出肯定與否定的判斷,優劣與大小的品評鑒賞。人的閱讀能力是有差異的,它表現在讀者對文本內涵獲取的多少,可能會出現獲取小于文本內涵,等于文本內涵、或大于文本內涵的不同結果。閱讀獲取的質量越高,閱讀能力就越強。閱讀能力的養成、提高需要讀者對語言文字進行直接交流的應用實踐,即扎實的本色閱讀,在一次次的本色閱讀中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感受力和鑒賞力,即在閱讀的訓練中培育、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四、大語文學習要教會學生本色閱讀。人一生的閱讀,在學校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課外。人們閱讀也不僅僅是教科書上有限的選文。這種大語文閱讀學習,正是人一生所運用的本色閱讀,可以說本色閱讀人人有用,人人需要,獲此能力終生受益。當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他就可以在閱讀的廣闊天地自由馳騁,隨意徜徉,廣泛涉獵,厚積博取。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校生擴大閱讀量,初中生每年課外閱讀不少于80萬字,高中生每年不少于100萬字,課外閱讀中外文學名著10部以上。要達到這一要求,完成這一任務,學會本色閱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并不排斥閱讀教學的適度指導,也需要本色閱讀教學指導,只是這個指導應更好的為閱讀主體服務,符合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需要。倘若借指導之名喧賓奪主,使本色閱讀變了味,閱讀和閱讀教學就會重歸失敗的老路,這是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