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心理及其特點
臧劍斌
曾記得自己上初中時,最美不過是得到幾本小說,便迫不及待、如饑如渴地翻看起來,簡直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有過一個通宵躲在被窩中看完一部《射雕英雄傳》的記錄。如今,身為人師也時常能“逮”到在課堂上偷偷看小說的“書蟲”。仔細分析來,此類現(xiàn)象都源自于中學生的幾種需要心理。
一、 中學生課外閱讀是認知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讀書一方面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種心理需求是求知最基礎的源動力。是中學生以獲得知識,技能,為解決學業(yè)問題為目標的一種求知欲。起先是因為他們覺得課堂上有限的知識不足以滿足自我的需求,從而促發(fā)他們課外去閱讀,然后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滿足的樂趣,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閱讀動機。這種心理需要是為了獲取有用的知識,有極強的實用性,對學習起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它是最為教者與家長認可的。
二、 中學生課堂閱讀是追求賞識的需要
這類閱讀心理需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為了通過閱讀得到父母師長的贊許;另一種是為了通過課外閱讀增加談資,從而贏得同齡人之間的敬服。前者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需要動機是因為:學生對父母師長有一定的情感依附關系,長者成為學生校仿的對象,得到他們的認可與贊許,學生會產(chǎn)生滿足感。這種閱讀心理需要一般是小學生的特色,而中學生也占一定比例。針對此上特點,父母、師長應當正確地引導他們閱讀,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從而,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自信心,確立相應的成功感。后者這種閱讀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青少年期(即初中階段)。中學生心理漸趨向成熟,他們自我意識加強,要求自由、自信、獨立,同時,更希望被大家尊重。于是,想方設法在同齡人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廣泛地課外閱讀就成了他們的法寶。正應了蘇霍姆林斯基一句話:“一個現(xiàn)代人如果沒有經(jīng)常與書籍交往,如果沒有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尊嚴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議的。”通過課外閱讀,使其廣采博集,侃侃而談,語出不凡,從而博得同伴的羨慕與尊重,以滿足他們對成就的向往。
三、 中學生課外閱讀是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身體發(fā)育逐漸成熟,潛藏多年的性意識開始萌動。他們產(chǎn)生了諸多好奇與疑問,從內(nèi)心渴望接近異性,但傳統(tǒng)的教育素來對“性”諱莫如深,甚至對此壓制、排斥,視之為洪水猛獸。再者,青春期自閉的心理又使得中學生不愿向家人、朋友尋求對性知識的解答。如此一來言情小說、通俗文學、武俠小說就連地攤文學都成了他們了解性知識的窗口。中學階段是人生最多彩的季節(jié),性意識覺醒了可自閉心理也相應到來了。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此時課外閱讀便成了他們排遣孤獨的突破口。他們以書為友,與書中人物交流思想、情感,F(xiàn)實生活中一些無法實現(xiàn)的美好愿望,他們都可以寄托書中,同書中人物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得到自我振奮與陶醉。正因為中學生獨特的心理需要使得他們對課外閱讀情有獨鐘,同時相伴產(chǎn)生了他們獨特的閱讀特點。
特點之一:充滿情趣
一般而言,中學生選擇文學讀物居多,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都是經(jīng)過作家心靈過濾,情感理智醞釀,再進行精心藝術提煉而成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成為審美主體,進入情感介入認識過程。當其生活經(jīng)驗被激活,情感被誘發(fā)時,他們便主動進入于作品對話狀態(tài),以其易感動的情感特點而言,中學生情緒容易進飽滿激揚狀態(tài),甚至可以達到物我統(tǒng)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特點之二:自由馳騁
中學生課外閱讀大多是在自由自在,毫無拘束的心理環(huán)境中進行的。這樣就有利于調(diào)動各種心理因素協(xié)同參與,個性得以充分發(fā)揮,閱讀方式也較隨意,可以一目十行,也可細嚼慢咽。在閱讀過程中,閱讀個體受故事情節(jié)的誘導,美的語言與意境的感染,在不知不覺中,伴之以聯(lián)想、想象。于是目接八荒,神游四;蛱钛a、充實作品的空白,或添加、超越作品的意圖,這完全取決于閱讀個體的情感體悟。
特點之三:興之所至
對于大部分中學生來說,課外閱讀都是興之所至,他們一旦拿到喜好的讀物,常常是廢寢忘食、不分場合就迫不及待要讀完。所以時常能看到食堂、課堂、寢室他們忘情閱讀的身影,這一時期他們所閱讀的書籍也并非一成不變,常隨著年歲、興趣的改變而漸趨向于理性化。
綜上所述,作為教者,我們應當充分把握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心理需要及特點,恰到好處地引導他們好讀書,讀好書。為其知識的積淀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武進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