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興趣 激活教學——文言文教學之管見
激發興趣 激活教學
——文言文教學之管見
甌北三中 張躍豐
內容提要: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特點影響了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成了考試的附庸,失去了它本身應有的光芒,死氣沉沉。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活文言文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一、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二、教師要善于挖掘文言文本的內涵,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三、用“以今度古”“古為近用”的方法架起學生與文本間的歷史橋梁;四、利用文言文語言凝練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想象的空間;五、教師要帶好“自吟、自解、自背、自用”的頭。
關鍵詞: 文言文 激發興趣 激活教學
《沒有文言文,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篇2004年《中國教育報》曾刊載的文章讓我一度為之震撼,尤其是標題鏗鏘的觀點。的確,很多文言文作品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典雅、簡潔,內蘊豐富,起著“傳承文明”的功用。而中學教材所選文言詩文大多為古代文學作品之精華。但現在的古詩文教學被異化了。現今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特點助長了師生們的功利心態,使得文言文教學只為考試而服務,原本精彩絕倫、饒有趣味的作品,在教學中只剩下了字、詞、句,文言文教學演變成了“軍事化”的操練,何等地枯燥,乏味。這樣,古詩文便失去了本身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更不要說什么“傳承文明”了。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對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進行改革,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活文言文教學,將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學價值,文化價值挖掘出來,以成其“傳承文明”之功效。
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活文言文教學呢?
一、交給學生主動權
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要知道他們喜歡學什么,不喜歡學什么;要知道他們喜歡怎樣學,不喜歡怎樣學。調查發現,有79%的學生喜歡老師講解和學生自學想結合,有11%的學生喜歡完全自學,這就說明,文言文教學應把時間和主動權讓給學生,一味地講,只能令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縱觀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老師提出問題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此過程中,老師只作點撥、解疑。這樣的課堂就如一塘春水,時時泛起閃光的水花,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從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增強了活力,養成了習慣。文言文教學也就因此而活起來了。
當然,這里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無視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沒有了教師精心的組織和精妙的點撥引導,文言文富有文化內涵的“沉香”就難以滲入學生的靈魂深處,學生的精神素養的提高也無從談起,文言文教學必如一塘死水。
二、引導學生領悟文本的深層內涵
心理學指出:“由客觀刺激物外部特點引起的吸引力,會使初中生產生直接興趣,有強大的力量,表現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穩定性;由客觀刺激物內部特點引起的吸引力,會使初中生產生間接興趣,這樣的吸引力帶有持久、穩定的性質。”
教材所選文言詩文大多堪稱經典,是古文化的沉淀,有著豐富的內涵。依據心理學原理,我們可抓住文言詩文的結構、語言等外部的特點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層,讓學生從古詩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學生對文言文就可產生持久的興趣。當然,這首先需要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層的挖掘。永嘉中學的肖培東老師教學《望岳》,他先是自己把文本吃透了,挖深了,深深領悟到該詩廣闊的意境和詩人博大的胸襟,也悟到該詩的意境和胸襟皆起于也落于一“望”字上。于是乎,他于學生自主學習前拋出“為何不用看,而用望?”這樣一個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饒有興趣地為此從文中找尋依據。在找依據的過程中也就積累了字詞,讀懂了詩意,領悟了詩的意境和詩人的胸襟。這樣,課堂活起來了,教學也就充滿了活力。
三、架起學生與文本間的橋梁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
文言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和表達形式都和今天有遙遠的距離,尤其是與中學生的喜好和知識閱歷有“代溝”。要讓學生讀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實為不易,他們難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縮短這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如何讓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如何讓文言文的認識、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發揮到極致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比較容易關注與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事情,也容易對與自己的生活有關聯的事情感興趣甚至產生共鳴。如果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能達到“用古人的話訴說學生自己”的這種共鳴效果,讓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歷史與現實相通,化他人為自己,進行角色轉換,文言文便不再與我們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為今用”的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文言文教學也就活起來了。
《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境遇不正與我們的失意相通嗎?我們不妨采用“以今度古”的方法,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生活中失意時的心情和想法,調動其情緒,再讓學生通過閱讀去領悟古人的生活哲學,而后讓他們用古人的話來闡明自己該如何對待生活中的種種失意。這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不就拉近了嗎?教學不就活起來了嗎?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經典的名句和成語:名句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成語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等。我們都可以聯系現實生活創設語境,讓學生“用古人的話訴說自己”,“古為今用”。古詩文凝練、典雅的風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語言,語言風格就會產生引人入勝的魅力。這樣,這些經典的語言活起來了,文言文教學也活起來了。
四、創設想像的空間
文言文語言簡潔、凝練、典雅,這一獨特的語言特征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想像的空間。我們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像空間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個想像的空間。如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教授《狼》一課,在“疏通字詞,讀順句子”之后,讓學生變換角度,展示豐富的想像,從文中任選一段,用第一人稱“我”來描述屠夫當時的心理。經過一番醞釀之后,學生紛紛舉手要求“表演”,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了起來。
五、做好帶頭作用
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這話雖說得有些絕對,但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為人師表”是教師工作的突出特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效法教師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要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需教師在文言文學習上先帶好頭。“吟誦、解釋、背誦、運用”是古詩文學習的四個基本環節。教師可在這四個環節上帶好頭,做好樣,學生學古詩文的興趣和動力也就隨之產生。
“教無定法常常新”,以上所述皆為筆者對文言文教學的一點粗淺的認識。要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活文言文教學,我們教師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認識問題,即不是僅僅為了考試而教,而是為了提高古詩文素養而教。愿我們廣大的教師少一點功利心,多一點平常心,刻苦鉆研,找到文言文教學“回家”的路。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
《初中生心理學》 (黃煜峰/雷靂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
《語文教育學》 (謝象賢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