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的四個“轉變”
湖北省潛江市徐李中學 胡定鴻
傳統的課程理念認為: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多,因此課堂上教師是竭力講深、挖透,將整理好的語文知識呈現給學生;學生則是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但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為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把握新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中自覺運用新課標、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課堂中。這就需要教師做到四個“轉變”。
一、轉變教師角色,適應全新的初中語文教學
教師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師。新型教師不再是“百科全書式學者”、“學富五車”式的知識型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合作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是個合作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合作是極為重要的。這要求教師要走下講臺,成為學生的合作者。不僅是身體走下來,更重要的是心靈也要走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說教師要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從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角度、文化積累等方面體驗和把握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 ,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與學生共同營造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要求教師是個學習者。過去,教師一直在勉勵自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雖然我們不能說這句話是錯誤的,但要看到,這種說法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某種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思想。我們試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決不可能無止境的給予。在重視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的新課程教學中,在知識與技術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勵探究發現的氛圍中,學科型教師如何適應新形式呢?只有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從知識的輸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發展。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成為學習者,才能與學生一同成長,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與方法運用中的行為,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目的: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因此,教師要重視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做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讓每個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達的權利,積極進取,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個引導者。教師需要引導、激勵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導演自己的人生。教學中,“導”要因勢利導,教師要多一點啟發引導,多一點參與激勵,多一點多元思維……“導”要有法可導,要遵循科學的方法,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空間中引導;“導”還要依對象而導,要注意學生的差異,因材而導。“導”只是手段,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才是目的。
總之,教師轉變角色應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適應全新的語文教學。
二、轉變教學觀,搭建學生展翅的舞臺
新課程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新課程的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自身的需要、特長以及獨特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施教。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往“一刀切”“整齊劃一”等傳統的教學觀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奠定堅實基礎。
轉變教學觀,首先是教學思想上的轉變。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摒棄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的思想,重在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語文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在努力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只有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才能保證教師在教學行為上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轉變教學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過程 觀念。要注意到:教學過程 不只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之間乃至生生之間雙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過程,還應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人格完善的過程、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 應當使學生的知識信息得到增長,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得到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重視。教學過程 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不斷探索符合新課程要求及與學生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轉變教學觀要轉變傳統的教法觀念。科學的教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在新課程教學設計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轉變。考慮教法的出發點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樹立問題意識,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變“教”為“導”,“教”是為“學”服務的,“教”的目是促進“學”。有鑒于此,教法實際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學”的方法體現。
轉變教學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內容觀念,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上要科學地解決教師“講什么”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只注重考慮教授的知識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做法,要注重考慮所學的內容應是基礎的、必需的、為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教學內容要真正體現課程改革后知識與技能的統一、過程與方法的統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的新課程精神。
當然,轉變教學觀還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如轉變課程觀、學生觀等,這些內容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
三、轉變課程觀,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
“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為所有學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類知識和經驗的總和”。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材、教參等文本,更是“體驗課程”──教師與學生切實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主體,是課程的創造者,他們共同參與了課程的開發與創造。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新課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載體,是學生學習的材料。這只是“一杯水”,還有大量可讀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課程觀,也就割斷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關聯。葉圣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曾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自己束縛在教科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書去教,要體現大課程觀,而不是去教教科書,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四、轉變學生觀,還給學生自由暢想的天空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與核心理念。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提倡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估計學生的天性,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時應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活動就是要依據和順應這些規律和特點。每位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要注重對這些潛能的開發。學生正處在發展過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應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幫助他們不斷修正錯誤,促其發展。這要求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好學生”“中等學生”和所謂的“差生”“后進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得到新的提高。
學生是獨特的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內在感受。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差異,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制定豐富而靈活的教學計劃,來適合不同資質稟賦的學生。教師應當從學生自我意識、學習方法、智力或能力個性因素的分析入手,采取多種策略指導教育學生。同時要注意到:學生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角度與方式。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給予每位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不應該強制學生在成人設計好的圈子內活動,不能引導學生有成人的思維模式,要給學生全面展現個性的時間和空間,要正視學生的獨特性,要承認并正視現代學生的群體特征以及與成人這間存在著的巨大差異。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所有教育活動都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相信學生內在的主體能力。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師教學的重點應轉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感知、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思考、做事的規律與方法。“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教師不應是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勤于思考的果實,授人以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集思廣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嶄新的教法與學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只有這樣,才能共建語文學習的廣闊舞臺,讓全新的語文教學植根于課堂教學,讓語文的教與學綻放出新的亮點!
“直接給大家說”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散步》互動教學案例
湖北省潛江市徐李中學 胡定鴻(433112)
[教學傳真]
《散步》教學片斷:
師:(極有人情味地讀課文)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讀得特慢),穩穩地(讀得特穩),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師:你是怎樣理解“慢慢地”、“穩穩地”這兩個詞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說。
生1:老師,我是這樣想的:母親年齡大,兒子年紀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穩穩地”。
師:不要給老師說,直接給大家說就行。
生2:我是這樣想的:“慢慢地”、“穩穩地”是為了讓母親、兒子盡情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生3:我是這樣想的:我為了讓母親、兒子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所以要“慢慢地”、“穩穩地”。
生4:我孝敬母親,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愛兒子,是一片愛心。如果飛快地背過去,好像有厭煩的意味。
生5:我也是這么想的。我想社會上所有的人都這樣的話,世界將變成一個美好的人間。
(學生爭先恐后,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氣勢。學生妙語連環,老師一副惋惜的表情)
師:老師還想聽聽大家的精彩發言,先聽老師唱兩句歌吧。(老師重復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師:來,讓我們一起唱兩遍吧!(學生已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里)
師:誰能舉一個你身邊的例子,說說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師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學生發言異常活躍)
[教學反思]
《散步》教學片斷,緊緊扣住文中最能體現情感的關鍵詞“慢慢地”、“穩穩地”,讓學生通過自身對生活的理解去談兩個詞語所表現的意境,在教學中強調“給大家說”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注重了學生全體。同時,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調動已有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生暢所欲言、自信表達的熱情。有效的師生互動,真正達到了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設條件的目標。
[同行評說]
《散步》一文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和美溫馨的親情關系。教師在教法上充分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征,注重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已積累的豐富經驗,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體現了“從學生角度出發”。
“不給老師說,直接給大家說”這里的“大家”既包括全體學生,也包括教師自己,它體現了互動教學中師生平等的關系,使教師真正做到了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良好“伙伴”,從而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
另外,師生的互動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問答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最恰當的時機,在看似無疑之處設疑,讓學生借助關鍵詞“慢慢地”、“穩穩地”展開想象,進入意境,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知識深層的理解,讓學生形成新的情感認識,從而在有效的互動教學中觸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