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注意滲透審美教育
安陽幼兒師范學校 魏常生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注意于字、詞、句、篇的講解,聽說讀寫的訓練,而對于在教學過程 滲透審美教育卻不夠重視。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愈加迫切。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思維敏捷、好奇心強,對社會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美,心中更是充滿了憧憬。但是,由于他們知識水平和審美能力的限制,它們對美往往具有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很容易造成他們追求上的盲目性,以致于把許多假、丑、惡的事物,混同于真、善、美的事物。所以,充分認識美育的作用,加強對青少年的審美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鑒賞美的能力,已是一個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重要問題。
美育,作為美學和教育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交叉學科,其目的不僅僅是“陶冶情感”,它最主要的特點是培養青少年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規律增強自己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成為創造型的人才,以利于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古今中外,許多有時之士都很重視美育的作用,曾作過各種各樣的論述。
古希臘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談到:藝術教育是培養“城邦保衛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并且并且是“心靈的優美與身體的優美和諧一致”,主張青年們“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象從一種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培養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①
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學習,并不只是為著某一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凈化,(3)精神享受。 我國近代的
美育的作用,似乎并不能直接創造什么物質財富,但它卻可以使人因認識了審美規律,樹立了進步的審美理想,培養了高尚的審美趣味,加強了對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創造美的能力,而使他們一輩子的內心充實,精神飽滿,于是能不停地為人類創造美好的生活。也正是從這個角度,郭沫若說它“雖然貌似無用,然而有大用存焉,它是喚醒社會的警鐘,它是招返迷羊的圣笛,它是澄清河濁的阿膠,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②
蔡元培在他撰寫的《美育實施的方法》中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實施審美教育的三個重要途徑。對學校教育,蔡元培認為,應分為普遍美育和專門美育。象音樂、圖畫、體育、文學是專門進行審美教育的課程。
在中師所學的各門課程當中,語文是占時最多、美的內容最豐富,也正是蔡元培認為可以而且應該進行專門美育的課程。從宏觀到微觀,它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美的世界。多種體裁的課文,以生動、形象、優美的語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繪了大自然的美,深廣地刻畫了社會生活的美,具體體現了語言藝術的美。
㈠豐富多彩的自然美
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可以神游一座座山巒,涉足一條條江河,一次次領略山林河川之美。如 在《井岡翠竹》中,可以看到那多姿多彩的滿山翠竹及其內蘊的美好情思;《醉翁亭記》更以高度簡潔的語言點出了瑯琊山的四季美景;《雨中登泰山》則另有一番詩情畫意:雨中的山嵐煙云,絢麗的黃錦,聲喧勢急的飛泉瀑布,各具情態的奇松,奔騰咆哮的松濤,變幻莫測的云海令人心曠神怡。許多課文描繪了姹紫嫣紅的花之美。冰心的《櫻花贊》把學生領進了花的海洋;而秦牧的《花城》中所寫的廣州年宵花市上,真是無花不美。課文中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所展示的自然美,滲透著作者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因而是更集中、更典型、更能激發學生美感的自然美。
㈡深刻感人的社會生活美
課文對社會生活美的展示更為豐富而深刻,更能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鑄造美的心靈。
不少課文反映了歷代的人民英雄、民族英烈的彪炳業績和波瀾壯闊的群眾正義斗爭的場面,閃耀著人民創造歷史的光輝和愛國主義精神,還有不少課文謳歌了深厚無私的友誼,純潔真摯的愛情!秱ゴ蟮挠颜x》為學生展示了堪為人類友誼楷模的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篤情。《刑場上的婚禮》奏出了革命戰士的愛情頌歌。既催人淚下,又令人感奮,啟迪著青年學生去領悟愛情的真諦。林覺民在決心殉國的前夕寫下的《與妻書》,交織著對妻子的至愛與對革命事業的赤城,傾注著恩愛夫妻的眷戀,生離死別的哀痛和為革命捐軀的豪情。
㈢精妙的語言藝術美
課文中的美,歸根結底是一種語言藝術美。
文質兼美的課文,它的語言藝術美體現在語言的表現之美,鮮明的形象美,各具特色的結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競放異彩的風格美等方面。
漢語,語言優美,語匯豐富,繪形摹聲,表情達意,都很精細而形象,具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詩圣杜甫深諳漢字的音韻、旋律,看似普通的漢字,一經他巧妙組合,就會跳動出美的節奏,回蕩起美的旋律。如他的《旅夜抒懷》,讀起來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有著和諧統一的聲韻、節奏美。即使是幾個簡單的數詞,也能在詩人的筆下顯示出無窮的魅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卑言里w戎馬倥傯的一生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時間之長與空間的廣袤聯系在一起,造成一種令人神思馳騁的時空美和恢宏的氣勢美。
課文中的小說、散文、詩歌和劇本,塑造了眾多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別是典型的人物形象。作家調動文學語言的多種功能,以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對話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等多種手段,塑造出一個個典型人物,尤其著力于人物靈魂的刻畫。魯迅小說的最出色之處,就在于他揭示人物的靈魂之深!栋正傳》中的阿Q的麻木的靈魂,《祝!分邢榱稚┍晃耆璞粨p害的靈魂,《孔已己》中孔已己被扭曲的靈魂,《狂人日記》中“狂人”覺醒的靈魂……均深深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對中師生來說,應特別注意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美。課文中的童話、寓言、兒童小說、詩歌等兒童文學作品,為兒童塑造了豐富的容易理解的形象。在這超越時空限制的形象世界中,小學生的童心可以自由馳騁,從中感知各種美的事物,受到美的陶冶,激發想象和創造,去追求美的理想。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因饑餓而死的小女孩,真的死了嗎?死的只是她的軀體,那純潔的靈魂永遠活在兒童心中,激發他們對舊社會的憎恨和對美好社會的向往。《丑小鴨》中那受盡磨難和歧視的丑小鴨,也終于成為高飛遠舉的美天鵝了。
總之,語文課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這對于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創造型人才,都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①選自《文藝對話集》第6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②郭沫若。《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于創造上的態度》,轉引自《文藝理論學習參考資料》(下),第1054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③魯迅!墩摫犃搜劬Α,轉引自同上第1050頁。
④郭沫若。《文藝之社會使命》轉引同上,第10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