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學改革進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語文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可以調節課堂學習的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飛躍。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視聽結合,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可以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一、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興趣是能力的源泉”,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深入挖掘教材中審美因素,運用音樂、動畫、制成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描述意趣橫生的人物、場景創設一種審美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在教《回延安》時我首先用多媒體技術介紹了賀敬之是如何在延安由一位小戰士成長為大詩人的,接著放映了延安人民抗日的生動場面和充滿人情味的延河。借助多媒體手段的烘托和渲染,激發了學生對革命圣地的向往之情,也喚起學生對課文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和學習興趣。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一旦和教師的指導珠聯壁合,信息技術手段所展示的生動,具體的信息資料一旦與學生的審美興趣和認識相契合,便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來感悟其中的美。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利用,可以改善我們的課堂教學環境,充分發揮了教師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能幫助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每課教材中都有其重點、難點,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幫助我們順利解決,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教學效率。如教《故鄉》一文時,教學的重點是理解閏土這一形象的變化,把握作品塑造這一形象的意義。我設計復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閏土的投影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歸納其形象特點,又演示中年閏土的投影片,讓學生結合課文歸納其形象物點,看前后都有什么變化,通過具體形象的演示,學生很快地歸納出人物在外貌語言、動作、生活態度等方面的變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變化的原因.這樣用直觀畫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
三、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使信息傳遞用靜態變動態,大大優化了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使信息傳遞由靜態變動態,更加準確、直觀、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事物及現象,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活躍了思維.同時,學生的情感也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提高了語文素質。
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聲》讓教室里一開始就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艷陽高照,綠草如茵,花紅柳綠,蝶飛蜂舞,鳥語花香,牧童弄笛,人們歡笑的的畫面,然后播放配樂朗誦,在優美的鋼琴曲中教師朗誦: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二:…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中,濃郁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到課文充滿激情,意蘊深刻的美。此時此刻,文學語言無可比擬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以及給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學生感受到了,學生也自然體味到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智力的核心地位。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適時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抓住思維能力這一核心訓練,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很難為學生提供可感直觀的畫面,對學生進行想象力、分析力、審美能力、創造力的培養。而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展語文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并結合語文學科的認知規律,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文質兼美的閱讀材料,把學生帶入文學藝術的殿堂,讓他們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得審美享受,升華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提高想象力、分析力、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語文課本中不少地方存在著想象和創造的空間,面對課文中的“空白”我引導學生去想象,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在頭腦中創造成新事物的形象.如教《桃花源記》一文時,我用多媒體手段繪制了村中人“咸來問訊”的畫面。畫上圍著漁問話的有壯漢、孩子等,我引導學生想象這些人圍著漁人問了些什么話.有一話學生這樣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漁人面前問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們過得好不好?”,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握著漁人的手問:“你們那兒的壯漢除了種田還干些什么?”,簡短的一句“咸來問訊”,借助畫面,通過想象,不僅豐富了原文內容,而且使學生的想象力、分析辦、創造力也得以鍛煉和提高。 總之,,可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推動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