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語文味”的理念反思課堂
一、設想和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每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材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的強大的解釋體系,教條、僵化、單一,它把學生與文本的聯系隔離開來,甚至取代文本,使我們教師在解讀中失于盲從和牽強。隨著新大綱和課程標準的頒發和實施,隨著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民主多元意識的加強,原有的解讀體系正逐漸瓦解,文本多元化的解讀,不僅體現了對原著作者的尊重,同時體現了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個性的尊重。因此,在承擔案例分析公開課時,我有意識地選擇頗有爭議的傳統名篇《項鏈》為課例,試圖通過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題的探討,對文本進行一次全新的解讀,以實現并強化語文課教出“語文味”的教學理念。
根據這一設想,并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①欣賞西方小說結構藝術;②體會精巧構思和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③審視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主題。教學的重點放在情節結構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難點確定為小說主題的探究。
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擬采用討論式和比照式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評價,在討論評價中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思考判斷。
同時為了獲得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過程描述:
首先,以舊帶新導入 本文的結構分析。
讓學生回顧前不久學過的《裝在套子里的人》的結構特點,探求共同之處。由于在學習《陳奐生上城》時比較過中國傳統小說與西方小說結構的異同,學生對兩篇西方小說的共性很快比較出來。我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兩文均首先靜態介紹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點,然后通過一個動態的故事(主體情節)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裝》首先介紹別里科夫的各種套子,然后講述他與華連卡戀愛的故事;《項鏈》首先介紹瑪蒂爾德的“痛苦”與夢想,然后講述一個丟失項鏈的故事。
接著討論:這種結構安排有何好處?前面內容與主體情節存在怎樣的關系?
對前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從刻畫人物性格角度指出其作用,但存在怎樣關系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思索片刻,一個學生沒把握地說:“是因果關系吧?”我馬上肯定:“就是因果關系!蓖瑫r又引導從點面關系去分析,學生很快明白:前者為面,后者為點;前面的內容是后面情節發展的鋪墊。
弄清結構關系后帶領學生進入主體情節。
要求:概述情節曲折發展過程,并說說瑪蒂爾德隨之產生的情感變化。學生課前預習較認真,曲折生動的情節概述較清晰,但感情變化把握不夠準確,我要求大家從課文中尋找表達感情的詞語。通過討論基本明確后出示投影:
現實和夢想尖銳矛盾(痛苦)→突然來張請柬(高興)→沒有服飾(苦惱)→借項鏈、陶醉舞會(狂熱)→丟項鏈(驚慌)→賠項鏈(愁苦不堪)→十年還清債務(欣慰)→項鏈是假的(感慨萬千)
進一步討論:小說描述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丟失項鏈是個意外,結尾更是令人意外。 如何看待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
討論中,學生能夠從哲學的層面認識諸多的“意外”,如丟失項鏈,從整個事件來看是一個轉折點,雖屬意外和偶然,但蘊含著必然的因素。小說結尾的出人意料,更是點點都在情理之中。除探討主人公的性格因素外,還找到了小說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
結構藝術賞析完畢,進入人物形象的審視和定位。
我首先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第一:如何理解瑪蒂爾德的虛榮心?
第二:瑪蒂爾德品行中還有哪些最本質的東西?表現在哪里?
我引導學生從概念入手:什么叫虛榮心?學生很會下定義:追求表面光彩的心理。我問一個同學:“你有不有虛榮心?”回答:“有。”又問另一同學:“你有不有?”回答:“有!蔽艺f:“我也有,我們大家都有。虛榮心人皆有之,只是強弱不同而已。追求表面的光彩當然不好,它是人性的弱點。但我們不能一概否定它存在的價值!
我的觀點顯然沖擊了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既然是不好的當然要否定,怎么會有價值呢?大家的眼里充滿疑惑。我趁機闡發:瑪蒂爾德的美貌與身世和處境的反差,使她心理嚴重失衡,也因此愛慕虛榮,想入非非。而這種對現狀不滿而渴求改變的意識正是一種進步的思想萌芽,這種不安分的心態不僅正常而且體現著人類向前邁進的追求。
課堂上引來一陣騷動。我知道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但考慮時間關系,我只得個人繼續闡發。
“難道不是嗎?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欲望(需要)是人的行為的發動器。一個人有了欲望就必然有不滿,不滿之后必然有行為,行為中必然有追求。當然,這種追求也有境界高低之分。如大家熟悉的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簡·愛,她正是由于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而奮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個性的獨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會的獲得平等、尊重的權利,她所追求的是人的尊嚴。而瑪蒂爾德顯然只是為自己的物質匱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惱著,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談情說愛中度過,渴望能過上養尊處優的富裕生活。相比之下簡·愛比瑪蒂爾德的人生追求高遠得多。但盡管如此,瑪蒂爾德作為小市民的女兒,作為小職員的妻子,渴望過好日子,渴望充當被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為過,更不是錯誤。更何況當時羨慕上流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是一種社會風氣!”
我有點激動,聲音比較高亢,舒緩一口氣后輕聲問學生:“你們是否覺得我這樣說是在為瑪蒂爾德的虛榮心辯護?”
學生甲:“不,你只是說明每個人都有追求的權利!
學生乙:“你是在為人性辯護!
我驚訝學生判斷力,并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拔沂謿J佩同學們認識的高度,那么,我們究竟如何理解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呢?”
學生紛紛搶答,我最終歸納: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既是人性弱點所致,也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它并非個別現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接著進行第二個問題的討論。這個問題以前往往被忽略,數贍柕率且粋被諷刺被批判的對象,除了“資產階級虛榮心”沒有被稱道的品行。其實瑪蒂爾德最本質的東西非常顯性。她的善良、誠實、質樸、堅強、忍耐、吃苦等可貴品行迅速被學生捕捉到了。我留意到學生在概述中流露的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敬佩,是感動。
我迅即出示投影:對瑪蒂爾德形象的三種不同認識和定位,讓學生討論比較。
(1)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
(2)對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變化無能為力,只能聽任擺布的宿命論形象。
(3)她是一個由虛榮心導致錯位到由誠實勞動導致復位并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很可愛的女性形象。
由于有了前面問題的討論,學生對瑪蒂爾德形象的認識也比較一致。大家對人性的共性被貼上“資產階級”標簽感到好笑,對宿命論形象的定位表示部分認同,大多數則認為:瑪蒂爾德曾是一個非常愛慕虛榮的女人,然而,丟失項鏈后的瑪蒂爾德能夠勇敢地面對,并無怨天尤人或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默默地承受。拋棄了嬌氣和任性,遠離了虛幻的遐想,而成了為明確生活目標而一步步攀登的奮斗女性。在這漫長的十年還債的歲月里,她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和安寧,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體驗。十年艱辛挖掘出了瑪蒂爾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煉了她全新的人生態度,這時的瑪蒂爾德是一個由外在形象美到內在精神美的女性.一個由錯位到復位并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的很可愛的女性形象。
形象審視后進入主題的研討。對這一教學中的難點,我仍然采取比較討論的形式,即用投影展示本文主題的多種說法,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
(1)小說通過一個小職員的妻子瑪蒂爾德失項鏈的故事,尖銳的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深刻的揭露了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給人們的毒害,其中也含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
(2)作者無意(我們讀者也應該如此)對人物作明確的價值判斷,他所感興趣的,或者說發生在人物身上的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引起心靈震撼與深思的,是自身對于這種變化的無能為力。
(3)小說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有美好的姿色卻無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一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了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同時.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擊和暴露。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不作任何導向性判斷,大家暢所欲言,見仁見智。討論中絕大多數對任意貼標簽突出政治功能的第一種說法表示堅決否定,對宿命論的第二種說法也不太認同,對第三種說法基本肯定,但有人認為雖然全面但太羅嗦,主題的概括要簡明扼要,也有人認為小說并未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進行抨擊和暴露。
顯然,學生對所提供的三種說法均未表示全面的認同。其實,主題的把握本也不必強求一致,只要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此時,下課鈴驟起,我對學生的討論充分肯定后,匆忙小結并布置課后作業 。
課后作業 是幾個研究性課題,作為本堂課內容的深化和補充:
①《項鏈》的結局究竟是悲劇還是喜?
②有人說“嫁人就嫁路瓦栽”,你是否認同?為什么?
③試以《項鏈》第三、四段與《陳奐生上城》第一、二段比較分析,體會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何不同?
三、教學反思
走近文本,回歸文本,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語文課教出“語文味”的重要體現。而瓦解原有的僵化教條的解讀體系,是回歸文本的首要前提。我以前教了十幾遍《項鏈》,一直帶著學生貼政治標簽。瑪蒂爾德成為一個令人厭惡的女人,她的品行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尊重,她的命運也很難獲得一絲同情(許多學生在續寫結局時不是說瑪蒂爾德遭受車禍,就是遭受火災),一篇悲天憫人的人性小說,成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檄文。因此反叛自我,挑戰傳統,打破教條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維定勢,帶領學生走近文本,回歸文本,是本堂課的主要目標。從最終的效果來看,課前設想的這一目標基本達到了。學生在閱讀體驗中,不僅鑒賞了小說精巧構思和布局產生的結構藝術之美,更重要的感受了小說主人公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本堂課自始至終堅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營造了較為民主和諧而又熱烈的課堂氣氛。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意識得到一定的體現;成功地運用比照式教學方法,在探討人物性格和小說主題的過程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多角度思維等思維品質,語言表達也得到訓練和提高。南昌市原語文教研員熊育之先生肯定這堂課:教態瀟灑自然,充滿激情;教學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效果顯著,尤其能大膽讓學生探討小說主題的多異性進而闡發人性之美是這堂課的最大亮點。
但反思本堂課卻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和不足。
其一:同不少的公開課一樣,片面強調一堂課的整體效果,將兩堂課的內容放進一堂課內,且教學要點未能進行選擇調整,因此這種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學效果勢必是課堂節奏過于緊迫,教師始終背著時間包袱上課,學生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受到限制,有些內容未能展開和落實,比如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也是本堂課學習的目標,顯然分析不夠。倘若這堂課一分為二,集中審視人物形象和探討主題,那么課堂節奏則更為從容,學生的參與面更為廣泛,思考討論的問題則更為深入。
其二:在探討過程中,雖然強調學生為主體,但學生的主體角色未能充分顯現,教師所講的東西仍然過多,有些時候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被動地接受某些觀點,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有偽參與之嫌。比如對“虛榮心”問題的探討,我一直在唱獨角戲,把自己的主觀認識強加給學生,盡管學生似乎接受了我的觀點,但畢竟是被動的。至于課后有老師提出“虛榮心人皆有之”的觀點是否正確,那到是值得商榷的。
其三:忽視語言的品味,應是這堂課最大的缺憾。語文課除了解讀文本,激活思維,訓練表達,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任務——品味語言。張定遠先生認為:“教出‘語文味’,就要引導學生讀,反復讀,決不只一遍、兩遍。”程少堂先生指出:“語文味”就是要教出情感、美感和語感,而語感的產生就是靠品味語言。本人的多篇拙作中也強調品味語言在語文教學中重要性,尤其是文學作品,應讓學生多誦讀,多品味,多感悟。而在這次教學實踐中,自己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整個一堂課居然沒有一次引導學生誦讀,導致產生解讀過程游離文本的感覺。大概最初考慮課前預習比較充分,學生個人曾反復誦讀,課堂上由于教學內容多,時間緊,也就沒有安排誦讀了。實際上課前讀與課堂讀效果是不一樣的,課前只是一種預習,課堂中誦讀,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性的對語言進行品味和感悟。尤其是小說閱讀,除了賞析語言之美外,還可通過語言的品味,加強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與把握。如本篇課文中對瑪蒂爾德心理描寫的幾段文字,不僅語言優美生動,而且刻畫細膩深刻,若在分析人物過程中,通過誦讀品味,不僅培養了語感,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瑪蒂爾德內心世界的認識,使文本的解讀與語言的品味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因此而體現出“語文味”所追求的和諧美和整體美。